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维逻辑价值共生型新生态
icon
搜索文档
交银施罗德基金董事长张宏良:卸下“超能力”的包袱,共建共生方能行稳致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0 16:30
行业改革背景与痛点 - 基金行业面临"单维逻辑下的三重困局":基金公司过度追逐超额收益、投资者非理性行为、销售渠道顺周期营销模式,损害行业公信力[5] - 具体表现为:基金公司用历史业绩线性外推暗示未来收益、投资者牛市风险意识淡薄/熊市恐慌赎回、销售渠道牛市冲量/熊市中收锐减[5] - 改革核心是从"资产管理者"转向"财富守护者",需破解基金公司-渠道-投资者的单维逻辑闭环[5] 改革战略方向 - 构建"资产端能力提升+负债端生态重建"双支柱体系:资产端需卸下"超能力"包袱,负债端需重塑财富管理生态[7] - 资产端关键举措:尊重基金经理专业能力+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力,避免风格漂移,增强投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7][8] - 负债端核心转变:以投资者风险偏好为原点匹配多维策略,建立"利益深度绑定"的新生态[9] 产品体系转型 - 分类逻辑从单一"资产构成"转向"资产构成+投资者风险偏好",例如含权产品细分为高风险(行业主题)、中高风险(宽基指数)、中低风险(股债对冲)[12] - 交银施罗德计划按442比例优化含权产品:40%中低风险(股债混合)、40%中高风险(宽基指数)、20%高风险(行业主题)[16] - 中低风险产品以"风险可控"为起点,通过中台风控和回撤机制保障波动率,再追求"收益可期"[12][13] 公司具体实践 - 交银施罗德推进三项改革:1) 加强平台化投研体系建设 2) 按442比例重构含权产品 3) 深化浮动费率机制[15][16][17] - 浮动费率产品作为利益绑定突破口,首批26只产品中交银施罗德凭借主动权益管理优势入选[16][17] - 强化业绩基准对投资行为的约束,将2023年试点经验应用于新产品发行[17] 生态重建价值 - 新生态使基金公司产品收益特征更确定、销售渠道转向顾问式服务、投资者建立合理预期[10] - 最终形成正向循环:投资者体验改善→基金规模稳健增长→渠道中收稳定提升[10] - 改革本质是回归普惠金融初心,实现基金公司-渠道-投资者的价值共生[2][9]
交银施罗德基金董事长张宏良:卸下“超能力”的包袱,共建共生方能行稳致远丨对话资管30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0 13:41
行业改革背景与目标 - 首批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获批面世,标志着基金行业从"旱涝保收"转向与投资者利益绑定的新模式 [1] - 改革源于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调长周期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1] - 行业需破解"单维逻辑下的三重困局":基金公司过度追逐超额收益、投资者非理性行为、销售渠道顺周期营销模式 [3][4] 交银施罗德基金的改革策略 - 公司需从战略高度理解改革,主动卸下"超能力"包袱,向内夯实投研内核,向外加强负债端能力建设 [2] - 推动产品分类逻辑转型,从单一"资产构成"转向"资产构成+投资者风险偏好",实现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双向奔赴 [2][9] - 重点落实三项内部改革:深化平台能力建设、优化产品体系布局(含权产品按442比例分配)、推进浮动费率机制 [11][12][13] 资产端能力提升举措 - 尊重基金经理专业能力,深化宏观战略、资本市场及新兴产业研究,提升价值发现能力 [6] - 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力,避免风格漂移,增强投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7] - 加强中台风控与投研协同,提升投资行为稳定性和抗风险韧性 [7][10] 负债端生态重建路径 - 以投资者需求为原点,匹配多维度投资策略,构建"多维逻辑价值共生型"生态 [5][7] - 含权产品服务分层:40%中低风险偏好(股债混合)、40%中高风险偏好(宽基指数)、20%高风险偏好(行业主题指数) [12] - 浮动费率产品作为利益绑定突破口,首批26家机构中交银施罗德已积累试点经验并跑赢基准 [13] 改革预期成效 - 对投资者:树立合理收益预期,减少非理性行为,实现"风险可控、收益可期"的持有体验 [9][10] - 对基金公司:增强产品收益确定性,卸下"超能力"包袱,规模稳健提升 [8] - 对销售渠道:缓解客诉压力,推动销售模式从脉冲式转向常态化专业服务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