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转型发展

搜索文档
需求失配、能力不适问题凸显,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大洗牌
第一财经· 2025-08-21 20:57
工学专业调整规模 - 近两年工学专业新增1395个,撤销823个,调整力度最大[1][5][7] - 高校新设本科专业3229个,撤销专业2534个,专业撤销数量连创新高[5] - 教育部提出到2025年前优化调整20%的专业[5] 新增专业方向 - 新增专业以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机械类专业为主[7] - 人工智能专业新增94个,智能建造新增83个,智能制造工程新增72个[7][9]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新增58个,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增45个,新能源汽车工程新增45个[9] - 储能科学与工程新增44个,机器人工程新增41个,网络空间安全新增41个,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新增40个[9] 撤销专业特点 - 撤销专业以机械类、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主[7]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撤销36个,工业设计撤销33个,网络工程撤销32个[7][9] - 测控技术与仪器、生物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环境科学等传统专业撤销数量较多[9] 专业设置问题 - 超过80%的学科专业是前三次工业革命产物,存在需求失配、内涵老化问题[1] - 传统工科教育理念强调专业化,导致知识面窄、人文底蕴和创新能力不足[1] - 工科专业设置按工业门类细分技术支撑体系,容易将知识碎片化[2] 高校改革举措 - 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与感知学院等四个新学院[3] - 北京大学将信息与工程科学部分拆为工学部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3] - 西安交大建立8个共享科研平台、30多个研究院和400多个科研基地[3] - 斯坦福大学要求所有工程学生修满至少36个数学和科学学分[4] 课程教学创新 - 西安交大通过项目实践课程取代部分实验课,实施问题导向的项目制学习[3] - 《工程有限元与数值计算》课程采用产学研贯通式教学体系设计[4] - 将国家级项目转化为课程设置,使用航空发动机叶片模型等实际工程案例教学[4] 调整理念与方向 - 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推动专业交叉融合[10] - 从系统、整机、产品等应用场景出发向下梳理专业方向[9] - 设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为大类专业集群[9] - 加强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联动,提升专业对高质量发展的服务能力[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