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生态
搜索文档
OpenAl万亿豪赌闭环生态 中国AI产业如何接招?
第一财经· 2025-10-15 17:23
OpenAI的AI闭环经济战略 - OpenAI正在构建一个围绕自身的“AI闭环经济”,通过联手甲骨文、英伟达、AMD、博通等科技巨头,推出总容量达10吉瓦(GW)的定制芯片 [1] - OpenAI预支未来已撬动了万亿美元的基建支持,覆盖算力、云服务等多个关键领域,CEO山姆·奥尔特曼表示基础设施领域的巨额投资是公司层面的一次战略豪赌 [1] - 在不到一个月里,OpenAI已经达成了至少26吉瓦的算力部署,而当前运营的算力只有2吉瓦 [3] 近期重大合作与资本承诺 - 9月,OpenAI与甲骨文达成一项为期五年、价值3000亿美元的算力采购协议 [2] - 与云计算服务商Coreweave签订三项共计224亿美元的合同,并计划向后者投资3.5亿美元作为合作的一部分 [2] - 9月22日,OpenAI与英伟达宣布合作,英伟达向其投资千亿美元,而OpenAI则通过英伟达构建并部署10吉瓦的AI数据中心,预计投入数以百万计的GPU [3] - 10月6日,OpenAI与AMD签署协议,将在未来数年内分阶段部署总计6吉瓦的AMD GPU算力,若项目达成目标,OpenAI有权以每股仅1美分的低价收购AMD高达10%的股份 [3] - 按英伟达CEO黄仁勋的估算,1吉瓦AI数据中心容量成本为500亿至600亿美元,26吉瓦背后是至少1.3万亿美元的资本承诺 [3] 财务状况与盈利预期 - OpenAI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约43亿美元,亏损135亿美元 [4] - OpenAI预测要到2029年才能实现盈利 [4] 战略意图与行业影响 - “闭环经济”策略本质是抢占AI基础设施领域的核心话语权,短期能提升推理效率并降低单位算力成本,长期目标是主导行业标准制定,协同生态实现对AI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 [2] - 该策略有效解决了当前AI落地的核心瓶颈——碎片化算力供给与爆发式场景需求的错配问题 [4] - 若策略落地见效,将倒逼整个AI行业向“软硬一体”模式加速演进 [6] 业界观点与潜在风险 - 天使投资人郭涛认为,最终成败的关键在于OpenAI能否持续输出颠覆性创新成果 [1] - 摩根士丹利指出,长期、巨额的资本支出承诺完全押注于AI需求的持续性,一旦需求放缓将面临巨大风险,可能引发科技行业泡沫 [5] - CoreWeave CEO Michael Intrator反驳称,这是真实需求驱动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本驱动力巨大 [5] - OpenCSG创始人陈冉认为,闭环生态是AI产业进入“第二阶段”的必然结果,但过度集中会削弱创新开放性,形成新的“科技垄断”形态 [5] 中国AI产业的路径选择 - 10月15日,商汤宣布与寒武纪达成战略合作,推进软硬件的联合优化 [1][7] - 业内普遍认为,中国不会复制硅谷模式,而是走一条属于自己的AI生态路径 [7] - 海外巨头联盟模式在中国面临制约:数据主权与安全合规要求更为严格,技术自主可控的诉求远高于单纯的效率优先 [7] - 陈冉指出,中国的优势在于场景、数据与产业落地速度,因此更适合构建“开源共生型生态”,灵活、多元、面向本地产业智能化 [7][9] 中美AI竞争格局 - 2024年全球AI风险投资规模达到1370亿美元,美国占比高达66% [8] - 中国在开源与人才方面表现亮眼,2020年至2024年累计顶会论文作者数量达3000余人,首次超过美国,AI开源项目累计贡献量较2018年增长1.5倍,位居全球第二 [8] - 在HuggingFace发布的榜单中,排名前十的开源大模型中,中国占据九席 [8] - 郭涛提出“国家队+市场化平台”的双轮驱动路径,即国家实验室攻坚基础大模型与底层核心技术,互联网大厂开放通用能力接口,垂直领域企业打造场景化解决方案 [10] - 未来中美AI竞争的出路或许是构建“混合所有制”AI生态,这种开放式分层协作体系更能激发生态活力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