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家庭文化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倾听尼山2025|郑长忠:现代家庭传承文化并非对传统简单复刻
经济观察报· 2025-07-04 18:22
家庭形态与现代化进程 - 家庭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双重功能分化:物质生产功能外移至经济单位,家庭保留"人的自我生产"及相关生活功能 [8] - 生产模式转型推动家庭形态重塑:从农耕时代的超大型家族到核心家庭,再到"夫妻+1-2孩"的两步递进小型化结构 [11] - 生活功能市场化加速家庭职能缩减:饮食、生活供给等越来越多由社会提供,促使部分生活功能"外部化" [8] 家庭在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 家庭承担文明五大建设(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基础性内容传承,方式随历史条件变化 [10] - "人的自我生产与养育"是家庭核心功能:通过观念传递、技能训练为文明建设培养参与者 [10] - 现代家庭文化传承需创造性转化:如"孝悌"观念从刚性权力结构转向亲情关怀等柔性表达 [6][12] 现代家庭结构变迁特征 - 代际离散化源于人口流动:跨地域就业使子女与父母分居成为常态 [11] - 婚姻延迟化受多重因素驱动:教育成本攀升、学业周期延长、婚恋观念变化及匹配难度增加 [11] - 横向亲戚关系弱化与新型情感共同体形成:年轻人更依赖朋友群支持,通过社区/学校补充教育功能 [12] 家庭功能与社会协同机制 - "家-校-社-企"四方协同必要性:小家庭主流化使生产生活功能外移,需社会与市场支撑家庭建设 [16] - 协同边界界定原则:各方基于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守好本职,强调"共同体"思维而非简单资源让渡 [17] - 企业创新实践案例:湖北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探索家庭时间保障的地方解决方案 [20] 婚恋观念代际差异与匹配逻辑 - 婚恋观动态演变体现社会发展:MBTI测试等新型匹配方式与传统"体制内优先"要求形成碰撞 [18] - 代际认知差异的客观性:不同生活经验导致对家庭/婚姻的理解存在结构性鸿沟 [18] - 企业尝试制度创新:部分企业探索"家庭时间储蓄账户",回应"996"工作模式对家庭时间的挤压 [19]
倾听尼山2025|郑长忠:现代家庭传承文化并非对传统简单复刻
经济观察报· 2025-07-03 14:25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2025年7月9日至10日在山东曲阜举办,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1][2] - 论坛设置六大分议题,涵盖文明起源、儒家文化、齐鲁文化、全球现代化、家庭意义与人工智能发展等方向 [2] - 论坛自2010年创立以来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文明交流互鉴平台 [1] 家庭形态与现代化 - 现代化进程中家庭形态经历两步递进式小型化:从超大型家族演变为核心家庭,再缩小为"夫妻+1-2孩"结构 [8] - 生产功能外移是家庭小型化核心动因,传统家庭同时承担生产与生活双重功能,现代社会物质生产由经济单位承担,家庭仅保留"人的自我生产"功能 [5] - 代际离散化源于人口跨地域流动,婚姻延迟化与教育成本攀升、学业周期延长及婚恋观念变化相关 [8] 家庭的文化传承功能 - 家庭通过"人的自我生产与养育"成为文明建设中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建设观念传承的核心载体 [6][7] - 现代家庭文化传承需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如"孝悌"观念以亲情关怀、亲子陪伴等柔性方式延续,而非复刻传统权力结构 [3][9] - 横向亲戚关系因代际离散弱化,但新型情感共同体(如朋友群)和外部资源(社区、学校)形成补充 [9] 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 - 结婚率下降可能导致独身群体规模扩大,但家庭作为国家治理微观载体的功能仍存续于多数组建家庭的人群中 [10][11] - 城市探索"家、校、社、企"四方协同机制,需各方基于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界定责任边界,以共同体思维支持家庭建设 [12] -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程"需针对不同群体精准引导,激发年轻人主动参与意识而非说教式灌输 [13] 婚恋观念与家庭时间保障 - 婚恋匹配方式(如MBTI测试)与家长偏好(体制内优先)的碰撞反映代际认知差异,属社会发展常态现象 [14] - "996"工作模式侵蚀家庭时间,湖北省推行"妈妈岗"等创新探索显示需政策、企业、社会多方联动保障家庭时间 [15] - 国家已出台反内卷政策,企业自主尝试如"家庭时间储蓄账户"需与制度性支撑结合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