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内在动机
icon
搜索文档
大学生不考试了,那未来怎么评价
虎嗅· 2025-08-07 22:0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胡泳,原文标题:《大学生不考试 啦!那未来怎么评价》,题图来自:AI生成 归根结底,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应该废除评分制度,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重新思考它,并重新设计评价 逻辑,使其更真实地回应当代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每所学校都应从自身语境出发,开启这场反 思;而那些深陷于数字与排名迷思的大学,也该重新理解"评分"的意义。 编者按 近期,多所"双一流"高校纷纷启动对绩点制度的调整与改革。复旦大学已引入"P/NP"成绩机 制,允许部分课程不计入绩点;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高校,也在逐步弱化绩点排名的权重,推动以"去量化""去内卷"为导向的学业评价变革。 2025年7月26日,北京大学宣布自2025级本科生起取消绩点(GPA)制度,成为近年来改革 力度最大的高校之一。 作为一个长期高度依赖绩点的教育体系,这一系列变化不仅是对教学管理细节的微调,更标 志着高校对"唯分数论"的反思正在从边缘走向主流。绩点制度的松动,不只是技术性的修修 补补,它所触及的,是教育预设的根基。 在本文中,胡泳追问:分数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何 ...
大学生不考试啦,那未来怎么评价?
经济观察网· 2025-08-06 19:30
编者按 近期,多所 " 双一流 " 高校纷纷启动对绩点制度的调整与改革。复旦大学已引入 "P/NP" 成绩机制,允许部分课程不计入绩点;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 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也在逐步弱化绩点排名的权重,推动以 " 去量化 "" 去内卷 " 为导向的学业评价变革。 2025 年 7 月 26 日,北京大学宣布自 2025 级本科生起取消绩点( GPA )制度,成为近年来改革力度最大的高校之一。 作为一个长期高度依赖绩点的教育体系,这一系列变化不仅是对教学管理细节的微调,更标志着高校对 " 唯分数论 " 的反思正在从边缘走向主流。绩点制度 的松动,不只是技术性的修修补补,它所触及的,是教育预设的根基。 在本文中,胡泳追问:分数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何如此依赖它?从 " 绩点制改革潮 " 出发,他引导我们重新理解学习的意义,思考一种可能的 " 无分数 " 学习 想象。 文/胡泳 评分制度是现代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在成千上万间教室中,评分早已成为普遍接受的教育常规。这一制度的"自然性",堪比教科书的使用、学生按课桌 排列的方式,或教师的在场——它们都是"学校教学语法"(grammar of sch ...
内在动机者:为什么生活总是偷偷奖励这类人?
36氪· 2025-07-21 11:21
自我决定论核心观点 - 自我决定论(SDT)研究动机如何促发行为并改变人生 动机形成"思考→行为→结果→思考"的循环[1] - 人类行为不仅由外部奖励驱动 即使无奖励也会因好奇心探索世界 儿童表现尤为明显[2] - 内在动机与挑战/好奇/内在满足相关 外在动机追求工具价值 社会角色发展会削弱内在动机[6] - 动机具有动态性 会随环境改变发生非逐级变化 可能进步也可能倒退[7] 理论发展历程 - 1943年斯金纳提出行为由生理需求决定 外部奖励能强化行为[2] -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认为动机由7级需求构成 呈梯级制约关系[2] - 1971年Deci和Ryan提出自我决定论 包含四大分支理论[2] 三大心理需求 - 自主需求:行为自发且完全出于自主选择[4] - 胜任需求:相信自己能胜任某活动的信念[4] - 归属需求:与他人产生关联 获得理解支持的需求[4] - 满足能力/自主/归属需求的环境能增强内在动机[5] 动机保护机制 - 外部奖励分有形/无形两类 均可能削弱内在动机[8] - 可预期奖励削弱内在动机 不可预测奖励提高外在动机[8] - 信息型反馈(如"干得漂亮")增强动机 控制型反馈(如"请保持")削弱动机[8] - 最小行动法则:保证完成小目标获得内部奖励[9] - 志同道合群体提供认同感 格格不入环境削弱动机[9] 内在动机特征 - 内在动机者创造力/毅力/幸福感优于外在动机者[10] - 内在动机脆弱 声望/金钱等外部因素易改变其平衡[10] - 需要持续探索并保护内在动机 成为自我决定的人[10]
如何进入心流?
虎嗅· 2025-06-25 14:21
心流状态的定义与特征 - 心流状态需要技能水平与任务挑战达到完美平衡,由匈牙利科学家米哈伊·契克森米哈伊提出[1] - 心流状态表现为完全沉浸、高效且富有创造力,伴随内源性阿片类物质释放带来满足感[1] - 心流八大原则包括明确目标、即时反馈、挑战与技能匹配等核心要素[9][10] 心流状态的神经机制 - 前额叶皮质是大脑中负责规则学习的关键区域,具有高度可塑性[15][16] - 神经可塑性使重复练习能建立大脑新连接,将技能从显性记忆转为隐性程序性记忆[17][18] - 心流发生时前额叶系统暂时关闭,由隐性运动记忆系统接管动作控制[23][24] 心流状态的培养方法 - 通过技巧练习和模仿建立"习惯回路",形成"线索-行动-奖励"的行为模式[26] - 创造包含多感官刺激的"线索空间"可触发条件反射式心流状态[26][27] - 固定时间、环境与工具组合能形成有效的"路径提示"促进心流产生[28][29] 心流与创造力关系 - 专业爵士乐手实验显示过度激活前额叶会干扰直觉表达,而新手则受益[19][20] - 持续技巧练习使艺术表现成为"第二天性",如透纳坚持基础绘画训练[18][21] - 表达性写作研究证实心流体验可提升免疫指标和心理健康水平[25] 心流实践的误区与真相 - "天赋决定论"是误区,爱因斯坦等创新者均经历长期失败与练习[5][7] - "放松感受"类建议无效,实际需通过结构化练习建立神经通路[22][23] - 重复性身体练习能降低大脑不确定性,创造心理安全感[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