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谱卫星

搜索文档
描绘从西安到世界的“星”蓝图
西安日报· 2025-05-23 11:45
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 西安构建了"火箭轰鸣-卫星织网-数据赋能"的全产业链生态,涵盖液体火箭发动机、北斗导航等核心领域 [1] - 产业集群包括银河航天的柔性太阳翼卫星、中科西光的高光谱卫星等创新产品,应用于低空经济、应急救灾、跨境通信等场景 [1][6] - 陕西计划培育千亿级商业航天产业创新集群,目标打造20个标杆应用场景覆盖农业、应急、智慧城市等领域 [6] 卫星通信技术突破 - 星展测控的"动中通"技术解决了移动载体在极端环境下的卫星通信难题,累计获授权专利173项 [2] - 公司客舱机载卫星通信系统打破国外垄断,产品远销德国、荷兰、阿联酋等国家 [2] - FS100型应急无人机集成高通量卫星通信与光电吊舱,在2023年北京暴雨救援中实现72小时连续灾情画面传输 [2][4] 数字地球与遥感应用 - 星图空间的GEOVIS数字地球平台实现1秒内卫星影像处理、3分钟非法用地预警,拥有超2400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4][5] - "星图云"平台汇聚全球350余颗卫星数据,支撑气象、应急、能源等领域实时决策,被称作遥感界的"淘宝" [5] - "星图洛书"平台采用军事级AI模型,应急响应速度提升300%,形成覆盖城市全域的"数字地图" [5] 高光谱与柔性卫星技术 - 中科西光自主研发的"科技壹号"卫星突破50kg级高光谱成像极限,应用于海洋监测与智慧城市 [6] - 银河航天的柔性太阳翼卫星通过薄型折叠设计实现高效能源供给,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 [6] - 中科西光将与法国共建甲烷排放卫星遥感监测实验室,拓展遥感数据在智慧城市等场景的应用 [7] 国际化布局与政策支持 - 星展测控的动中通设备登陆德国、阿联酋市场,机载通信系统成为国际航空领域的"中国名片" [7] - 西安商业航天企业从"制造高地"向"创新策源地"转型,技术迭代与政策加持推动生态聚合 [7] - 卫星通信研发与产业基地即将投产,深化"空天地一体化"布局以增强产业链竞争力 [4][7]
从太空“基建狂魔”到数据“变现达人”,商业航天还差几步?
环球网· 2025-04-29 11:17
行业现状与产能提升 - 国内在册卫星星座约100个,多为商业航天星座,千帆星座等大型星座计划部署卫星超万颗[1] - 行业引入航空及汽车工业柔性智能化产线理念,采用脉动式柔性生产工艺,将卫星制造划分为12个核心工位模块,大幅提升产能[3] - 格思航天年产能300颗,二期工厂投产后吨级以上卫星年产150颗,吨级以下年产600颗[3] - 银河航天卫星智慧工厂使研制周期缩短80%,具备2000公斤以下卫星制造能力,年产中型卫星可达百颗[3] 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期 - 2024-2030年为我国低轨卫星发射集中窗口期,预计2030年商业航天上游卫星制造市场价值空间达3688亿元-4637亿元[3] - 截至2025年2月19日,我国在轨卫星数居全球第二[3] - 千帆星座自2024年8月至2025年3月已完成五批发射,在轨卫星达90颗[3] 应用场景拓展 - 卫星应用场景从G端向B端、C端延伸,通信业务由运营商主导,北斗导航优势显著,企业聚焦遥感或细分场景差异化发展[4] - 垣信卫星打造开放运营生态,计划全球提供低延时、高速率卫星互联网服务,已与泰国国家电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4] - 云遥宇航计划2026年底前完成90颗气象卫星组网,提升气象监测精度[4] - 太空旅游、商业探月等场景有望5-10年内实现政策突破与商业运营初期[4] 行业挑战与需求 - 客户对卫星数据使用量仅占数据总量一小部分,供需针对性不足,产品及技术转化率待提高[5] - 企业呼吁建立多维市场交易平台,加强政策支持以促进应用落地[5] - 中科西光航天高光谱卫星数据在危险气体监测等领域表现良好,应用空间广阔[5]
“每天下线一颗星”商业卫星制造提速 数据潜能如何解锁
中国证券报· 2025-04-28 05:02
以我国首个进入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低轨商业卫星星座千帆星座为例,自首批"一箭十八星"组网卫星于 2024年8月6日发射,到2025年3月12日第五批组网卫星发射,千帆星座的在轨卫星数量增至90颗。 作为千帆星座卫星的主要制造商之一,格思航天目前年产能达到300颗卫星,随着3月公司投资12亿元的 二期工厂项目落地签约,公司未来将具备吨级以上卫星年产150颗,吨级以下卫星年产600颗的产能。 银河航天也表示,卫星智慧工厂中的智慧大脑和柔顺灵巧手臂让卫星研制周期缩短了80%,公司已具备 2000公斤以下卫星制造能力,可以实现年产百颗中型卫星。 300颗 采用脉动式柔性生产工艺后,我们的卫星工厂目前产能达到了每年300颗,基本做到每天下线一颗星。 ● 本报记者 王婧涵 杨洁 "采用脉动式柔性生产工艺后,我们的卫星工厂目前产能达到了每年300颗,基本做到每天下线一颗 星。"格思航天副总经理文枚金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通过12个核心工位的模块化生产,现在卫星制 造就像汽车流水线一样。随着二期工厂项目的签约落地,公司的产能还会进一步提升。" 随着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不断发展,卫星制造产能快速提升,大规模的卫星星座组网也逐渐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