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行右立

搜索文档
中国人遵守了20年的文明行为,居然是错的
虎嗅· 2025-08-23 14:23
早高峰的地铁站,堪称打工人的军训现场。 转乘时的快步如同操场跑圈;没座位时,只能一路"军姿"抵达公司;到自动扶梯跟前,大家井然有序地从左侧小跑通行,在右侧站立列队,整齐程度堪比 军训汇演。 "左行右立",早已成了刻在许多人骨子里的乘梯习惯。但最近,风向似乎发生了变化。比如,今年五月北京地铁在部分扶梯上印上了两双并排的黄色小脚 印,明示大家两侧站立。 坚持了这么多年"左行右立",怎么现在突然要改了? 要不要"左行右立",大家吵翻了天 早在 20 多年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就曾推行过乘坐扶梯时"左行右立",但当时大家还是并排站立为主 。后来赶上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要建设文明 城市,地铁志愿者和媒体们纷纷给"左行右立"打 call,这一习惯才逐渐推广开来。 "左行右立"为赶时间的人提供便利,这让很多人成了它的"唯粉"。我们统计了社交平台上和"左行右立"相关的内容后发现,大家认同这一行为的首要原因 就是赶时间。 看着即将关闭的地铁门,打工人被逼成了短跑健将。经历过差一分钟就打上卡的"牛马"们,格外共情这种赶时间的折磨。因此,"左行右立"背后那份与人 方便、与己方便的默契,也是不少人支持的理由: 多谢大家一年来的支持 ...
乘地铁扶梯,习惯该改啦!(服务窗)
人民日报· 2025-05-23 06:02
地铁扶梯安全规范调整 - 多地地铁运营公司倡议取消"左行右立" 改为并排静立 核心原因是安全考量[2] - 自动扶梯设计规范明确不建议在运行状态下行走 因梯级高度高于普通楼梯易引发踩空事故[2] - 北京地铁实测表明行走中的动态与静态复合应力会导致梯级链条不对称拉长 右侧滚轮磨损量比左侧高30%以上[3] 设备维护与运营优化 - 长期单侧承重导致自动扶梯部件磨损差异 维护成本上升15-20% 同时降低乘坐舒适度[3] - 地铁扶梯运行速度达0.65m/s 比商场扶梯快30% 行走摔倒风险增加2-3倍[3] - 高峰时段并排站立可提升载客面积利用率约40% 缓解通勤压力[3] 安全宣传措施 - 北京地铁在13号线西直门站等试点喷涂黄色脚印 强化视觉引导 同步升级梯级警示线[3] - 上海地铁新版安全宣传片删除"左行右立"内容 10年累计更新300余处安全标识[4] - 行业建议采用广播+屏幕+海报组合宣传 定期开展安全乘梯宣传周活动[5] 标准执行与监管 - 严格执行GB 16899-2011安全规范 北京地铁每日安排200名工作人员进行乘梯引导[2][3] - 上海落实电梯安全管理办法 年投入500万元用于扶梯安全宣传设施更新[4] - 成都地铁明确建议急行乘客使用步梯 高峰时段步梯通行效率比扶梯行走高60%[2]
告别扶梯“左行右立”,好心也需科学引导
南方都市报· 2025-05-21 03:36
城市公共交通行为规范演变 - "左行右立"最早源于1944年伦敦地铁的"请站到右侧"标识 旨在为赶时间旅客提供左侧超越通道[1] - 该规则经欧美 日本及中国地铁手册复制推广 成为国际惯例和城市文明标尺[1] - 中国一线城市在地铁建设初期引入该规则 作为文明乘梯标准[2] 行为模式与工程科学的冲突 - 扶梯设计参数(踏面高度21-24厘米 速度0.65米/秒)不适合步行 人为加速增加跌倒踩踏风险[2] - 全球约75%扶梯伤害发生在行走或奔跑时 南京地铁95%扶梯零件损坏源于长期受力不均[2] - 双侧站立模式通行效率更高 每分钟运送113人 比"左行右立"的81人提升39%[2] 公共设施管理优化方向 - 北京地铁采用"小脚印"标识引导乘客并排站立 上海广州等城市已劝导停止扶梯走动[1][3] - 建议设置专用楼梯或快速通道分流赶时间乘客 优化站内引导标识减少拥堵[3] - 倡导"包容性设计"理念 通过加宽通道 清晰指引 多元路径满足不同人群需求[3] 社会行为引导策略 - 需加强科学普及 解释"左行右立"具体危害 同时提供替代方案[3] - 伦敦霍尔本站实验显示 即使通行效率提升30% 缺乏持续提示时乘客仍恢复旧习[1] - 应保留互助精神内核 通过直观方式(如标识)引导行为改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