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icon
搜索文档
我市将优先推广建筑垃圾再生品,政府投资工程使用比例不低于15%
南京日报· 2025-08-13 10:29
政策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 南京市8部门联合印发通知,优先推广政府投资工程使用建筑垃圾再生品,要求使用比例不低于15% [1] - 政策覆盖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等建设工程,从设计到验收各环节均有明确要求 [1] - 全国目标为2027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筑垃圾平均资源化利用率达50%,南京目标为2030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55% [2][3] 行业现状与企业实践 -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替代传统填埋方式,节约土地资源并减少环境污染,但再生产品市场接受度长期偏低 [1] - 南京金缙丰公司已实现装修垃圾全流程自动化处理,一期项目年处置能力30万吨,再生砖日产能25万块 [2] - 江宁区通过重点培育金缙丰,将全区装修垃圾年处置能力从15万吨提升至45万吨 [2] 技术应用与产品推广 - 再生产品包括粗细骨料、非承重混凝土空心砖等18类,已应用于市政管网、道路垫层等领域 [2] - 南京市建立再生产品登记发布制度,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建筑垃圾全链条闭环管理 [2][3] - 装修垃圾分类难度高,但企业通过自动化流水线完成从粗分到深度加工的全程处理 [2] 基础设施建设与目标 - 南京市计划推进城东、江宁、溧水等区级处置设施建设,解决运输距离远和处置能力不足问题 [3] - 2030年前南京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目标为90%,同步开发信息化监管平台强化管理 [3]
城市该如何制定建筑垃圾的“重生计划”
中国环境报· 2025-06-17 08:30
政策目标 - 到202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筑垃圾平均资源化利用率达50%以上[1] - 城市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制度将有效落实 偷排乱倒问题得到遏制[1] - 基本形成城市建筑垃圾有效治理新格局[1] 行业现状 - 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老旧建筑拆除 新房装修 道路更新等工程持续产生大量建筑垃圾[1] - 建筑垃圾成分复杂难以直接利用 随意倾倒会占用土地资源并造成土壤 水污染[1] - 部分地区存在乱堆滥倒和跨区域非法倾倒问题[1] 解决方案 - 建筑垃圾是宝贵的"城市矿产" 资源化利用是破解处理难题的关键[1] - 需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 理顺产生 收集 运输 利用环节[1] - 属地政府与物业协同设置标准化投放点 采用"提前预约 袋装投放 箱体收集"模式可提升前端管理效率[2] - 加快资源化加工车间布局 在建筑拆除集中区域配套破碎筛分设施[2] - 处理能力不足地区可建立市场化机制推动跨区域合作[2] - 完善再生建材产品标准 通过政策引导将其纳入政府采购目录[2] - 落实"谁产生 谁付费"原则 倒逼减量并为资源化产业提供资金支持[2] 行业前景 - 建筑垃圾治理需关口前移至全链条每个环节[3] - 有效治理将实现城镇化进程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3]
2027年底前城市建筑垃圾有效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
中国经济网· 2025-06-11 14:24
政策目标 - 到2027年底前健全城市建筑垃圾治理体系,完善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制度有效落实 [1] -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筑垃圾平均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以上 [1] - 基本形成城市建筑垃圾有效治理新格局 [1] 源头管理措施 - 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绿色施工和全装修交付 [2] - 将建筑垃圾减量、运输、利用、处置费用纳入工程造价 [2] - 实施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推进建筑拆除与资源化利用一体化 [2] - 明确装修垃圾收运管理要求,推动源头减量和分类管理 [2] 运输监管措施 - 制定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船舶的北斗卫星定位、密闭装置、安全配置等技术监管要求 [2] - 引导运输单位合理配置运力,强化运输行为监管 [2] - 促进建筑垃圾运输行业健康发展 [2] 末端处置规范 - 将建筑垃圾处理设施用地纳入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2] - 按期完成规划内利用、处置设施建设任务 [2] - 支持设置临时利用、贮存设施,确保建筑垃圾固定去处 [2] 资源化利用推进 - 培育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基地和骨干企业 [2] - 鼓励推行建筑垃圾收运、利用一体化运营 [2] - 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认证,明确产品应用范围和使用部位要求 [2] 全过程监管机制 - 建立省级统筹、城市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 [3] - 健全多部门联合执法、联合惩戒工作机制 [3] - 严格落实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和处理方案备案制度 [3] - 建设建筑垃圾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行全过程电子联单管理 [3] - 严厉打击违法倾倒建筑垃圾行为 [3] 地方实施要求 - 加快推动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地方立法 [3] - 完善建筑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标准体系 [3] - 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资源化利用重点项目建设 [3] - 加大技术和设施设备研发力度 [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文加强治理 让城市建筑垃圾“物有所归”
央广网· 2025-06-11 10:28
政策目标与要求 -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见》明确到202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筑垃圾平均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以上[1] - 政策要求健全城市建筑垃圾治理体系,促进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1] - 政策提出将建筑垃圾处理设施用地纳入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6] 行业现状与问题 - 中国城市建筑垃圾年产生量高达20多亿吨,部分建筑垃圾缺少利用处置空间[1][5] - 当前工程建设项目建筑垃圾减量效果不明显,施工现场管理有待加强[6] - 建筑垃圾运输环节存在车辆缺乏监管设备、违法运输等问题[2] 技术创新与实践案例 - 宁波鄞州区下应街道设置17处具备防雨防渗功能的装修垃圾暂存点,实现分类投放和日产日清[1] - 广州通过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建筑垃圾清运"一键备案"和"一键下单",电子联单数据较整治前增长20多倍[2][3] - 赣州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中心具备日均处理1500吨能力,年生产3000万块环保砖[4] 资源化利用技术 - 工程渣土和干化泥浆可用于土方平衡、道路建设等用途[3] - 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可优先生产再生骨料、再生建材等[3] - 江西企业通过智能分拣和破碎工艺使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5%以上[5] 管理体系建设 - 政策要求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施工,将建筑垃圾处理费用纳入工程造价[6] - 需建立从产生到处置的全流程监管体系,包括源头管理、运输监管和末端处置[6][7] - 强调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通过市场化手段提高治理效率[7]
到2027年城市建筑垃圾偷排乱倒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人民日报· 2025-06-11 06:00
政策目标与现状 - 到2027年城市建筑垃圾平均资源化利用率目标为50%以上,基本形成有效治理新格局 [1] - 当前中国城市建筑垃圾年产生量超过20亿吨 [1] 源头管理措施 - 推广绿色施工和全装修交付,将建筑垃圾减量及处理费用纳入工程造价 [1] - 实施建筑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推进拆除与资源化利用一体化 [1] - 要求属地政府和物业服务单位合理设置装修垃圾投放点,鼓励预约制、袋装投放等收运方式 [1] 运输监管要求 - 制定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船舶技术标准,明确北斗定位、装卸记录等数据要求 [1] - 对严重违规运输单位吊销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证 [1] 末端处置规划 - 城市国土空间规划需落实建筑垃圾处理设施用地并确定固定处置场所 [2] - 处理能力不足时可制定临时利用或贮存方案 [2] 资源化利用激励 - 鼓励培育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基地和骨干企业 [2] - 推行"谁产生、谁付费"原则,明确产生方需支付运输、利用及处置费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