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光谱卫星
icon
搜索文档
描绘从西安到世界的“星”蓝图
西安日报· 2025-05-23 11:45
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 西安构建了"火箭轰鸣-卫星织网-数据赋能"的全产业链生态,涵盖液体火箭发动机、北斗导航等核心领域 [1] - 产业集群包括银河航天的柔性太阳翼卫星、中科西光的高光谱卫星等创新产品,应用于低空经济、应急救灾、跨境通信等场景 [1][6] - 陕西计划培育千亿级商业航天产业创新集群,目标打造20个标杆应用场景覆盖农业、应急、智慧城市等领域 [6] 卫星通信技术突破 - 星展测控的"动中通"技术解决了移动载体在极端环境下的卫星通信难题,累计获授权专利173项 [2] - 公司客舱机载卫星通信系统打破国外垄断,产品远销德国、荷兰、阿联酋等国家 [2] - FS100型应急无人机集成高通量卫星通信与光电吊舱,在2023年北京暴雨救援中实现72小时连续灾情画面传输 [2][4] 数字地球与遥感应用 - 星图空间的GEOVIS数字地球平台实现1秒内卫星影像处理、3分钟非法用地预警,拥有超2400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4][5] - "星图云"平台汇聚全球350余颗卫星数据,支撑气象、应急、能源等领域实时决策,被称作遥感界的"淘宝" [5] - "星图洛书"平台采用军事级AI模型,应急响应速度提升300%,形成覆盖城市全域的"数字地图" [5] 高光谱与柔性卫星技术 - 中科西光自主研发的"科技壹号"卫星突破50kg级高光谱成像极限,应用于海洋监测与智慧城市 [6] - 银河航天的柔性太阳翼卫星通过薄型折叠设计实现高效能源供给,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 [6] - 中科西光将与法国共建甲烷排放卫星遥感监测实验室,拓展遥感数据在智慧城市等场景的应用 [7] 国际化布局与政策支持 - 星展测控的动中通设备登陆德国、阿联酋市场,机载通信系统成为国际航空领域的"中国名片" [7] - 西安商业航天企业从"制造高地"向"创新策源地"转型,技术迭代与政策加持推动生态聚合 [7] - 卫星通信研发与产业基地即将投产,深化"空天地一体化"布局以增强产业链竞争力 [4][7]
从太空“基建狂魔”到数据“变现达人”,商业航天还差几步?
环球网· 2025-04-29 11:17
行业现状与产能提升 - 国内在册卫星星座约100个,多为商业航天星座,千帆星座等大型星座计划部署卫星超万颗[1] - 行业引入航空及汽车工业柔性智能化产线理念,采用脉动式柔性生产工艺,将卫星制造划分为12个核心工位模块,大幅提升产能[3] - 格思航天年产能300颗,二期工厂投产后吨级以上卫星年产150颗,吨级以下年产600颗[3] - 银河航天卫星智慧工厂使研制周期缩短80%,具备2000公斤以下卫星制造能力,年产中型卫星可达百颗[3] 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期 - 2024-2030年为我国低轨卫星发射集中窗口期,预计2030年商业航天上游卫星制造市场价值空间达3688亿元-4637亿元[3] - 截至2025年2月19日,我国在轨卫星数居全球第二[3] - 千帆星座自2024年8月至2025年3月已完成五批发射,在轨卫星达90颗[3] 应用场景拓展 - 卫星应用场景从G端向B端、C端延伸,通信业务由运营商主导,北斗导航优势显著,企业聚焦遥感或细分场景差异化发展[4] - 垣信卫星打造开放运营生态,计划全球提供低延时、高速率卫星互联网服务,已与泰国国家电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4] - 云遥宇航计划2026年底前完成90颗气象卫星组网,提升气象监测精度[4] - 太空旅游、商业探月等场景有望5-10年内实现政策突破与商业运营初期[4] 行业挑战与需求 - 客户对卫星数据使用量仅占数据总量一小部分,供需针对性不足,产品及技术转化率待提高[5] - 企业呼吁建立多维市场交易平台,加强政策支持以促进应用落地[5] - 中科西光航天高光谱卫星数据在危险气体监测等领域表现良好,应用空间广阔[5]
“每天下线一颗星”商业卫星制造提速 数据潜能如何解锁
中国证券报· 2025-04-28 05:02
卫星制造产能提升 - 格思航天采用脉动式柔性生产工艺后卫星工厂年产能达300颗,基本实现每日下线一颗卫星,通过12个核心工位的模块化生产大幅提升效率 [1] - 格思航天二期工厂项目投资12亿元,建成后将具备吨级以上卫星年产150颗、吨级以下卫星年产600颗的产能 [2] - 银河航天通过智慧工厂技术将卫星研制周期缩短80%,具备2000公斤以下卫星制造能力,实现年产百颗中型卫星 [2] 商业航天发展阶段与市场前景 - 中国商业航天已进入卫星量产阶段,产业链企业完成从0到1的技术突破 [2] - 截至2025年2月我国在轨卫星数量全球第二,2024-2030年为低轨卫星发射集中窗口期,预计2030年卫星制造市场价值达3688亿-4637亿元 [2] - 国内在册卫星星座约100个,千帆星座等大型计划部署卫星超万颗 [1] 卫星应用场景拓展 - 卫星应用以通信、导航、遥感为主,企业正差异化发展细分场景如遥感、气象监测等 [3] - 垣信卫星千帆星座将提供全球低延时宽带互联网服务,覆盖地面通信盲区并服务交通、农业、应急等领域 [3] - 云遥宇航计划2026年前发射90颗气象卫星组网,构建全球高分辨率大气探测系统 [4] - 太空旅游、商业探月等新业态预计5-10年内实现政策突破 [4] 卫星数据应用挑战与解决方案 - 当前卫星数据利用率低,供需匹配不足,企业呼吁建立多维交易平台促进应用落地 [5] - 高光谱卫星单张影像数据量达传统光学影像数百倍,但应用场景开发不足 [5] - 行业需推动计算产品标准化及开放软件生态,通过产业链合作解决商业化瓶颈 [5][6] 产业链协同发展 - 企业通过整合远中近期市场需求配套供应链,推动航天技术商业化 [6] - 卫星数据将拉动算力存储市场,公司与数据中心合作完善新型基础设施 [6] - 商业航天未来将向集群化发展,需加强产学研联动及生态构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