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历史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千年文物记载的“交融密码”
新华社· 2025-08-24 19:22
00:29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 每一件都承载着时代的密码 在吉林省博物院 一件件陈列的藏品 串联起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 从早期边疆与中原互动 到宋代瓷器工艺的卓越成就 这些珍贵文物无声诉说着 中华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 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汉予夫余的珍贵礼物 经专家考证,此带钩为汉朝赐予夫余国的珍贵礼物。夫余国是中国东北地区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地方政 权,与汉朝往来密切。而这枚带钩的精工华彩,恰是汉代手工业的至臻境界。 万里流转的中原瑰宝 1958年,吉林省辑安县(现集安市)出土了一件汉白玉耳杯。其双耳微翘的形制源于周代"羽觞",曾在 战国、两汉时期风靡一时,通常用作盛酒或盛汤器具。王羲之《兰亭集序》"曲水流觞"的"觞"即指此类 器物。 此杯由新疆和田玉精琢而成,纵经两千载沧桑,未掩其光。它的形制与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玉耳杯极为 相似,专家推测应为公元2至3世纪时,由中原王朝传入东北。 一件玉杯,从西域到中原,终抵东北边疆,跨越万里,凝结着文化交融的印记。 辽金交替间的人生感怀 1971年,吉林省大安县(现大安市)红岗子公社,一名学生在劳动时偶然发现一面八角形铜镜。谁曾 想,这面直径26厘米、厚0.9厘米的器物, ...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遗址文物图鉴》在哈尔滨发布
新华社· 2025-08-15 21:00
图书首发仪式 -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遗址文物图鉴》首发仪式于8月15日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新馆报告厅举行 [1] - 图书采用中、朝、英、俄、日五种语言出版 [1] 图书内容概述 - 图鉴收录了陈列馆几十年来通过考古发掘、调查搜集、跨国取证、文物征集等方式挖掘的七三一部队罪证 [2] - 包含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七三一部队遗址照片和考古发掘现场照片 [2] - 重点收录了新馆建设以来新获得、新公开的文物史料 [2] - 包括原队员长沼久夫提供的来往信件和原队员所藏盖有满洲第七三一部队永山队印章的照片等 [2] 图书意义 - 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和展示,也是对研究新成果的全面补充 [2] - 进一步充实七三一部队罪行证据链,为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提供有力证据支持 [2] - 是对历史真相的揭露,推动历史研究、文物保护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5] - 将成为人们了解侵华日军罪证的重要窗口 [5]
许倬云: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
虎嗅· 2025-08-05 07:36
学术成就与著作影响 - 被视为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精通上古史、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学、社会学 [1] - 学术代表作"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成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典范之作 [1] - "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海内外行销百万册 [1] - 著作《万古江河》《许倬云说美国》在年轻人中产生巨大影响,因其将大历史讲得清晰且具启发性 [8] - 创作被称为"大家写小书",作品兼具学术可信性与大众可读性 [15] 公共传播与教育理念 - 通过《十三邀》等媒体节目进入公共视野,其观点"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被广泛引用 [3] - 主张在无法安身立命的时代需掌握阅读能力、知识素养和思考训练以自救,认为教育启蒙是知识界的责任 [5] - 表示通过媒体传播知识时,"一万个人里有两三个人听到心里去"即满足 [5] - 在混沌大学等平台开设课程,将学院派学术转化为公共资源 [13] 历史观与现实关怀 - 强调从百姓视角写史,《万古江河》中"没有一个英雄人物",关注普通人生活与思想 [16] - 提出中国是"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其历史由多个交错线索构成而非单一叙事 [16] - 以世界眼光分析问题,将中国视为全球文明的一部分,关注人类共同命运 [10] - 认为西方现代文明因"人与人疏离、人与自然分割"陷入危机,主张用中国文化特色匡救现代文明困境 [17] - 92岁时仍通过《许倬云十日谈》观察世界格局与人类未来,结合个人经历解读当代不确定性 [17] 社会评价与荣誉 - 获首届刀锋图书奖"年度致敬",被誉"摆渡人"连通历史与现代、大众与学术 [5] - 评委会称其"老而弥坚,始终与时代同频",兼具睿智头脑与丰饶生命体验 [5] - 学者评价其声音"低沉但有力量",体现以深厚学理为基础的现实洞察 [14] - 保持九十多岁高龄仍持续创作,作品兼顾严肃学术与大众写作,为后辈树立表率 [6][11][12]
纵横六千年,跨越七大洲,这部世界史巨著把人类都讲透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7-26 17:58
核心观点 - 文章核心观点:阅读历史尤其是全球通史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世界格局、培养长远眼光和宏观思维,推荐《全球通史》作为全面了解人类历史的权威读物 [2][3][16][26][104] 书籍内容特点 - 时间跨度:覆盖300万年前人类诞生至19世纪中期的历史 [27] - 地理范围:按七大洲分类编排,涵盖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历史 [32][38] - 内容深度:包含各国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风俗习惯等 [38][39] - 写作风格:小说笔法讲述严谨历史,富有画面感和代入感 [46][65] - 辅助材料:配有700多幅版画插图,图文并茂 [48][90] 书籍价值主张 - 认知价值:帮助读者理解俄乌冲突历史由来、日韩模仿中国文化原因、美国崛起等当代问题 [20] - 比较视角:通过东西方历史进度条对比,如大唐长安与欧洲中世纪同期发展差异 [79][81] - 文化洞察:揭示阿拉伯真实面貌、犹太人历史遭遇等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24] - 教育意义:适合9岁以上读者,对历史地理学习和写作有帮助 [48][51][114] 作者与创作背景 - 作者资历:塞缪尔·古德里奇是美国著名作家,曾创700万册销售记录 [58][59] - 创作过程:耗时5年,作者实地考察几乎绕地球飞行3圈 [56][61] - 市场反响:首次出版即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人生格局的力量之作" [46][63] 产品信息 - 版本规格:精装版6册共300万字 [18][32][116] - 原价与促销:定价698元,促销价299元 [54][117] - 装帧设计:硬壳双封带精美函套,适合收藏 [116]
2025图博会 | 西文珍本:西方镜头里的老北京
经济观察报· 2025-06-20 15:19
书籍内容与学术价值 - 《北大馆藏西文珍本中的老北京图像》系统梳理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百年来收藏的145种西文珍本,涵盖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外国人记录的1000余幅北京影像 [2] - 文献跨越英、法、德、拉丁四语,包含照片、版画、水彩画等多种形式,首次以主题化编纂呈现清末民初的皇家建筑、市井生活、庚子事变等十大门类 [2] - 影像来源多样,既有专业摄影师作品,亦有士兵、学生等业余记录者的视角,这种多元性让历史呈现更客观 [2] 书籍设计与美学 - 图书设计采用"减法哲学",全书使用优质轻型纸张降低厚重感,内页可180度平摊确保翻阅无障碍 [2] - 版式统一分栏,保留影像原始比例,设计师耗费一周时间逐张核对高清原图替换 [2] - 超厚书脊与天坛圜丘刷边设计象征历史厚重,封面颐和园铜亭版画传递人文温度,构建出庄重而不压抑的视觉语言 [2] 展览与互动体验 - 展览通过定制支架平铺全书,观众可亲手触摸轻薄内页与立体书口烫印的对比 [3] - 轻纱'记忆墙'垂落展厅,朦胧呈现数十帧精选老照片,文创区复刻了书中元素如北大百年借书卡造型书签 [3] - 互动装置"前门箭楼透卡"让观众将半透明卡纸对准窗外,百年前的街景便与现代都市叠映,创造虚实交错的历史感知 [3] 出版与传播价值 - 该书的出版打破了学术文献与大众阅读的壁垒,展览与文创让它成为可触摸、可带走的记忆载体 [3] - 后续还将在其他城市推出图书及周边装置展览,进一步拓展这部历史文献的公共价值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