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学科协同
icon
搜索文档
守护石窟寺 更好“活”下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5 07:02
石窟寺保护技术发展 - 多学科协同治理成为核心方法 通过地质勘察 水文模型构建和材料筛选实现水害有效控制 [7][8] - 预防性保护理念推动从被动抢救向主动监测转型 龙门石窟建立200多个传感器的监测体系实现风险预警 [11][12]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风化监测 通过深度学习分析历史照片实现裂隙长度和剥落面积的定量计算 [13] 科技创新与应用案例 - 数字化技术实现文物信息永久保存 敦煌研究院建成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并提供科技支撑 [15] - 中子技术实现无损检测 能够揭示材料内部结构与成分并追踪水分迁移路径 [13][14] - 3D打印技术用于日常维护修补 增强修复科学性和耐候性 [12] 国际合作与行业影响 - 中国形成从理念到行动的完整保护方案 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15] - 10余国专家参与论坛分享前沿实践 探索文理融合教育机制 [6][8] - 英国实验室分享中子技术新举措 补充其他检测手段的不足 [13]
多学科协同赋能石窟寺保护
科技日报· 2025-08-20 09:13
石窟寺水害治理技术 - 大足石刻采用多学科协同水害治理工程 通过精细地质勘察手段明确渗水补给源和渗流路径 使用地质雷达 高密度电法 钻孔摄像和电磁波CT等多种方法[1] - 首次引入水电工程领域的帷幕灌浆技术 局部封堵地下水渗流路径使其改向 有效防止裂隙水流向文物本体[1] - 工程结束后五年跟踪监测显示 卧佛表面原渗水点不再出水 造像本体盐析现象明显减轻 治理效果显著[1] 文物保护技术应用原则 - 多学科技术应用需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低限度干预原则 确保文物保护措施有效实施[2] - 技术移植需进行扎实前期试验 筛选与文物本体兼容 耐久 环保的复合灌浆材料并明确使用条件[2] - 科技发展为文物古迹保护提供新可能 但需考虑文物珍贵性与不可再生性特点[2] 多学科协同保护体系 - 石窟寺保护涉及多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 需要考古调查 病害评估 生物防治 修复材料研究等多工种协同发力[3] - 保护理念从抢救性保护转向预防性保护 由文物本体安全扩展至本体和文物环境综合保护[3] - 敦煌研究院改造洞窟门结构 通过调整开合方法和材质工艺来优化洞窟微环境保护[3] 科研平台与人才培养 - 建成文化遗产领域全气候大型物理仿真模拟平台——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 可模拟风沙雨等恶劣自然条件下文物劣化情况[4] - 遗产保护需要多学科背景人才 大学应提供跨学科学习实践机会 探索文理融合教育机制[4][5] - 通过国际专家交流互相借鉴学习 中国形成从理念到研究的完整保护方案并获得国际认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