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众史学
icon
搜索文档
如何过真正有力量的生活?| 纪念许倬云
高毅资产管理· 2025-08-05 18:05
许倬云生平与学术贡献 - 知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于2025年8月4日去世,享年95岁,其研究领域涵盖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代表著作包括《万古江河》《西周史》等 [2] - 许倬云1930年生于福建厦门,因身体残疾早年无法行走,通过父亲书房自学,1949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转入历史系,师从傅斯年,后赴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4] - 学术框架采用动态系统分析法,将历史分为文化、经济、社会、政治四个互动子系统,强调通过时间线切面对比揭示变化 [5] 大众史学理念与实践 - 批判现代大学分科专业导致史学脱离大众,主张历史应帮助普通人认知自我与时代关联,退休后专注撰写《万古江河》等大众史学著作 [7][8] - 研究视角聚焦普通民众生活而非传统帝王将相史,受抗战时期目睹平民苦难经历影响,提出"对伟大人物已不再有敬意" [3][5] 中国文化共同体理论 - 提出"中国"是文化、政治、经济、社会长期互动形成的超主权共同体,核心在于多元融合而非血统或疆界 [9] - 对比罗马帝国与英国殖民体系的排他性,强调中国"天下观"的大同理想在全球化时代的价值 [12][14] - 文化内核为儒道互补的刚柔哲学,使中国"最困难时不垮,最得意时不张狂" [13] 人文精神与生活哲学 - 倡导颜渊式"内心丰富"的生活观,认为尊严比富贵更重要,通过文学艺术充实精神世界 [17][18] - 以苏轼、杜甫为例,说明逆境中通过文学创作获得内心安定的方法论,提出"存在"是人生首要目标 [19][20][22] - 个人经历体现残疾状态下通过观察自然(如蚂蚁行为)实现自我排遣的实践智慧 [21]
许倬云: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
虎嗅· 2025-08-05 07:36
学术成就与著作影响 - 被视为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精通上古史、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学、社会学 [1] - 学术代表作"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成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典范之作 [1] - "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海内外行销百万册 [1] - 著作《万古江河》《许倬云说美国》在年轻人中产生巨大影响,因其将大历史讲得清晰且具启发性 [8] - 创作被称为"大家写小书",作品兼具学术可信性与大众可读性 [15] 公共传播与教育理念 - 通过《十三邀》等媒体节目进入公共视野,其观点"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被广泛引用 [3] - 主张在无法安身立命的时代需掌握阅读能力、知识素养和思考训练以自救,认为教育启蒙是知识界的责任 [5] - 表示通过媒体传播知识时,"一万个人里有两三个人听到心里去"即满足 [5] - 在混沌大学等平台开设课程,将学院派学术转化为公共资源 [13] 历史观与现实关怀 - 强调从百姓视角写史,《万古江河》中"没有一个英雄人物",关注普通人生活与思想 [16] - 提出中国是"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其历史由多个交错线索构成而非单一叙事 [16] - 以世界眼光分析问题,将中国视为全球文明的一部分,关注人类共同命运 [10] - 认为西方现代文明因"人与人疏离、人与自然分割"陷入危机,主张用中国文化特色匡救现代文明困境 [17] - 92岁时仍通过《许倬云十日谈》观察世界格局与人类未来,结合个人经历解读当代不确定性 [17] 社会评价与荣誉 - 获首届刀锋图书奖"年度致敬",被誉"摆渡人"连通历史与现代、大众与学术 [5] - 评委会称其"老而弥坚,始终与时代同频",兼具睿智头脑与丰饶生命体验 [5] - 学者评价其声音"低沉但有力量",体现以深厚学理为基础的现实洞察 [14] - 保持九十多岁高龄仍持续创作,作品兼顾严肃学术与大众写作,为后辈树立表率 [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