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融合

搜索文档
从太空“基建狂魔”到数据“变现达人”,商业航天还差几步?
环球网· 2025-04-29 11:17
行业现状与产能提升 - 国内在册卫星星座约100个,多为商业航天星座,千帆星座等大型星座计划部署卫星超万颗[1] - 行业引入航空及汽车工业柔性智能化产线理念,采用脉动式柔性生产工艺,将卫星制造划分为12个核心工位模块,大幅提升产能[3] - 格思航天年产能300颗,二期工厂投产后吨级以上卫星年产150颗,吨级以下年产600颗[3] - 银河航天卫星智慧工厂使研制周期缩短80%,具备2000公斤以下卫星制造能力,年产中型卫星可达百颗[3] 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期 - 2024-2030年为我国低轨卫星发射集中窗口期,预计2030年商业航天上游卫星制造市场价值空间达3688亿元-4637亿元[3] - 截至2025年2月19日,我国在轨卫星数居全球第二[3] - 千帆星座自2024年8月至2025年3月已完成五批发射,在轨卫星达90颗[3] 应用场景拓展 - 卫星应用场景从G端向B端、C端延伸,通信业务由运营商主导,北斗导航优势显著,企业聚焦遥感或细分场景差异化发展[4] - 垣信卫星打造开放运营生态,计划全球提供低延时、高速率卫星互联网服务,已与泰国国家电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4] - 云遥宇航计划2026年底前完成90颗气象卫星组网,提升气象监测精度[4] - 太空旅游、商业探月等场景有望5-10年内实现政策突破与商业运营初期[4] 行业挑战与需求 - 客户对卫星数据使用量仅占数据总量一小部分,供需针对性不足,产品及技术转化率待提高[5] - 企业呼吁建立多维市场交易平台,加强政策支持以促进应用落地[5] - 中科西光航天高光谱卫星数据在危险气体监测等领域表现良好,应用空间广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