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行业改革
搜索文档
壹快评|以持续改革破解“基金公司赚钱 基民不赚钱”怪圈
第一财经· 2025-11-01 16:41
政策发布 - 证监会于今年5月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1] - 近日发布业绩比较基准"指引"及配套"操作细则"征求意见稿 作为落实《行动方案》的关键步骤[1] 政策核心要求 - 要求建立健全基金公司收入报酬与投资者回报绑定机制[1] - 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1] - 要求基金管理人建立健全覆盖业绩比较基准选取、披露、监测、纠偏及问责的全流程管控机制[1] - 明确基金管理人应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 建立健全与基金投资收益相挂钩的薪酬管理机制[1] 政策针对的行业问题 - 政策旨在解决基金风格漂移和"挂羊头、卖狗肉"问题[1] - 针对基民持仓体验差和基金业绩波动大问题[1] - 解决"基金公司赚钱,基民不赚钱"的行业怪圈[1] - 关联基金行业费率"性价比"跟基民预期有差距以及基金经理薪酬机制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1] 行业现状与改革背景 - 市场低迷期行业亏损面大 但基金公司依然"旱涝保收" 基金经理可以"吃香喝辣"[2] - 这种反差长期存在 对守护投资者信心和吸引长期资金极其不利[2] - 费率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 行业综合费率稳步降低 为推进收入报酬制度改革打下基础[2] 基金经理收入与考核机制 - 金融行业的高收入与现阶段收入分配中过于强调资本价值及体制原因带来的"壁垒保护"分不开[3] - 一些基金经理被质疑"靠天吃饭"而非凭能力和勤奋[3] - 新规要求长期业绩明显低于基准的 相关基金经理的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3] 政策预期影响 - 有望出台切实可行的刚性规定 在治理市场顽疾上迈出一大步[3] - 促使基金行业全面建立"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信义意识[4] - 通过高质量服务为投资者提供长期稳健回报 为资本市场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4]
交银施罗德基金董事长张宏良:卸下“超能力”的包袱,共建共生方能行稳致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0 16:30
行业改革背景与痛点 - 基金行业面临"单维逻辑下的三重困局":基金公司过度追逐超额收益、投资者非理性行为、销售渠道顺周期营销模式,损害行业公信力[5] - 具体表现为:基金公司用历史业绩线性外推暗示未来收益、投资者牛市风险意识淡薄/熊市恐慌赎回、销售渠道牛市冲量/熊市中收锐减[5] - 改革核心是从"资产管理者"转向"财富守护者",需破解基金公司-渠道-投资者的单维逻辑闭环[5] 改革战略方向 - 构建"资产端能力提升+负债端生态重建"双支柱体系:资产端需卸下"超能力"包袱,负债端需重塑财富管理生态[7] - 资产端关键举措:尊重基金经理专业能力+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力,避免风格漂移,增强投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7][8] - 负债端核心转变:以投资者风险偏好为原点匹配多维策略,建立"利益深度绑定"的新生态[9] 产品体系转型 - 分类逻辑从单一"资产构成"转向"资产构成+投资者风险偏好",例如含权产品细分为高风险(行业主题)、中高风险(宽基指数)、中低风险(股债对冲)[12] - 交银施罗德计划按442比例优化含权产品:40%中低风险(股债混合)、40%中高风险(宽基指数)、20%高风险(行业主题)[16] - 中低风险产品以"风险可控"为起点,通过中台风控和回撤机制保障波动率,再追求"收益可期"[12][13] 公司具体实践 - 交银施罗德推进三项改革:1) 加强平台化投研体系建设 2) 按442比例重构含权产品 3) 深化浮动费率机制[15][16][17] - 浮动费率产品作为利益绑定突破口,首批26只产品中交银施罗德凭借主动权益管理优势入选[16][17] - 强化业绩基准对投资行为的约束,将2023年试点经验应用于新产品发行[17] 生态重建价值 - 新生态使基金公司产品收益特征更确定、销售渠道转向顾问式服务、投资者建立合理预期[10] - 最终形成正向循环:投资者体验改善→基金规模稳健增长→渠道中收稳定提升[10] - 改革本质是回归普惠金融初心,实现基金公司-渠道-投资者的价值共生[2][9]
交银施罗德基金董事长张宏良:卸下“超能力”的包袱,共建共生方能行稳致远丨对话资管30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0 13:41
行业改革背景与目标 - 首批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获批面世,标志着基金行业从"旱涝保收"转向与投资者利益绑定的新模式 [1] - 改革源于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调长周期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1] - 行业需破解"单维逻辑下的三重困局":基金公司过度追逐超额收益、投资者非理性行为、销售渠道顺周期营销模式 [3][4] 交银施罗德基金的改革策略 - 公司需从战略高度理解改革,主动卸下"超能力"包袱,向内夯实投研内核,向外加强负债端能力建设 [2] - 推动产品分类逻辑转型,从单一"资产构成"转向"资产构成+投资者风险偏好",实现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双向奔赴 [2][9] - 重点落实三项内部改革:深化平台能力建设、优化产品体系布局(含权产品按442比例分配)、推进浮动费率机制 [11][12][13] 资产端能力提升举措 - 尊重基金经理专业能力,深化宏观战略、资本市场及新兴产业研究,提升价值发现能力 [6] - 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力,避免风格漂移,增强投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7] - 加强中台风控与投研协同,提升投资行为稳定性和抗风险韧性 [7][10] 负债端生态重建路径 - 以投资者需求为原点,匹配多维度投资策略,构建"多维逻辑价值共生型"生态 [5][7] - 含权产品服务分层:40%中低风险偏好(股债混合)、40%中高风险偏好(宽基指数)、20%高风险偏好(行业主题指数) [12] - 浮动费率产品作为利益绑定突破口,首批26家机构中交银施罗德已积累试点经验并跑赢基准 [13] 改革预期成效 - 对投资者:树立合理收益预期,减少非理性行为,实现"风险可控、收益可期"的持有体验 [9][10] - 对基金公司:增强产品收益确定性,卸下"超能力"包袱,规模稳健提升 [8] - 对销售渠道:缓解客诉压力,推动销售模式从脉冲式转向常态化专业服务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