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动机

搜索文档
内在动机者:为什么生活总是偷偷奖励这类人?
36氪· 2025-07-21 11:21
自我决定论核心观点 - 自我决定论(SDT)研究动机如何促发行为并改变人生 动机形成"思考→行为→结果→思考"的循环[1] - 人类行为不仅由外部奖励驱动 即使无奖励也会因好奇心探索世界 儿童表现尤为明显[2] - 内在动机与挑战/好奇/内在满足相关 外在动机追求工具价值 社会角色发展会削弱内在动机[6] - 动机具有动态性 会随环境改变发生非逐级变化 可能进步也可能倒退[7] 理论发展历程 - 1943年斯金纳提出行为由生理需求决定 外部奖励能强化行为[2] -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认为动机由7级需求构成 呈梯级制约关系[2] - 1971年Deci和Ryan提出自我决定论 包含四大分支理论[2] 三大心理需求 - 自主需求:行为自发且完全出于自主选择[4] - 胜任需求:相信自己能胜任某活动的信念[4] - 归属需求:与他人产生关联 获得理解支持的需求[4] - 满足能力/自主/归属需求的环境能增强内在动机[5] 动机保护机制 - 外部奖励分有形/无形两类 均可能削弱内在动机[8] - 可预期奖励削弱内在动机 不可预测奖励提高外在动机[8] - 信息型反馈(如"干得漂亮")增强动机 控制型反馈(如"请保持")削弱动机[8] - 最小行动法则:保证完成小目标获得内部奖励[9] - 志同道合群体提供认同感 格格不入环境削弱动机[9] 内在动机特征 - 内在动机者创造力/毅力/幸福感优于外在动机者[10] - 内在动机脆弱 声望/金钱等外部因素易改变其平衡[10] - 需要持续探索并保护内在动机 成为自我决定的人[10]
如何进入心流?
虎嗅· 2025-06-25 14:21
心流状态的定义与特征 - 心流状态需要技能水平与任务挑战达到完美平衡,由匈牙利科学家米哈伊·契克森米哈伊提出[1] - 心流状态表现为完全沉浸、高效且富有创造力,伴随内源性阿片类物质释放带来满足感[1] - 心流八大原则包括明确目标、即时反馈、挑战与技能匹配等核心要素[9][10] 心流状态的神经机制 - 前额叶皮质是大脑中负责规则学习的关键区域,具有高度可塑性[15][16] - 神经可塑性使重复练习能建立大脑新连接,将技能从显性记忆转为隐性程序性记忆[17][18] - 心流发生时前额叶系统暂时关闭,由隐性运动记忆系统接管动作控制[23][24] 心流状态的培养方法 - 通过技巧练习和模仿建立"习惯回路",形成"线索-行动-奖励"的行为模式[26] - 创造包含多感官刺激的"线索空间"可触发条件反射式心流状态[26][27] - 固定时间、环境与工具组合能形成有效的"路径提示"促进心流产生[28][29] 心流与创造力关系 - 专业爵士乐手实验显示过度激活前额叶会干扰直觉表达,而新手则受益[19][20] - 持续技巧练习使艺术表现成为"第二天性",如透纳坚持基础绘画训练[18][21] - 表达性写作研究证实心流体验可提升免疫指标和心理健康水平[25] 心流实践的误区与真相 - "天赋决定论"是误区,爱因斯坦等创新者均经历长期失败与练习[5][7] - "放松感受"类建议无效,实际需通过结构化练习建立神经通路[22][23] - 重复性身体练习能降低大脑不确定性,创造心理安全感[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