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塑料化学回收

搜索文档
15倍牛股惠城环保有无谎言?全球领先研发人均年薪7万 融资迫切应收激增
新浪证券· 2025-08-07 09:26
定增募资与项目投资 - 公司拟通过定增募资8.5亿元 其中6亿元用于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项目 2.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1] - 子公司东粤化学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 占地面积215.39亩 设备采购近3000项 [11] - 公司重大在建项目及募投项目总投资额31.46亿元 已投资14.8亿元 未来资金需求16.66亿元 [20] 股价表现与市场质疑 - 公司股价自2022年11月启动以来涨幅超15倍 2022年低点至高峰期间涨幅超20倍 [1] - 股价与基本面形成巨大反差 引发投资者"庄股"质疑 专业机构投资者持股少 个人持股占比近八成 十大流通股东以自然人为主 股东户数在一万户上下浮动 [3] - 公司特征与退市股左江科技相似 包括基本面弱 股价强 专业投资机构少等 [4] 技术突破与项目进展 - 全球首创混合废塑料深度催化裂解(CPDCC)技术 采用"一步法"工艺 产品收率达92%以上 [13] - 技术通过气固两相差压输送实现连续稳定进料 跨相裂解解决传统裂解矛盾 逆流床反应器设计匹配反应活化能 跨相深度裂解克服PVC裂解腐蚀难题 [14] - 20万吨/年废塑料裂解项目于2025年7月11日试生产成功 为全球首套连续化 规模化废塑料化学循环利用示范项目 [12] 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64亿元 同比下降5.09%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502.04万元 同比下降85.63% [3] - 2023年东粤环保营业收入7.38亿元 净利润1.93亿元 2024年营业收入7.15亿元 净利润1.19亿元 同比下降38% [29] - 2024年公司折旧摊销成本达17879.74万元 长期资产规模合计409287.93万元 [32] 研发投入与人员结构 - 2016年至2024年累计研发支出1.53亿元 年均1700万元 2023年研发支出占比降至1.93% 2024年为2.29% [14] - 2024年研发人员162人 占比13.76% 人均年薪7.46万元 2023年为7.66万元 [17] - 公司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57人 高学历员工占比不足5% [19] 产能利用率与业务表现 - 废催化剂处理处置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85.99%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54.12% [28] - FCC催化剂(新剂)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83.60%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63.11% [28] - 石油焦制氢灰渣处理处置产能利用率2025年上半年为91.97% 2024年为72.72% 2023年为79.97% [29] 资金状况与现金流 - 2025年上半年末现金比率0.27 有息债务规模30亿元 短期债务6.98亿元 账面现金4.42亿元 [21] - 2024年企业自由现金流-6.34亿元 2025年上半年为-5.03亿元 [25] - 2025年上半年应收账款4.19亿元 较期初增长57.11% 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09% [33] 项目经济效益与扩张计划 - 20万吨/年废塑料裂解项目预计年产值12.43亿元 年纳税2.65亿元 [11] - 当国际原油价格维持在45美元/桶以上时 利用废塑料生产基础化工原料成本与使用原油成本基本相当 [14] - 东粤化学100万吨废塑料项目入选广东2025建前预备计划 二三期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00亿元 [19]
终结塑料污染,中国在行动!
科技日报· 2025-06-05 11:36
塑料污染治理政策体系 - 我国已形成"法律—政策—标准"三位一体的塑料污染治理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等文件,治理范围从零售餐饮扩展至电商、外卖等新兴领域 [1] - 上海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企业包装减量率达20% [2] - 海南试点全域禁塑,构建"法规+标准+替代产品+回收体系"闭环模式,替代产品认证企业超过80家 [2] 塑料污染现状与来源 - 全球每年约8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塑料垃圾分解成微塑料会释放双酚A等有害物质,破坏海洋生态 [3] - 2023年我国废塑料产生量约6200万吨,回收量1900万吨(同比增加5.6%),回收率仅30% [3] - 外卖行业一年产生160万吨塑料垃圾,70%订单使用塑料餐盒 [3] - 电商平台需建立包装材料闭环回收体系,减少二次包装问题 [4] 技术创新与回收利用 - 广东东粤化学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一步法"混合废塑料深度催化裂解技术,可直接将废塑料转化为丙烯、乙烯等高附加值化工原料,实现无氯污染和超低能耗 [5] - 每回收1公斤废塑料可减少1公斤固体废弃物,产出相当于3公斤原油裂解的化工原料 [5] - 浙江"蓝色循环"项目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海洋塑料全流程追溯,再生塑料粒子被国际企业高价采购,形成可持续治理模式 [6] 行业减塑实践 - 快递和外卖行业是主要塑料污染源,需推动可降解包装和回收体系 [3][4] - 生物降解塑料供应链初步形成,海南替代产品认证企业超80家 [2] - 海洋塑料再生粒子应用于包装材料、工业制造、服装家纺等领域 [6] 公众参与路径 - 公众可通过自备可重复使用物品、支持含30%再生塑料的环保认证产品等方式减少塑料消费 [7] - 社区可通过知识讲座、《家庭减塑指南》等措施提升减塑意识,完善回收设施 [7] - 公众可通过线上平台提出建议或举报违规行为参与监督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