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就业焦虑
icon
搜索文档
我庆幸我学了“冷门文科专业”
虎嗅· 2025-07-02 14:47
文科冷门专业现状 - 文科冷门专业常被贴上"不好就业"标签 但实际包含丰富学科内涵和就业可能性 [2][3][4] - 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融合技术实践与人文研究 课程包括器物鉴赏与修复、考古绘图、3D建模等 [6][10][11] - 图书情报专业属于管理学大类 融合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技术和管理学 [20] 专业特色与课程设置 - 休闲学作为哲学二级学科 课程包括休闲学导论、休闲美学 注重将哲学思想融入日常生活 [27][31][32] - 茶学专业实际偏重理科 主修生物与化学 包含茶叶种植实践和审评课程 [45][47][48] - 梵语巴利语专业侧重文献学和语言学 配套开设印度科技史、藏语等特色课程 [53][55][57] 就业方向与发展 - 图书情报专业就业方向包括图书馆、信息中心、咨询机构、互联网企业等 [24] - 茶学专业就业范围从传统茶企扩展到新式茶饮公司如茶颜悦色、奈雪的茶 [51] - 戏剧学专业毕业生可从事高校教学、影视制作、戏剧教育等工作 [64] 专业价值与社会意义 - 文物保护与修复不仅是技术工作 更是通过修复文物连接历史与当下的过程 [14][15] - 农村区域发展管理专业培养田野调研能力 关注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议题 [84][85] - 中国古典文献学通过版本鉴定、古籍研究揭示文明发展脉络 培养严谨学术态度 [73][76]
5万元买不来一个大厂面试,求职中介收割应届生
36氪· 2025-06-19 20:03
求职中介行业现状 - 行业存在大量以"保Offer"为噱头的高价服务项目,价格区间在3万至5.78万元不等,包含简历精修、职业规划、内推等服务[2][3][6] - 机构采用"一对一主带老师24小时服务"、"名企远程实习"、"无限次内推"等话术吸引留学生及应届生[2][6] - 小红书等平台成为主要引流渠道,平台上相关笔记高达数万条,包含真实避雷帖与伪装成学生体验的钓鱼帖[9][14][15] 机构运营模式 - 销售团队采用高频催单策略,通过"最后内推机会"、"同龄人已获Offer"等话术施压[13] - 合同存在条款陷阱,例如未明确退款比例(某案例显示退款金额不足缴费金额50%)[7] - 部分机构规模极小,企查查数据显示某知名机构母公司员工仅11人,另一家仅6人[16] 服务内容真实性 - 所谓"内推资源"多为公开渠道可获取的岗位信息,无法验证简历是否真正递至招聘部门[7] - 辅导内容高度模板化,与网络公开资料重复度高,师资背景真实性存疑(如不露脸授课、禁止添加私人微信)[6][7] - 情绪价值服务成为标配,但后期可能转化为PUA话术(如贬低学员教育背景)[11] 行业市场规模 - 教育求职APP行业月活达4.71亿,同比增长5.1%,用户线上高消费意愿占比88.6%[17] - 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1187万人,同比增加29万,创历史新高,加剧就业市场竞争[16] 企业招聘端反馈 - 大厂HR指出内推无法保证Offer,招聘需经多轮考核而非个人决定[19] - 企业中层拒绝机构合作邀约,认为时薪300元远低于实际价值且存在职业风险[19]
辞职去留学,后悔了
投资界· 2025-04-29 15:43
职场困境与转行动机 - 战略咨询师罗尔因薪资不高、职业前景不明朗选择辞职留学,试图通过转换专业实现职业赛道切换[5] - 设计师陈萝连续19天无休加班,月薪仅4000元,被要求按领导意图修改设计稿,导致对行业彻底失望[10] - 人工智能行业从业者林启因疫情导致业务萎缩,公司未能提供核心岗位,选择申请海外博士以追求自主研究[10] - 2024年数据显示有工作经验的留学生比例从2021年15.07%上升至17.02%,反映职场人通过留学转换赛道的趋势增强[5] 留学体验与自我发现 - 设计师吴琛在留学期间摆脱国内职场"不够灵活"的评价,学术环境使其"认真"特质获得认可,考虑继续攻读博士[13] - 林启将工作经验转化为研究案例,认为读博能主导自己的研究课题,相比职场更符合个人理想[13] - 技术从业者蒋语凭借工作经验在芬兰快速适应实践课程,半年内获得实习转正机会,而部分缺乏经验的同学难以毕业[13] 回国就业现实挑战 - 罗尔投递简历时遭遇"经历不垂直"问题,4月底仅获1次面试机会且失败,反映转行难度[16] - 陈萝发现设计岗位需求饱和,实习岗位竞争激烈(6人群面含4名港硕和1名剑桥硕士),最终放弃设计职业[16] - 博士求职者林启面临科研单位35岁年龄限制,被质疑基金申请年限问题[16] - 应届生身份在极端追求对口的市场中成为稀缺资源,成为部分人留学的现实考量[17] 行业结构性矛盾 - 职场普遍存在35岁焦虑、经历不对口歧视、空白期担忧等现象,推动从业者寻求留学逃避规则[19] - 设计行业领导要求新人"沉淀十几年",但随后行业剧变导致同批员工被裁,反映职业规划与现实脱节[19] - 求职市场过度强调"垂直经历",限制职业转换空间,与个人多元发展需求形成根本矛盾[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