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外部收购
icon
搜索文档
国货离成为“中国欧莱雅”,还差多少个第二品牌?
36氪· 2025-10-09 09:52
行业核心趋势 - 2025年国货美妆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多个曾具声量的品牌如巧迪尚惠、境生之源等退出市场,行业进入"比难更难"的阶段 [1] - 尽管环境艰难,行业并未陷入新品牌停滞期,反而迎来一轮由头部企业主导的子品牌布局热潮 [1] - 头部国货美妆企业正集体按下子品牌加速键,一场多品牌矩阵的攻坚战已全面打响 [1] 上市公司多品牌战略 - 当主品牌竞争到一定阶段面临增长瓶颈时,"多条腿并行"成为上市公司摆脱主品牌依赖、构建多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6][8] - 2025年以来,至少有3家国货美妆上市公司(上美股份、贝泰妮集团、珀莱雅集团)宣布布局子品牌计划 [8] - 上美股份向内求创新和增长,于2025年3月一口气推出3个新品牌:彩妆品牌NAN beauty、高端抗衰品牌Tazu、母婴护理品牌面包超人 [10] - 上美股份董事长吕义雄提出"顶流顶配顶级人才"方法论,计划在2025~2027年间推出20个新品牌 [15] - 上美股份未来10年中国区将围绕大众护肤、母婴&青少年、洗护个护、彩妆、功效护肤、高端护肤六大板块布局多品牌 [15] - 贝泰妮集团向内孵化,推出酝酿至少3年的祛痘品牌安丝塔,该品牌已完成部分商标注册及产品备案,已有数十款产品注册备案记录,包括3款特殊化妆品 [15] - 珀莱雅集团则准备通过海外并购拓展,正考虑通过法国子公司筹划并购以填补婴童、香氛、男士护理等细分赛道空白 [17] - 珀莱雅集团设定全新增长目标:未来十年内实现500亿元年营收,其中自有品牌营收增至350亿元,并购等方式填补150亿元 [17] 中腰部企业多品牌战略 - 未上市化妆品企业如林清轩、橘朵、方里等,在主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开始布局第二、第三乃至第四品牌 [24] - 中腰部企业进行多品牌布局时,多选择在主品牌优势品类基础上进行延伸,通过清晰差异化定位覆盖更多细分人群 [27] - 林清轩计划推出的华嫆庄和小馨轩均属护肤大类,但分别聚焦社区护理和年轻肌肤群体 [28] - 半亩花田母公司计划推出的97实验室与主品牌同属洗护大类,但专注于"头部微生态洗护" [28] - 橘朵母公司橘宜集团推出的橘朵橘标、方里母公司推出的Found In Ation,均是在彩妆品类内进行差异化布局 [28] - 部分企业向与主品牌不同领域扩展,如主品牌为彩妆的橘宜集团,通过收购皮肤学级护肤品牌百植萃向护肤赛道延伸 [28] 品牌布局路径:内部孵化 - 大部分国内头部企业选择内部孵化作为布局子品牌的主要路径 [30] - 以林清轩孵化第二品牌华嫆庄为例,其定位延续高端路线,瞄准"贵妇级"消费市场,但以红参为核心概念与主品牌山茶花形成区别 [30] - 华嫆庄主要面向线下连锁社区美容场景,产品功效主打"抗皱、紧致",与主品牌"抗皱、修护"形成互补,目前有11款产品 [30] - 自主孵化品牌可借助主品牌影响力和现有渠道基础,更能满足细分市场新需求,抓住新增长点 [30][32] 品牌布局路径:外部收购 - 部分企业选择通过收购"自带王冠"的外来品牌,以跳过漫长启动周期并快速补齐公司短板 [32] - 橘宜集团在加码自有品牌后开启"买买买"模式,去年收购馥绿德雅中国业务涉足洗护领域,2025年6月收购百植萃入局科学护肤赛道,成功构建"彩妆+洗护+护肤"矩阵 [33] - 逸仙集团旗下子品牌如小奥汀、EVE LOM、法国科兰黎、DR.WU等均通过投资收购方式引入,形成"彩妆+护肤"矩阵 [35] - 收购方式优势在于可引入经国际市场验证的技术、深化专业领域布局、提升品牌整体势能,但关键是从品牌买手转变为品牌建设者 [38] 新品牌布局挑战 - 新品牌布局的首要挑战在于找准赛道,以及在创新品类和做对定位上 [41] - 以newpage一页的孵化为例,其锚定了2025年规模预计达700多亿、复合增长率11.4%的婴童护肤市场,并瞄准了0-3岁4000万、3-12岁1.5亿、13岁2亿的人口基数 [42] - 品牌定位上需敏锐发现市场空白,如当年婴童护肤品牌集中度低,缺中高端品牌和功效性产品解决干痒红湿疹等痛点 [42] - 核心挑战还包括确保深度用户洞察能有效转化为技术优势与市场竞争力,即精准把握需求并将技术投入高效转化为差异化爆款产品 [42] - 应对挑战需坚持科研创新和长期主义,以精准洞察锚定赛道,用科研与耐心筑牢根基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