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转型

搜索文档
媒体为何都在拍微短剧?
新京报· 2025-08-12 19:19
文 | 胡炜(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没有"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套路,主流媒体介入微短剧市场,引发各方关注。 从微短剧启动上星播出,到推出微短剧剧场、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媒体在微短剧市场紧锣密鼓地布局 中。 01 媒体拍的那些微短剧 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亿元,首次超过影视市场规模,用户规模更是突破 6.6亿大关。 越来越多官方媒体将微短剧纳入主流宣传体系,试水微短剧市场。与一般微短剧的"霸总""逆袭""豪 门"等吸睛主题不同,媒体的微短剧作品在内容创作上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化特征。 《中国神话》 《中国神话》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倾力打造的微短剧系列,也是国内首部全流程AI制作的微短剧, 以《补天》《逐日》《奔月》《填海》《治水》和《尝百草》六个脍炙人口的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为蓝 本,通过AI技术重构神话叙事,展现民族精神与现代社会的链接,赋予这些古老的神话以新的生命活 力。 《不辞长作岭南人——寻找广东的文化印记》 另外,在微短剧创作中,主流媒体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凸显。对于媒体推出的微短剧,由于有"官方出 品"的品牌背书,公众往往给予更高的认可。主流媒体,尤其是当广电媒体,把内容公信力、技术 ...
胡翼青:都市媒体应厘清公众所需,希望南都持续发挥引领作用
南方都市报· 2025-07-22 09:14
媒体融合转型 - 南方都市报社宣布将南都新闻客户端和N视频客户端合并升级,体现媒体融合的创新尝试[2] - 南京大学教授胡翼青指出AI浪潮下媒体转型需关注技术转型、传播变革和信息聚合三大维度[2] 技术转型 - AI技术变革本质不同于历史任何技术浪潮,数字化已延伸至色彩、图像、人脸识别等领域[3] - 主流媒体若仅浅层应用AI工具将难以构建独特话语体系,技术即话语权[3] - AI作为"工作搭子"可提升文稿润色等日常工作效率,但缺乏创造力和人文温度[3] - AI是双刃剑,算力强大但无法创造数据库不存在的内容,需警惕技术逻辑主导[3] - 建议都市媒体逆向思维,生产兼具想象力、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的内容[3] 传播变革 - 当前传播环境呈现信息获取与阅读浅层化碎片化特征,受众丧失深度阅读能力[5] - 算法与碎片化阅读夹击下,深度报道等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传播半径萎缩[5] - 建议主流媒体将受众视为"碎片化话语集合体"精准触达,厘清公众真正需求内容[5] - 传统媒体核心优势在于提供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但产品边界日益模糊[5] - 需精准锚定"最具影响力关键受众群体",明确内容为谁生产[5] 信息聚合 - AI技术带来信息聚合挑战,平台依赖"自产自销"模式与算法占据用户注意力[6] - 无法有效聚合信息将导致话语权旁落,需激活公众内容生产潜能[6] - 主流媒体需探索驾驭新型"产销合一"模式,汇聚足够自产内容源[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