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搜索文档
灯芯草点染、泥人DIY……天津非遗让世界读懂中国
央视新闻· 2025-08-30 01:30
上合峰会文化展示活动 - 天津将举办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预计20多位外国领导人和10位国际组织负责人参会 [1] - 会议期间将集中展示泥人张彩塑 杨柳青木版年画 郑氏漆器 木工榫卯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14] 泥人张彩塑艺术展示 - 高级工艺美术师夏青拥有三十多年泥塑经验 将在峰会期间展示三件代表性作品包括齐天大圣和梦娃 [3][4] - 团队设计互动环节让外国友人亲手绘制泥人眼睛部位 制作完成后可作为伴手礼带走 [6][8] 杨柳青年画创新呈现 - 高级工艺美术师王艳从业近二十年 将展示《仕女游春》《四季雅聚》等经典古版作品 [10] - 采用中国传统手卷形式呈现 具有叙事性和阅读性特点 [12] - 创新设计去色处理画面 使用灯芯草点染技术使操作简易且视觉效果饱满 [13]
“希望突尼斯成为中国最要好的朋友”——访突尼斯汉学家洛特菲·谢比勒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23 10:50
个人背景与学术成就 - 洛特菲·谢比勒是突尼斯首位汉语语言学博士和首位大学中文教授[1][3] - 1976年放弃数学专业获得奖学金赴北京语言学院学习中文[1] - 1984年在法国以《法汉动词比较研究》论文获得博士学位[3] 中文教育推广贡献 - 1988年在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推动汉语选修课改为本科专业[4] - 1998年促成突尼斯高教部批准首批20余名汉语本科生入学[4] - 独立编写《龙一》《龙二》中文教材并培训全部本土中文教师[4] 文化交流与关系展望 - 强调语言作为文化载体体现中国谦逊开放特质[4] - 建议中方提供更多奖学金和实习机会促进民心相通[5] - 表示突尼斯未来与中国息息相关并期待成为最要好朋友[5]
“琴使”无疆知音广(海客话中国·中欧建交50周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3 06:14
意大利学者菲利波·科斯坦蒂尼的古琴研究 - 意大利学者菲利波·科斯坦蒂尼以古琴为媒连接中西文明 让中国弦鸣乐器在世界舞台奏响文明交流旋律 [2] - 菲利波成长于汉学底蕴深厚的意大利 少时立志搭建东西方文明桥梁 [2] - 2014年在中国学术交流时被古琴音色震撼 感受到千年古人低语并唤起少时太极拳记忆 决定握住中国文化深层密码钥匙 [2] 古琴学习与技艺精进过程 - 学琴之路困难重重 意大利古琴教材乐谱资源稀缺 师资薄弱 指法复杂需长期练习 保养维修繁琐 爱好者交流匮乏 [3] - 成为"追琴人"赴华搜罗琴谱流连琴馆听演奏会 辗转多地拜访各派名师体悟南京文人琴清越风骨与北京殿堂琴恢弘气韵 [5] - 独创学习方法应对减字谱壁垒 书房墙壁书桌冰箱贴满意大利语标注的减字谱卡片 自行绘制指法力学图谱精确到指关节角度 [5] - 每日雷打不动抚琴修炼 从生涩卡顿到行云流水 指法已成肌肉记忆 领悟琴音余音袅袅体现东方文化沉潜内省追求大音希声的精神内核 [5] 古琴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关联研究 - 通过追溯古琴西传轨迹发现其早出现在世界各国汉学研究者视野 清代法国传教士钱德明《中国古今音乐考》和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小诗谱》曾向西方推介古琴 [6] - 受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琴道》启发 深入理解古琴思想体系与儒家道家佛教文化关系 深感觅得知音 [6] - 系统梳理古琴与中国古典哲学关联 发表《论古琴美学思想与儒道家修身养性的作用》《中国传统音乐与自我培养的关系》《宇宙的音乐:张载哲学中的音乐与宇宙的关系》等文章 [6] - 指出古琴追求和雅清淡呼应儒家克己复礼 琴器德在其中彰显载道言志文化使命 虚静高雅人琴合一暗合道家天人合一境界 [7] 古琴国际推广与文明对话 - 在意大利哥斯达黎加墨西哥等多国开展古琴推广项目 举办专场演奏会与研讨会 在多所知名学府开设讲座阐释古琴美学 现场抚琴展示独特魅力 [7] - 最初担忧中西音律体系与审美差异 西方听众习惯交响乐恢弘歌剧浓烈 可能难接受古琴清微淡远意境 [8] - 听众反馈远超预期 从琴声感受到对自然敬畏 体会古人对孤独坦然 体悟东方空灵 证实古琴具有跨文化共通价值与强大感染力 [8] - 携古琴走遍欧洲拉美多个国家地区 通过教授古琴编辑多语种指南 与各国音乐家合作探索古琴与西方乐器融合 让古琴在不同文明土壤扎根长出全人类乐章 [8]
"Architecture of China" Micro-Documentary Series — Decoding the Chinese Cultural DNA in Jiangsu's Architecture
Globenewswire· 2025-08-22 01:00
核心观点 - 通过江苏地区标志性建筑探索中国文化 展现中国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工艺专注精神以及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活力 [2] - 采用中西结合视角 过去与现在对话可视化及细节沉浸式体验三大特色 打破文化隔阂 [6] - 中国文化并非博物馆标本 而是流淌在建筑结构中 工匠指尖上以及融入生活方方面面的鲜活力量 [6] 内容特色 - 由美国东亚历史学者 Andrew Field 教授主导 以外来者好奇心和研究者深度的结合 深入对话建筑管理者 工匠和设计师 [4] - 通过具体案例解析东方美学逻辑: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哥特钟楼与江南月门相遇体现文明对话 故宫金砖29道工序展现专注精神 扬州工匠造假山模仿自然 [4] - 过去与现在对话可视化:徐州地下明代古城玻璃走道让观众"行走在明代街道" 大报恩寺玻璃塔重现明代光影效果 [6] - 细节沉浸式体验:拙政园"画框效应" 御窑金砖"反复锤炼" 让观众感受建筑中蕴含的生活温度和工艺专注 [6] 传播渠道 - 十集微纪录片系列《 Architecture of China (Season 1)》正式发布 通过YouTube平台面向全球观众 [2][7] - 提供YouTube播放列表链接供观众观看: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QMxeqOl5mIofLeW4jfA0sZgoUHgqnHO5 [7]
成都世运会 | 世运“朋友圈”:邂逅万千 回味无限
新华网· 2025-08-18 08:42
世运会推动成都文旅消费 - 世运会期间成都入境外国旅客达15万人次 同比增长49.9% [12] - 6.5万商户支持外卡收单 21个境外电子钱包实现直接支付 [12] - 427家离境退税商店和103家即买即退商店刺激消费 [12] 文创产品与特色餐饮需求激增 - 吉祥物"蜀宝"和"锦仔"文创产品供不应求 部分商品需预约购买 [4] - 火锅巴士和火锅游船成为特色消费场景 [8] - 城市火锅店遍布大街小巷 形成标志性餐饮体验 [8] 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展示 - 智能翻译眼镜和AR设备实现多语种实时传译 [15] - 成都规划馆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展示古蜀文明 [5] - 东郊记忆艺术区改造旧工厂为时尚文化街区 [11] 生态与城市基础设施升级 - 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体现绿色发展理念 [4] - 境外银行卡可直刷乘坐公交地铁 [12] - 国际机场实现地铁高铁飞机同站换乘 [12] 国际影响力与社交媒体传播 - 运动员社交媒体粉丝量显著增长 [18] - 自由搏击选手携带13只熊猫纪念品回国 [4] - 印度选手表达对青城山武术文化的兴趣 [7]
“每一堂课,都是一次中国文化之旅”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4 05:50
中文教育在泰国的发展规模 - 泰国累计接收超过2万名中文教师志愿者 [2] - 中文教师志愿者覆盖全国1000多所学校 [2] - 为数百万名学生提供中文教学支持 [2] - 中文教师志愿者规模从每年几百人增长到2018年高峰时约1800人 [2] 中文教育政策与体系 - 泰国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2] - 从小学到大学的多层级学校开设汉语课 [2] - 泰方与中国国家汉办密切合作扩大志愿者规模 [2] - 为中方教师志愿者赴泰任教提供政策支持 [2] 中文学习的社会经济价值 - 学习中文有助于泰国青年对接中国市场 [2] - 掌握中文可深入理解中国发展脉络并洞察时代变革契机 [4] - 中文教育为泰国青年开启通向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4] - 中文教育成为增进青年交流和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 [1] 个人学习案例与文化影响 - 前教育部长素察坚持12年中文学习并达到汉语六级水平 [1] - 学习内容涵盖书法 国画 象棋等中国传统技艺 [1] - 日常能流畅阅读中文报刊且偏爱政经类文章 [1] - 中文学习被视为融入中国文化和读懂中国社会的必经之路 [1]
小商品,大文化,义乌让世界遇见中国风
中国新闻网· 2025-08-12 15:52
文化商品出口 - 义乌小商品如陶瓷和中国结承载中国文化并出口全球[1] - 丝绸服饰体现汉唐文化优雅气质[8] - 东方风格装饰品展现优雅美学[12] 传统文化传播 - 笔墨香气通过每一笔书写传递文化传承[15] -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支持正能量网络传播项目[3][7][11][14][17] - 中国结等商品强化国际情感联系[1] 品牌推广支持 - 专项基金支持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3][7][11][14][17] - 中国新闻网作为官方传播平台[7][11][17] - 项目获得China Internet Development Foundation支持[3][7][11][14][17]
探访突尼斯功夫学校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10 16:53
中国武术文化传播 - 突尼斯首位政府认证功夫教练马吉德·索乌迪通过创办武术学校系统传授中国武术及中文,课程动作指令全部采用中文[3][5] - 学校采用本地订制练功服确保服装贴合度,同时将中文教学融入武术培训体系[5] - 学员在非洲校际武术比赛中获第三名,并培养出北拳世界冠军等优秀选手[5][6] 学员发展与成果 - 11岁学员阿布登诺曾代表突尼斯国家队参加埃及、文莱国际赛事,并表达奥运参赛志向[5] - 学员通过武术训练显著提升耐心、自律性及学业成绩,部分家长受感染加入学习[6][7][8] - 女性学员占比提升,全国武术冠军哈鲁恩通过武术加深对中国文化的向往[6] 中突文化交流 - 马吉德2007年赴华获太极拳学校全额奖学金,奠定中突武术合作基础[4] - 当前计划与中国武术学校深化合作,推动中国功夫及文化在突尼斯普及[8] - 武术成为突尼斯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学员通过影视作品激发学习兴趣[3][5][6]
“汉语桥”比赛韩国赛区获奖人员交流会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09 12:20
活动概况 - 由汉语桥俱乐部首尔中心主办的汉语桥比赛韩国赛区获奖人员交流会在首尔孔子学院举行 [1] -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艾宏歌、汉语桥俱乐部首尔中心代表李祯恩、韩中文化友好协会理事许煜等嘉宾出席 [1] - 来自韩国各地的汉语桥比赛优秀获奖学生参与活动 [1] 活动内容 - 现场播放了汉语桥俱乐部首尔中心主办的视频作品征集大赛获奖作品 [2] - 获奖作品通过创意影像展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并获得嘉宾好评 [2] - 获奖选手分享参赛体会、准备过程及到中国参赛的亲身感受 [2] 活动记录 - 活动现场照片由汉语桥俱乐部首尔中心提供 [4] - 获奖选手分享环节及嘉宾合影照片由汉语桥俱乐部首尔中心提供 [5]
历史学家许倬云去世,一生的归属是历史上永远不停的中国
第一财经· 2025-08-08 10:47
许倬云学术成就与著作 - 许倬云是当代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 其著作包括《西周史》《万古江河》《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几十种 [1] - 90岁后仍出版《许倬云说美国:一个不断变化的西方文明》《许倬云十日谈:当今世界的格局与人类未来》和《经纬华夏》三部新作 [1] - 采用社会史与文化史研究视角 重点关注"一般人的生活及一般人的想法" 代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 [10][11] 抗战经历与历史观形成 - 7岁经历抗战爆发 8年逃难中目睹战争惨状:七八百万兵员阵亡 三四千万平民被杀 [1][6] - 抗战期间近7年农村生活经历使其深入了解中国农业 为《汉代农业》研究奠定基础 [7][10] - 逃难途中亲见老年人将生存机会让给年轻人 形成"中国不会亡"的信念 [4] 学术影响与教育理念 - 1970年起任教于美国匹兹堡大学 曾指导作家王小波 并推荐其《黄金时代》获《联合报》文学奖 [12][13] - 采用英国式全科教育方法 融合战争史 地理 政治学与文辞等多学科 [8] - 提出"关注常民 为常民写作"的治学理念 认为民间传统文化精神具有宝贵价值 [11] 公众传播与思想传承 - 93岁高龄仍在B站开设《许倬云讲世界历史:五百年大变局》课程 通过新媒体与年轻观众互动 [5][15] - 2019年参与《十三邀》访谈 回忆抗战时落泪的画面成为节目经典片段 [4][5] - 2023年出版《许倬云十日谈》 针对新冠疫情 美国政治混乱和人工智能发展等全球性议题发表见解 [15] 个人背景与情感归属 - 1930年生于无锡书香大族 父亲许凤藻为辛亥革命参与者 家族成员包括歌手王力宏(大姐许留芬之孙) [5] - 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 8岁前无法行走 通过自学父亲藏书完成早期教育 [5][7] - 生前在无锡父母坟边购置墓地 最终归葬故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