Workflow
夏至
icon
搜索文档
观日出、猎海豹 北半球多地迎夏至
新华网· 2025-06-22 15:24
夏至庆祝活动 - 英国巨石阵夏至日出活动吸引约2.5万人现场参与,打破历史纪录 [1] - 巨石阵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超过40万人,运营方称活动"欢乐和平"且日出景观极佳 [1] - 巨石阵由数十块巨石组成,部分高度达6米,其布局被认为与太阳运动相关 [1] 格陵兰岛传统活动 - 格陵兰岛将夏至定为"岛日",民众通过探访亲友、聚餐跳舞庆祝24小时日照 [1] - 当地举办年度猎海豹赛事,首头海豹在开赛1小时后被捕获,猎物用于慈善捐赠和衣物制作 [3] - 猎海豹比赛被视为团结和庆祝的传统活动,获奖者强调其文化价值 [3] 其他地区夏至/冬至习俗 - 乌克兰基辅民众在民俗博物馆外跳民族舞、点燃篝火迎接夏至 [3] - 南半球玻利维亚庆祝安第斯新年,民众向大地母亲献祭并迎接第一缕阳光 [3]
国宝画重点|观象授时 物候循迹——文物里的夏至智慧
新华社· 2025-06-21 21:08
陶寺古观象台与夏至测定 - 陶寺古观象台是4300年前用于天文观测的遗址 半径10.5米 弧长19.5米 由13根夯土柱形成12道观测缝 通过缝隙可精准划分20个节令 是二十四节气的主要源头 [1][3] - 观象台通过塔儿山日出方位观测夏至 12道观测缝用于捕捉星辰轨迹 确立农耕文明时间秩序 [2][3] - 夏至日阳光穿过夯土柱缝隙时 形成"天文历书"效应 体现古人"逐日而居"的天文智慧 [3] 圭表测量系统 - 圭尺与木立表合称"圭表" 圭尺残长171.8厘米 复原长度187.5厘米 采用黑绿红三色漆木刻度 非等距标记日影变化 [4][6] - 正午时分测量太阳影长 春分秋分夏至的日影会落在圭尺不同颜色条带 与观象台共同制定太阳历法 [5][6] 丁村遗址与物候研究 - 丁村遗址出土旧石器时代鹿角化石 印证"夏至鹿角解"的物候规律 填补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空白 [8] - 化石为研究远古人类适应复杂自然环境提供依据 是东亚古人类演化的"活档案" [8] 汉代玉蝉与物候象征 - 汉代青绿色玉蝉象征"夏至蝉始鸣" 体现古人将昆虫活动作为节气预报的智慧 [9][10] 半夏的阴阳哲学 - 夏至三候中的"半夏生"反映阴阳交替 这种中药材因夏天过半得名 阴性植物在阳极时生长 体现"万物负阴抱阳"思想 [12] 节气文化体系 - 夏至被分为三候: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 古人通过观测日影制定农时 结合祭天仪式形成完整的时间管理系统 [6][12] - 陶寺遗址与良渚石峁二里头并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关键遗址 其天文观测成果延伸了中华文明历史轴线 [1][3]
文化中国行•人间好时节|夏至:悠悠夏日长 心静自然凉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21 15:42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章主要围绕夏至节气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展开,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按照任务要求,跳过分析和总结步骤。 (注:由于原文是文化类内容,与投资研究无关,故无符合要求的分析产出。根据注意事项第4条"只输出关于公司和行业的内容",此处作空白处理)
节令之美丨不觉盛夏至,骄阳绿意浓
新华社· 2025-06-19 20:17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未涉及公司或行业相关的信息,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关键要点。文档内容主要围绕夏至节气展开,包括天文现象、民俗解释和自然景观描写等,属于文化科普范畴。建议提供包含企业动态、市场数据或产业分析的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解读。
星空有约|夏至的“至”是什么“至”?
新华社· 2025-06-19 09:29
夏至的天文学定义 - 夏至是指太阳在天球上运行到距天赤道最北处的时刻,此时太阳直射地球的北回归线 [4] - 夏至日北半球白昼最长,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最高,垂直物体影子最短 [4] -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是夏至的天文学特征描述 [4] 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的差异 - 真太阳时依据真实太阳运动,平太阳时依据假想太阳平均运动 [4] - 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的差值称为均时差,范围在负14分钟至正16分钟之间 [7] - 由于均时差存在,夏至日通常不会出现最晚日落现象 [4][7] - 以北京为例,一年中最晚日落通常出现在6月底而非夏至日 [7] 夏至与气候特征的关系 - 夏至前后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但气温并非全年最高 [10] - 地表热量收支存在累积效应,夏至后地面吸收热量仍大于散发热量 [10] - 地面温度在处暑节气前后才开始下降 [10] 夏至相关文化现象 - 古人通过观察日影长短变化判断时节,"立竿见影"成语与此相关 [10] - 北回归线地区在夏至日正午会出现"立竿无影"现象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