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捕渔民转产

搜索文档
退捕渔民开启新生活
经济日报· 2025-06-17 06:08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通过发展产业、务工就业、支持创业、公益岗位等,促进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实现 退捕渔民就业帮扶和社会保障全覆盖。记者走访江西、安徽等地发现,有人通过学习新型生态养殖技 术,办起了螃蟹标准化养殖基地;有人办起了纸制品加工厂,带动几十名村民灵活就业;还有人成为江 豚巡护员,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兜牢民生底 退捕上岸,看似只是从船上搬进楼房,但渔民们需要适应的远不止居住条件,更要面对完全不同的生活 环境。退捕渔民上岸后,退出的是旧身份,走进的是新生活。 "以前在船上,风里来雨里去,收入全靠运气。"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一处养殖塘边,52岁的退捕渔 民马五一正在与当地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刘小达交流。他的妻子在一旁点头,"上岸后,生活更方便 了"。不远处崭新的安置房楼群中,有他们现在的家。 对老一辈渔民来说,在长江上漂泊半生,没有稳定的社保,最担忧的莫过于今后的生活保障。为此,各 级政府推动养老保险全覆盖,确保退捕渔民"老有所依"。"以前渔民全家挤在渔船上,老人养老、小孩 上学都是难题。"刘小达说,"现在对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政府都给买了养老保险,生活有了基本保 障。"全方位的民生改善,让退捕渔民实现了 ...
确保稳得住能致富
经济日报· 2025-06-17 06:06
目前,长江重点水域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措施基本落实到位,但也要看到,仍有部分渔民因年龄大、学历 低、技能单一等原因,就业暂时遇到困难;部分渔民再就业能力较弱,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临时性岗 位,抗风险能力不足;有的渔民较退捕前收入有所降低,就业稳定性不强,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容易再次 失业。如何让渔民们从退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巩固安置保障工作成果,是必须回答好的命题。 不同地区因为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退捕安置工作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工业产业较发 达地区,对于渔民安置保障工作的压力较小,可安置的岗位也较多。但在总体经济欠发达地区,安置工 作就要想更多办法,需要更精准的帮扶措施。要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应完 善低保等兜底政策;对有部分劳动能力者,可开发更多元的公益性岗位;对有意愿学习者,需要提供定 制化和针对性的培训。 各地各部门要继续重点跟踪就业转失业、低收入以及可能返贫致贫的退捕渔民,及时将其纳入防止返贫 致贫监测帮扶机制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他们的生产生活得到合理保障。精准识别困难 退捕渔民家庭,根据劳动能力、就业意愿等维度分类施策,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在"春风行动 ...
退捕渔民种大棚,蔬果飘香四季生金
人民日报· 2025-05-05 05:52
"回过头看,窍门就是'肯学'。"涂继广说。 起初,镇里建议退捕渔民种菜。涂继广有些茫然,"以前每年就上岸一两个月修船补网,锄头都不晓得 怎么拿,吃的菜全靠买。" "生活还要过下去,不会就学嘛!"涂继广下定决心。 先走出去,到省内外蔬菜基地学习,从大棚搭建,到育苗定植,再到田间管理,从零开始;再请进来, 聘请技术员常年指导,邀请农技专家现场教学、答疑解惑。 鄱阳湖畔,沃野平畴。 "老胡,底肥给足,壮苗!"江西南昌新建区联圩镇,渔改种植专业合作社1860亩蔬果大棚鳞次栉比。赶 上轮作换茬,合作社负责人涂继广忙着巡棚,叮嘱施肥要点。 "晓得!下肥还要深,不烧苗!"农户胡德英答应着,俨然是个"老把式"。 5年前,老胡和老涂都是种田"门外汉"。涂继广在鄱阳湖里打了快40年鱼,随着鄱阳湖区域全面禁捕, 他才"洗脚上岸"。 从"两眼一抹黑"到"种植蔬果13种,带动近百名退捕渔民就业",涂继广不仅成功转产,还把合作社办得 风生水起。 怎么做到的? 有一年,涂继广发现不少蔬菜越长越黄,蔫头耷脑。他慌了神,赶忙把农科院专家请过来。 "老涂,你太'小气'了,底肥少了,营养不良。"专家一句笑言一针见血。 掌握技术,还要懂市场。 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