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治理

搜索文档
闲置空地怎么成了渣土堆积场(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人民日报· 2025-09-17 06:42
案件核心与查处 - 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街道综合执法协调办公室原主任李某某利用职务便利,在2015年至2023年期间于建筑垃圾处置等方面为他人提供帮助并收受钱款300余万元 [4] - 李某某最终被开除公职,因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四个月,并处罚金50万元 [4] - 李某某通过内部渠道掌握街道闲置土地信息,私下透露给渣土商人,将这些地块协调为非法倾倒场地,并用“土地改良”等名义进行包装 [4] - 李某某多次授意下属对渣土运输车辆监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在街道组织巡查前向商人透露详细路线与时间以逃避检查 [4] 行业监管漏洞与整改 - 案件暴露出三个关键监管漏洞:对小型土地整理项目备案监管宽松且后续监督不力、渣土总量因避开指定消纳场和正规票据环节而脱离管控、利益捆绑导致相关人员沉默 [5] - 成都市将建筑垃圾治理纳入集中整治,对2017年以来的600余条涉渣问题线索和信访举报开展复盘清查 [5] - 全市共计排查建渣领域问题线索75条,立案75件119人 [5] - 成都市组织11家相关单位研究制定《成都市深入推进建筑垃圾系统治理工作两年攻坚行动方案》,明确8项重点攻坚任务并同步出台49份行业规范管理配套文件 [6] 行业技术发展与市场应用 - 成都市已建成12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年处理能力突破1700万吨 [6] - 通过先进技术将建筑垃圾转化为各类绿色建材,并已广泛应用于多类场景 [6] - 案件发生地已应用智慧监管平台,对每一车渣土的来源、去向和重量进行实时监控 [1]
东营市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建筑垃圾治理
齐鲁晚报网· 2025-09-04 16:52
政策与规划 - 建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总召集人的建筑垃圾专项整治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 [3] - 印发实施《东营市建筑垃圾治理专项规划(2023-2035年)》,统筹布局资源化利用厂、转运调配场和分拣厂 [3] - 联合11个部门印发《东营市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实施意见》,一体化推进治理和资源化利用 [3] 管理制度与执行 - 建立建筑垃圾处置有关事项办理“双告知”制度,健全处置工作机制 [4] - 印发通知明确建设工程建筑垃圾处理方案的备案要求、资料和流程 [4] - 建设工程建筑垃圾处理方案备案率和处置核准率均达到100% [4] 基础设施建设 - 各县区及东营开发区均已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 [5] - 东营区、河口区、利津县、东营开发区已建成建筑垃圾转运调配场 [5] - 垦利区、广饶县建筑垃圾转运调配场已开工建设,计划12月底前完工 [5] 专项整治成效 - 全市排查整治建筑垃圾存量点位473个,清理存量建筑垃圾17.21万吨 [6] - 查处随意倾倒建筑垃圾违法行为47起 [6] - 有效规范建筑垃圾收集、运输、处置行为 [6]
城市该如何制定建筑垃圾的“重生计划”
中国环境报· 2025-06-17 08:30
政策目标 - 到202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筑垃圾平均资源化利用率达50%以上[1] - 城市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制度将有效落实 偷排乱倒问题得到遏制[1] - 基本形成城市建筑垃圾有效治理新格局[1] 行业现状 - 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老旧建筑拆除 新房装修 道路更新等工程持续产生大量建筑垃圾[1] - 建筑垃圾成分复杂难以直接利用 随意倾倒会占用土地资源并造成土壤 水污染[1] - 部分地区存在乱堆滥倒和跨区域非法倾倒问题[1] 解决方案 - 建筑垃圾是宝贵的"城市矿产" 资源化利用是破解处理难题的关键[1] - 需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 理顺产生 收集 运输 利用环节[1] - 属地政府与物业协同设置标准化投放点 采用"提前预约 袋装投放 箱体收集"模式可提升前端管理效率[2] - 加快资源化加工车间布局 在建筑拆除集中区域配套破碎筛分设施[2] - 处理能力不足地区可建立市场化机制推动跨区域合作[2] - 完善再生建材产品标准 通过政策引导将其纳入政府采购目录[2] - 落实"谁产生 谁付费"原则 倒逼减量并为资源化产业提供资金支持[2] 行业前景 - 建筑垃圾治理需关口前移至全链条每个环节[3] - 有效治理将实现城镇化进程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3]
到2027年城市建筑垃圾偷排乱倒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人民日报· 2025-06-11 06:00
政策目标与现状 - 到2027年城市建筑垃圾平均资源化利用率目标为50%以上,基本形成有效治理新格局 [1] - 当前中国城市建筑垃圾年产生量超过20亿吨 [1] 源头管理措施 - 推广绿色施工和全装修交付,将建筑垃圾减量及处理费用纳入工程造价 [1] - 实施建筑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推进拆除与资源化利用一体化 [1] - 要求属地政府和物业服务单位合理设置装修垃圾投放点,鼓励预约制、袋装投放等收运方式 [1] 运输监管要求 - 制定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船舶技术标准,明确北斗定位、装卸记录等数据要求 [1] - 对严重违规运输单位吊销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证 [1] 末端处置规划 - 城市国土空间规划需落实建筑垃圾处理设施用地并确定固定处置场所 [2] - 处理能力不足时可制定临时利用或贮存方案 [2] 资源化利用激励 - 鼓励培育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基地和骨干企业 [2] - 推行"谁产生、谁付费"原则,明确产生方需支付运输、利用及处置费用 [2]
出重拳治“渣土”!济南城管1-4月立案查处建筑垃圾568件
齐鲁晚报网· 2025-05-23 12:37
建筑垃圾治理成效 - 1-4月济南市城管系统立案查处建筑垃圾行政处罚案件568件 处罚金额达21398万元 [1] - 61件案件落实"一案三查"制度 对源头施工单位进行行政处罚并通报主管部门 [1] - 建筑垃圾生产者责任得到落实 施工单位规范处置积极性大幅提高 [1] 执法措施与工作机制 - 济南城管系统牢固树立行政执法是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最大保障的理念 [1] - 严格落实"一案三查 源头必查 违法必罚"工作标准要求 [1] - 多次部署开展严查 严打 严罚专项行动 为市容环境提供坚实保障 [1] - 对运输车辆违法行为和末端乱倒行为进行倒查溯源 依法处罚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 [4] - 发挥常态化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会同公安交警 交通运输等部门加大路面执法力度 [4] - 推进探索建立跨区联动工作机制 确保管理成效 [4] 源头管理措施 - 通过"一案三查"制度落实执法会议要求 加大执法力度 [4] - 压紧落实生产建设单位处置责任 强化建设和总包单位对分包单位和运输企业的约束力 [4] - 从源头遏制违法运输和处置行为 [4]
实现全链条闭环监管!历下区创新建筑垃圾“一案三查”治理体系
齐鲁晚报网· 2025-05-21 18:53
案件背景 - 历下区城市管理局通过"一案三查"机制查处某综合商业项目30立方米建筑垃圾违规运输案件 [1][2] - 案件暴露施工单位主体责任缺失和运输企业资质审查不严双重问题 [2] - 执法人员48小时内完成证据链固定 [2] 案件处理过程 - 历下区城管局建立"三维协查机制"破解"隐身企业"追踪难题 [4] - 通过交警数据穿透锁定涉事车辆所属济南嘉宇运输有限公司 [4] - 市场监管局协助跨区调取企业注册信息并揭穿"僵尸地址"伪装 [4] - 实现建筑垃圾"产生-运输-处置"全链条证据闭环 [4] 制度创新 - 首次实践"违法案件双向通报"机制形成"行政执法+行业监管"双重约束 [6] - 住建部门对涉事施工单位进行信用扣分并暂停其三个月招投标资格 [6] - 建立"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建筑垃圾治理新体系 [6] - 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将违规行为纳入信用记录 [6] 治理体系升级 - 构建城管、交警、市场监管、住建四部门协同治理网络 [7] - 实现AI视频分析、交通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与行政执法融合 [7] - 形成行政处罚、行业约束、信用惩戒联动的立体化治理体系 [7] - 明确部门协查响应时限和证据转化规则等应急机制 [7] 治理成效 - 实现"办结一个案件、完善一套制度、规范一个领域"的治理目标 [7] - 建筑垃圾治理从单一执法向综合治理转型升级 [7] - 形成"数据研判先行、多元证据固定、多向制约落地"的标准化办案流程 [7]
查处多起渣土源头管理不严问题!济南城管夜查建筑垃圾违规处置
齐鲁晚报网· 2025-05-15 19:17
执法行动概况 - 济南市渣土处置中心联合济南市城管执法支队开展夜间联合执法专项行动 以"零容忍"态度打击建筑垃圾运输处置全链条违法违规行为 [1] - 行动采用"定点检查+机动巡查"方式 在重点路段、工地出入口及消纳场周边布控 严查车辆车体不洁、未密闭运输、沿途撒漏、违规倾倒等行为 [3] 违规案例查处 - 历城区中欧班列贸易物流服务产业园项目存在车辆冲洗设备未正常使用、运输车辆未全密闭运输建筑垃圾问题 已督促整改并开具移交单 [3] - 历下区中海盛福片区清表项目存在出入口保洁不到位问题 多车次车体不洁问题由执法支队进一步处理 [3] - 无人机巡检发现颖秀路东侧、轻风路北侧场地存在违规倾倒建筑垃圾问题 [3] 执法技术手段 - 依托建筑垃圾智慧监管平台实时调取车辆轨迹、电子运单数据 精准锁定可疑车辆 [5] - 启用无人机进行高空巡查 形成"空地一体"监管网络 大幅提升执法效率 [5] 长效机制建设 - 将持续完善"部门联动、属地协同"全链条治理长效机制 深化建筑垃圾治理"攻坚行动" [5] - 推行长效化、常态化督导检查模式 结合刚性执法与柔性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6] - 主动对接合规守法企业 开辟优化服务体系助力诚信企业降本增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