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表
搜索文档
文物里的“中国”印记(文化中国行·文物有话说)
人民日报· 2025-10-02 06:11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圭表 - 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遗址,其圭表为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天文仪器实物,距今4300至4000年 [3] - 圭表由立表和圭尺组成,立表复原高度225厘米(合陶寺尺9尺),圭尺复原长度187.5厘米(合陶寺尺7.5尺),圭尺残余42道刻度 [3][4] - 圭尺第11号刻度长1.6尺,推测为古代晋南地区"地中"标准,"地中"观念是"中道""正统"等政治意识形态的源头 [4] - 学界认为陶寺遗址是邦国都城遗址,其文化体现早期"中国"概念为"地中"之都,中土之国 [5]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 - 二里头遗址距今约3800至3500年,是同时期规模最大都城遗址,其文化对研究王朝国家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6] - 绿松石龙形器由2000多片绿松石嵌片组成,多数嵌片长仅几毫米、厚不足1毫米,工艺精湛,被学界认为是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之一 [6][7] - 龙形器形象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标志龙形象开始定型为长身子、菱形纹等特征,商周时期龙纹饰多以此为原型 [8]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表明二里头文化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其中心区网格布局是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8] 陕西宝鸡何尊铭文 - 何尊是西周早期青铜酒器,底部铭文122字,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载 [9] - 铭文中"中"象征中央权威,"国"意为以武力护卫的都城,表明周人以建都天下中心构建政治秩序 [9] - 何尊铭文"唯王五祀"为解决周公摄政是否计入周成王在位年数的争议提供实物证据,修正了对西周纪年的认知 [10] - "中国"概念从地理中心升华为文明认同符号,周人融合夏商周三族为"诸夏",形成以礼乐制度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 [10][11] 湖北武汉博物馆五乳神兽镜 - 五乳神兽镜直径18厘米,重约500克,镜背铭文出现"中国人民",是已知实物文物上该词最早例证 [13] - 铭文21字为"青盖作竟四夷服,多贺中国人民富,云雨时节五谷熟",将国家意识与百姓生活祈愿结合 [13] - 铜镜铭文常见祝颂语如"长宜子孙",五乳神兽镜铭文是研究汉代社会的重要材料,反映百姓对国家安定、生活富足的期盼 [14] 新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 - 织锦护臂1995年出土于新疆和田尼雅遗址,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篆体汉字 [15] - 护臂由五组经线和一组纬线织成五重平纹经锦,纹样有凤凰、鸾鸟、麒麟、白虎等瑞兽和祥云瑞草 [16]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古代星占用语,"五星"指五大行星,"中国"指中原,古人相信五星相聚东方预示国家安宁昌盛 [16] - 护臂在远离中原的尼雅遗址出土,展现2000多年前各民族深度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物支撑 [17]
国宝画重点|观象授时 物候循迹——文物里的夏至智慧
新华社· 2025-06-21 21:08
陶寺古观象台与夏至测定 - 陶寺古观象台是4300年前用于天文观测的遗址 半径10.5米 弧长19.5米 由13根夯土柱形成12道观测缝 通过缝隙可精准划分20个节令 是二十四节气的主要源头 [1][3] - 观象台通过塔儿山日出方位观测夏至 12道观测缝用于捕捉星辰轨迹 确立农耕文明时间秩序 [2][3] - 夏至日阳光穿过夯土柱缝隙时 形成"天文历书"效应 体现古人"逐日而居"的天文智慧 [3] 圭表测量系统 - 圭尺与木立表合称"圭表" 圭尺残长171.8厘米 复原长度187.5厘米 采用黑绿红三色漆木刻度 非等距标记日影变化 [4][6] - 正午时分测量太阳影长 春分秋分夏至的日影会落在圭尺不同颜色条带 与观象台共同制定太阳历法 [5][6] 丁村遗址与物候研究 - 丁村遗址出土旧石器时代鹿角化石 印证"夏至鹿角解"的物候规律 填补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空白 [8] - 化石为研究远古人类适应复杂自然环境提供依据 是东亚古人类演化的"活档案" [8] 汉代玉蝉与物候象征 - 汉代青绿色玉蝉象征"夏至蝉始鸣" 体现古人将昆虫活动作为节气预报的智慧 [9][10] 半夏的阴阳哲学 - 夏至三候中的"半夏生"反映阴阳交替 这种中药材因夏天过半得名 阴性植物在阳极时生长 体现"万物负阴抱阳"思想 [12] 节气文化体系 - 夏至被分为三候: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 古人通过观测日影制定农时 结合祭天仪式形成完整的时间管理系统 [6][12] - 陶寺遗址与良渚石峁二里头并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关键遗址 其天文观测成果延伸了中华文明历史轴线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