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俄远东学子与中国文化的 “双向奔赴”
新华网· 2025-10-29 10:22
新华网符拉迪沃斯托克10月28日电(记者孙萍)从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到中国书法,从中秋节 知识问答到汉字小游戏,俄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学子近期沉浸式体验了中国文化的多彩魅力。 俄远东联邦大学东方学院汉学专业的学生卡捷琳娜说,她之所以选择汉学专业,正是因为喜爱中国 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语言。她非常崇拜中国作家刘慈欣,读过《三体》俄文版,希望未来能学好中文, 直接读《三体》原版。 俄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老师们带来的书法体验课,让俄罗斯小朋友领略到笔墨之美。俄罗斯第9 中学的安娜在宣纸上写了一遍又一遍"福"字,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她今年刚开始学习汉语,目标是写得 一手好汉字。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高尔基图书馆,来自全市大中小学的汉语爱好者齐聚一堂,参加中国文化体验活 动。俄罗斯学子吟唱《明月几时有》,参加汉字拼字和猜谜游戏,观赏古筝演奏,聆听中国留学生带来 的中秋节知识分享和古诗朗诵。 中国驻符拉迪沃斯托克代总领事王军在活动上表示,中俄两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人 文交流对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具有重要作用。希望同学们可以利用免签的机会,多去中国走走看看,做中 俄友好的小使者。 符拉迪沃斯托克中小学生展示书法作品。 ...
通讯丨从历史到现代——在法兰克福书展看立体中国
新华网· 2025-10-19 16:27
书展核心表现 - 中国图书以不断拓展的出版内容和创新的表达形式吸引了众多观展者目光,展现出一个立体丰富的中国 [1] 传统文化出版 - 展出了大量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翻译图书,如西班牙语版《道家的智慧·老子的智慧》、德语版《陶渊明研究》等,展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魅力 [1] - 彼得朗出版集团首席执行官表示翻译《陶渊明研究》感受到该书承载的不仅是文学遗产,更是一份交流与共鸣的邀请 [1] - 中国地方文化类图书如《四明文库》受到关注,该文库累计收录宁波历代文献342种 [1] 当代发展主题出版 - 围绕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主题,举办了《新质生产力》《中国道路及其本源意义》等4部英文版新书首发式 [2] - 合作出版机构代表表示推动全球学界更深入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及理论创新是共同使命 [2] 原创内容与青年文化 - 原创国风漫画《苍兰诀》受到参展青年群体欢迎,小林漫画首次亮相书展 [2] - 中国青年作家对谈活动如“中国青年作家如何被世界看见”吸引德国汉学家和翻译家,有助于德国出版界和读者了解当代中国作家作品 [2] 国际行业反馈 - 阿尔巴尼亚凡·诺利出版社社长表示丰富多元的中国书籍正向全球读者展示中国的全景 [3]
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给武汉记者的赠书赠言,写的都是汉字
长江日报· 2025-10-18 08:58
村山富市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 - 长期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2] - 多次在与中国记者交流时亲笔书写汉字,体现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与喜爱 [2][6][9] 村山富市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运用 - 2013年和2015年为中国记者余熙签名赠书,使用“惠存”一词体现双方平等,签名日期格式中国化 [2] - 2004年为武汉记者夏琼题写“交流 理解 友好 思无邪”赠言,显示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熟悉 [6][9] - 认为日本文化和历史的“井”是中国挖的,日本不应忘记中国这个“挖井人”,引用中国俗语“吃水不忘挖井人” [9] - 2020年96岁高龄时手书“武汉加油”并拍摄视频表达支持 [9] 日本文化与中国汉字的渊源 - 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能写汉字,与其一代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有关 [9] - 汉字是日本语言的基础,不同于学习外语,日本文人墨客历来崇拜并热爱中国书法 [9] - 指出日中交往史上有割不断的联系,例如两国都有汉字和筷子,这些是通过交流得到的 [9]
匈牙利作家拉斯洛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最喜欢的诗人是李白
第一财经· 2025-10-09 22:51
获奖信息 - 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克拉斯纳霍尔凯于2025年10月9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 文学成就与地位 - 拉斯洛是匈牙利当代最重要作家之一,囊括了几乎所有重要的匈牙利文学奖项 [4] - 其于2015年获得国际布克奖,并于2014年获得美国文学奖 [4] 主要作品与出版信息 - 代表作小说《撒旦探戈》中文版于2013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4] - 译林出版社还出版了其作品《温克海姆男爵返乡》《赫尔施特07769》 [4] - 人民文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于2025年9月出版了其短篇小说集《世界在前进》 [4][14] - 浙江文艺出版社于2023年出版了《反抗的忧郁》,并于2020年1月出版了《仁慈的关系》 [4][10][12] 作品改编与关联 - 匈牙利著名导演塔尔·贝拉导演了拉斯洛原创或编剧的多部电影 [4] - 由《撒旦探戈》改编的同名电影是影史经典之作 [4] 作品风格与特点 - 拉斯洛的小说作品结构和语言风格非常晦涩,经常读了半页还不见句号,整篇小说不分段落,故意让人有窒息感 [8] - 其作品置身于社会真实,透过日常琐碎的场景看到人类内心的层面:绝望与希望 [8] - 其作品发现并关注人类困境,与卡夫卡类似 [8]
“天涯共此时·中秋诗会暨中国故事讲座”活动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10-07 10:30
活动概述 - 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中秋诗会暨中国故事讲座活动 庆祝该中心开馆10周年[1] - 活动吸引来自蒙斯大学国际翻译学院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 布鲁塞尔孔子学院等机构的百余名青少年学生 教师及家人参与[1] - 活动通过讲座 诗歌朗诵 文艺表演 互动问答与书法体验等多种形式进行[1] 活动内容 - 活动以中国故事讲座拉开序幕 中心工作人员分享其中文学习经历 从因中国功夫电影产生兴趣到在中国攻读硕博学位并任教[1] - 诗会由比利时青年以中英双语主持 介绍中秋节文化内涵与传统习俗[2] - 青年学生朗诵多首中外经典诗篇 包括中文古诗《月下独酌》《静夜思》及法文英文诗歌 展现诗歌跨越国界的魅力[2] - 文艺表演环节包含《茉莉花》 长笛演奏《月亮代表我的心》 舞蹈《葡萄架下》等节目[3] - 压轴环节为集体朗诵苏轼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并由旅比画家讲解词句意境并带领嘉宾体验书法[3] 活动意义 - 活动作为中心1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以诗和月为桥梁 促进比利时青年了解中秋节日与中华文化[3] - 活动旨在让参与者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当代价值[3]
华裔新生代丨月饼为何会有团圆味?“00后”华裔青年懂了
中国新闻网· 2025-10-06 16:11
文化体验活动 - 华裔青少年通过亲手制作月饼来体验和庆祝中秋节 [2] - 活动内容包括揉捏面团、包裹馅料和压模等传统月饼制作工艺 [2] - 现烤月饼的香气是文化体验活动的一部分 [2] 文化认知与传承 - 华裔青少年在父母影响下从小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 [2] - 来到中国后不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2] - 制作月饼的活动是一场关于“寻根”的中秋故事 [2]
记者手记丨意大利月光下的中国味道
新华网· 2025-10-05 19:49
行业趋势 - 意大利街头出现越来越多中餐馆,例如西安肉夹馍、重庆火锅、云南米线等,正以独特方式将中国味道和故事带入当地日常生活[1] - 美食成为文化交流的媒介,拉近了彼此距离,使顾客通过品尝菜肴对中国从感到遥远转变为熟悉[2] - 中餐被视为一种了解中国的方式,成为一个切入口,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2] 公司案例 - 米兰布雷拉街区一家四川热卤店在意大利中秋夜晚向来自不同国家的顾客分发月饼并解释其象征团圆的传统文化[1] - 热卤店常客因常吃四川卤味而对中国感到熟悉,店主会向顾客详细介绍菜肴的产地和背后故事[2] - 罗马一家经营六年的肉夹馍店店主常在顾客品尝时介绍食物与西安的渊源,使顾客记住的不仅是一道食物更是一个国家和文化[2]
“发现真实中国的立体、多元、美好”(外国博主眼中的中国)
人民日报· 2025-10-05 05:50
外国博主在华内容创作趋势 - 越来越多在中国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外国博主通过社交媒体向世界展示真实多元、充满活力的中国 [1] - 阿根廷籍博主吴飞得专注于上海方言研究与传承,其短视频获得网友热烈互动 [2] - 坦桑尼亚籍博主王晓乐通过斯瓦希里语视频向非洲观众展示现代中国面貌,过去7年制作3000多条短视频,累计收获上亿次浏览 [3] - 法国籍博主福迪尔作为外籍教师和拥有超过40万粉丝的博主,其创作素材涵盖中国历史、非遗、自然风光和手工艺品 [5] 文化传承与方言研究 - 吴飞得致力于研究上海方言,特别是金山方言,并得到当地专家帮助,其研究成果在乡音馆展示,有助于将口述方言转化为文字进行传承 [2] - 吴飞得认为方言与农耕文化密不可分,承载古老传统习俗,未来计划将上海话著作翻译成西班牙语,让更多外国人感受中国方言文化 [3] 现代中国形象展示 - 王晓乐通过短视频展示中国繁华商业区、数字化现代工厂、干净整洁的新农村以及农旅融合的生态农场等多元面貌 [4] - 王晓乐参与影视剧《欢迎来到麦乐村》拍摄,担任斯瓦希里语老师和非洲文化顾问,认为剧集呈现了真实非洲大陆和中非友好关系 [4] - 福迪尔观察到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前沿科技与动漫产业深度融合,成为中国数字文化发展重要趋势,并亲身体验了沉浸式次元变身直播间等新科技应用 [5] 传统文化与民俗体验 - 福迪尔在杭州新叶古村亲眼目睹盛大的祭祖仪式,被现场氛围震撼,并体验了抬阁、舞狮等非遗展演,感受到村民对文化根脉的认同和自信 [6] - 福迪尔认为了解中国文化的最好方式是在各地旅行,通过走进城市和乡村发现真实中国的立体、多元和美好 [6] 个人发展规划与影响 - 王晓乐计划回到坦桑尼亚做中文教师,帮助更多非洲青年深入了解中国,推动非中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 [4] - 福迪尔通过一次次旅行体验,品味昆曲等传统文化,发现中国的多元美好 [6]
“把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外国博主眼中的中国)
人民日报· 2025-10-04 06:02
文化体验与传播行业 - 外国博主通过沉浸式体验中国非遗文化、参与“村超”足球等活动,深度感受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1] - 美国籍人士史明思通过演奏二胡、与台州乱弹剧团合作演出等方式,推动国家级非遗走向世界 [2] - 英国籍人士大卫作为贵州大学足球教练和“村超”球员,通过足球赛事展示中国乡村的活力与多元民族文化 [4][5] - 伊朗籍人士兰兰通过弹奏彝族月琴、纳西古乐等中国传统乐器,并在社交媒体分享生活体验,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 [6][7] 教育行业 - 外籍教师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学校美育教学,让学生感受中西文化融合的魅力 [3] 旅游与生活方式行业 - 外国人士分享在中国的生活体验,包括高铁出行便捷、快递外卖服务高效、社会治安良好等现代化生活优势 [6] - 通过深度旅游体验,如走进村寨学艺、品尝地方美食等方式,展现中国文化的真实立体和多姿多彩 [1][6]
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老外不见外)
人民日报· 2025-09-30 06:30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一位马来西亚籍留学生的视角 描述其在2023年中国国庆节期间于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的个人经历与感受 [1][2][3] - 核心观点在于通过外国人的亲身体验 展现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 友好包容以及国庆庄严喜庆的氛围 [1][2][3] 事件经历 - 作者于2023年国庆节前夜与朋友抵达天安门广场 准备观看次日升旗仪式 当晚有中国民众友好地赠送其国旗 [1] - 在等待过程中 作者与几名特意从重庆赶来北京参加升旗仪式的中国大学生进行了文化交流 [1] - 破晓时分 作者肃立目视五星红旗升起 感受到现场庄重的氛围和中国民众对祖国的热爱 [2] 文化体验与观察 - 与中国大学生的交流使作者了解到 参加升旗仪式是中国人表达对祖国热爱与敬仰的一种庄重方式 [1] - 作者观察到中国年轻人自信真诚 认为中国的发展进步与民众炽热的爱国情怀密不可分 [1] - 通过交流 作者了解了中国的文化风俗 传统节日 旅游景点和美食 加深了对当下中国的理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