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棚种植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冬枣变“夏”枣 抢“鲜”又抢“价”
每日商报· 2025-07-29 06:23
大荔冬枣产业现状 - 大荔冬枣通过大棚技术实现从深秋"冬"果到"夏"果的转变,目前正值"钢架棉被棚"冬枣采收高峰期 [3][4] - 大棚技术分为"坑棚"、"钢架棉被棚"、"钢架双膜棚"、"钢架单膜棚"和露天冷棚,不同棚型对应不同上市时间和价格 [4] - "坑棚"冬枣最早上市,产地统货收购价高达50元/斤,是普通冬枣数倍,"钢架棉被棚"冬枣当前主流收购价10元/斤 [4] 产品特性与市场表现 - 不同种植环境冬枣口感存在差异,"坑棚"冬枣甜度可达23°左右,"钢架棉被棚"次之但性价比最高 [5][6] - 公司2023年累计售出冬枣超300万斤,营业额突破1700万元,但2024年预估营业额缩水三成 [7] - 2024年"坑棚"冬枣因暖冬和大风导致结果率大降产量"腰斩","钢架棉被棚"冬枣膨大期遇高温致果型偏小 [7] 销售策略调整 - 公司通过"每满生活"平台推出优惠活动,2斤装(含箱)大荔冬枣优惠价48元,顺丰冷链配送 [8] - 当前市场偏好单果12-22克中等个头冬枣,甜度更佳且性价比高,小果核特性突出 [8] - 冬枣储存需按表面颜色("片红"优先)分批次食用,建议冷藏并在3-5天内食用完毕 [8] 行业挑战 - 消费遇冷叠加产量下降导致公司面临"双寒流",终端走货量锐减 [3][7] - 市场饱和与消费降级双重影响下,"钢架棉被棚"冬枣虽丰产(亩产3500斤)但销售额下滑 [7] - 行业亟需拓展销售渠道,公司正尝试通过媒体对接产销资源 [7]
通讯丨中国大棚种植技术让老挝金花村焕发新生
新华网· 2025-07-06 15:21
中老农业减贫合作项目成果 - 中国-老挝减贫合作社区示范项目于2017年落地金花村,引入大棚种植技术,建起5个试点大棚分配给贫困户[1] - 2018年新建8个大棚,2020年再建10个大棚,带动贫困户脱贫并产生3户优秀示范户[1] - 截至2024年,金花村已拥有23个蔬菜大棚,形成规模化蔬菜产业[2] 技术升级与产业配套 - 2025年1月移交3个智能控湿控温控光智慧农业大棚,提升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2] - 配套措施包括硬化道路、建设蔬菜收购点、开展GAP认证、签订收购协议,预计2026年完成[2][3] - 计划在收购点建冷库解决保鲜问题,GAP认证增强产品竞争力,协议确保稳定销售渠道[2]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村民从传统耕作转为大棚种植后,收入显著提升,脱贫户维康盖新房、购置农机牲畜[2] - 项目提供稳定收入来源,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生活水平明显改善[1][2] - 老挝农林部官员肯定项目对金花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贡献[3]
退捕渔民种大棚,蔬果飘香四季生金
人民日报· 2025-05-05 05:52
公司经营转型 - 公司从渔业捕捞成功转型至蔬果种植 1860亩大棚 带动近百名退捕渔民就业 [1][2] - 转型初期面临技术空白 通过外出学习+聘请专家实现从零起步 [3] - 投资建设3.5亩现代化智能育苗大棚 实现温湿度精准调控 [7] 生产技术优化 - 采用1000吨有机肥底肥+深翻土壤技术解决作物营养不良问题 [5] - 发现温度过低导致70%出苗率问题后 引入多层保温智能育苗系统 [7] - 实施大棚轮作模式 实现"四季生金"的持续生产 [8] 市场策略调整 - 曾因盲目跟风种植260亩茄子导致亏损 后建立年度市场分析机制 [7] - 将红薯叶作为稳定单品保持300亩常年种植规模 [8] - 根据销售数据动态调整结构 增加辣椒/莴笋/圣女果等高需求品种 [7] 运营管理特点 - 实行精细化管理 包括水肥/病虫害/温湿度等全流程控制 [5] - 建立技术学习体系 结合专家指导+自主手机学习+生产实践总结 [3][7] - 形成"观市场-抢市场-跟市场"的决策方法论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