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芯片
搜索文档
软银被曝曾计划收购百亿美元半导体公司,谷歌也刚刚祭出大动作
选股宝· 2025-11-07 07:30
11月6日,据新浪援引外媒报道,软银在数月前向Marvell提出了收购意向,但双方未能就条款达成一 致。受此影响,Marvell美股盘中大涨。 资料显示,Marvell主营定制芯片,ASIC(专用芯片)业务可提供的服务与博通类似,提供完整从网络 接口、内存到封装解决方案。 此外据媒体报道,谷歌宣布将在未来几周内推出第七代张量处理单元Ironwood。该公司表示,这款芯 片"专为最苛刻的工作负载量身打造",在训练和推理方面的性能较第六代Trillium TPU提升了四倍。单 个超级计算机单元可通过芯片间互联网络连接多达9216颗Ironwood TPU,并访问1.77 PB的共享高带宽 内存。 申万宏源表示,ASIC在能效与成本上优势突出,谷歌TPU v5能效比为英伟达H200的1.46倍,亚马逊 Trainium2训练成本较GPU方案降低40%,推理成本降55%。服务商博通2024年AI ASIC收入122亿美金, 2025年前三季度达137亿美金,季度环比增速已超越英伟达。2024年以来谷歌TPU产品性能、出货规模 迅速增加,验证ASIC需求。根据AMD预测,2028年全球AI ASIC市场规模有望达125 ...
软银考虑收购Marvell?
半导体芯闻· 2025-11-06 17:55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来源 :内容来自网易科技 。 软银集团今年早些时候曾探讨过收购美国芯片制造商Marvell Technology的潜在交易,旨在将其 与旗下芯片设计公司ARM合并,以在人工智能竞赛中打造一个半导体巨头。 11月6日, 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软银在数月前向Marvell提出了收购意向,但双方未能 就条款达成一致。目前双方并未进行积极的谈判。 消息传出后,Marvell的股价在另类交易平台Blue Ocean的亚洲交易时段一度上涨13%。今年以 来,该公司股价已累计下跌18%,市值约为800亿美元。相比之下,英伟达、博通和ARM的股价今 年均大幅上涨。 其次, 交易将面临严格的监管审查。尽管孙正义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关系密切,但美国政府正致力于 发展本土半导体产业,是否会批准一家日本公司收购关键的美国芯片制造商尚不明确。 此外 ,反垄断审查同样是巨大挑战。此前,美国、欧洲和中国的监管机构曾迫使英伟达在2020年 放弃对ARM的收购。 最后, 媒体援引知情人士透露,ARM和Marvell在如何整合管理团队方面也未能达成一致。ARM的 首席执行官Rene Haas现年63岁 ...
国芯科技的前世今生:郑茳掌舵二十余年,汽车电子业务增长71.38%,RISC-V注入新动能
新浪财经· 2025-10-31 20:16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成立于2001年6月25日,于2022年1月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1] -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国产自主可控嵌入式CPU技术和产品提供商,具备从芯片设计到系统应用的全产业链技术能力 [1] - 公司主要业务为IP授权、芯片定制服务和自主芯片及模组产品,应用于信息安全、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边缘计算和网络通信三大领域 [1]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电子 - 半导体 - 数字芯片设计,概念板块包括无人驾驶、信息安全、星闪概念、核聚变、超导概念、核电 [1] 经营业绩 - 2025年三季度营业收入为2.59亿元,在行业48家公司中排名第47,行业平均营收为29.12亿元 [2] - 2025年三季度净利润亏损1.27亿元,行业排名第44,行业平均净利润为3.48亿元 [2] - 行业第一名豪威集团营收217.83亿元,净利润31.99亿元 [2] 财务指标 - 2025年三季度资产负债率为36.48%,高于去年同期的29.38%,且高于行业平均的24.46% [3] - 2025年三季度毛利率为38.63%,远高于去年同期的18.51%,也高于行业平均的36.52% [3] 管理层与股权 -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匡启和、肖佐楠、郑茳 [4] - 董事长郑茳2024年薪酬180.47万元,较2023年增加2.56万元 [4] - 总经理肖佐楠2024年薪酬141.88万元,较2023年增加1.71万元 [4] - 截至2025年9月30日,A股股东户数为2.57万,较上期减少3.43% [5] 业务亮点与发展前景 - 2024年自主汽车电子芯片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1.38%,客户数量增多 [5] - 启动首颗基于RSIC-V架构的高性能车规MCU芯片CCFC3009PT设计开发,有望实现国产化替代 [5] - 推进量子安全芯片迭代升级,AHC001新品内部测试成功 [5] - 2024年定制芯片服务收入同比增长39.15%,订单充足 [5] - 中邮证券预计公司2025/2026/2027年分别实现收入7.8/11.5/17.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0.1/0.6亿元 [5]
OpenAl万亿豪赌闭环生态 中国AI产业如何接招?
第一财经· 2025-10-15 17:23
OpenAI的AI闭环经济战略 - OpenAI正在构建一个围绕自身的“AI闭环经济”,通过联手甲骨文、英伟达、AMD、博通等科技巨头,推出总容量达10吉瓦(GW)的定制芯片 [1] - OpenAI预支未来已撬动了万亿美元的基建支持,覆盖算力、云服务等多个关键领域,CEO山姆·奥尔特曼表示基础设施领域的巨额投资是公司层面的一次战略豪赌 [1] - 在不到一个月里,OpenAI已经达成了至少26吉瓦的算力部署,而当前运营的算力只有2吉瓦 [3] 近期重大合作与资本承诺 - 9月,OpenAI与甲骨文达成一项为期五年、价值3000亿美元的算力采购协议 [2] - 与云计算服务商Coreweave签订三项共计224亿美元的合同,并计划向后者投资3.5亿美元作为合作的一部分 [2] - 9月22日,OpenAI与英伟达宣布合作,英伟达向其投资千亿美元,而OpenAI则通过英伟达构建并部署10吉瓦的AI数据中心,预计投入数以百万计的GPU [3] - 10月6日,OpenAI与AMD签署协议,将在未来数年内分阶段部署总计6吉瓦的AMD GPU算力,若项目达成目标,OpenAI有权以每股仅1美分的低价收购AMD高达10%的股份 [3] - 按英伟达CEO黄仁勋的估算,1吉瓦AI数据中心容量成本为500亿至600亿美元,26吉瓦背后是至少1.3万亿美元的资本承诺 [3] 财务状况与盈利预期 - OpenAI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约43亿美元,亏损135亿美元 [4] - OpenAI预测要到2029年才能实现盈利 [4] 战略意图与行业影响 - “闭环经济”策略本质是抢占AI基础设施领域的核心话语权,短期能提升推理效率并降低单位算力成本,长期目标是主导行业标准制定,协同生态实现对AI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 [2] - 该策略有效解决了当前AI落地的核心瓶颈——碎片化算力供给与爆发式场景需求的错配问题 [4] - 若策略落地见效,将倒逼整个AI行业向“软硬一体”模式加速演进 [6] 业界观点与潜在风险 - 天使投资人郭涛认为,最终成败的关键在于OpenAI能否持续输出颠覆性创新成果 [1] - 摩根士丹利指出,长期、巨额的资本支出承诺完全押注于AI需求的持续性,一旦需求放缓将面临巨大风险,可能引发科技行业泡沫 [5] - CoreWeave CEO Michael Intrator反驳称,这是真实需求驱动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本驱动力巨大 [5] - OpenCSG创始人陈冉认为,闭环生态是AI产业进入“第二阶段”的必然结果,但过度集中会削弱创新开放性,形成新的“科技垄断”形态 [5] 中国AI产业的路径选择 - 10月15日,商汤宣布与寒武纪达成战略合作,推进软硬件的联合优化 [1][7] - 业内普遍认为,中国不会复制硅谷模式,而是走一条属于自己的AI生态路径 [7] - 海外巨头联盟模式在中国面临制约:数据主权与安全合规要求更为严格,技术自主可控的诉求远高于单纯的效率优先 [7] - 陈冉指出,中国的优势在于场景、数据与产业落地速度,因此更适合构建“开源共生型生态”,灵活、多元、面向本地产业智能化 [7][9] 中美AI竞争格局 - 2024年全球AI风险投资规模达到1370亿美元,美国占比高达66% [8] - 中国在开源与人才方面表现亮眼,2020年至2024年累计顶会论文作者数量达3000余人,首次超过美国,AI开源项目累计贡献量较2018年增长1.5倍,位居全球第二 [8] - 在HuggingFace发布的榜单中,排名前十的开源大模型中,中国占据九席 [8] - 郭涛提出“国家队+市场化平台”的双轮驱动路径,即国家实验室攻坚基础大模型与底层核心技术,互联网大厂开放通用能力接口,垂直领域企业打造场景化解决方案 [10] - 未来中美AI竞争的出路或许是构建“混合所有制”AI生态,这种开放式分层协作体系更能激发生态活力 [10]
OpenAl万亿豪赌闭环生态,中国AI产业如何接招?
第一财经· 2025-10-15 17:16
OpenAI的闭环生态战略 - 公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资本规模构建围绕自身的AI闭环经济,与甲骨文、英伟达、AMD、博通等科技巨头达成战略合作[1] - 公司已达成至少26吉瓦的算力部署,而当前运营算力仅为2吉瓦,按行业估算,26吉瓦背后是至少1.3万亿美元的资本承诺[3] - 公司CEO山姆·奥尔特曼将基础设施领域的巨额投资称为公司层面的战略豪赌,并暗示更多交易正在酝酿中[1][2] 关键合作与资本部署 - 与甲骨文达成一项为期五年、价值3000亿美元的算力采购协议[2] - 与云计算服务商Coreweave签订三项共计224亿美元的合同,并计划向后者投资3.5亿美元[2] - 与英伟达合作构建10吉瓦AI数据中心,预计投入数百万GPU,英伟达向其投资千亿美元[3] - 与AMD签署协议,未来数年内分阶段部署总计6吉瓦的AMD GPU算力,项目达成目标后公司有权以每股1美分低价收购AMD高达10%的股份[3] - 与博通合作共同推出总容量达10吉瓦的定制芯片[1] 财务状况与市场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约43亿美元,亏损135亿美元,预测要到2029年才能实现盈利[4] - 部分华尔街分析师担心长期巨额资本支出完全押注于AI需求的持续性,一旦需求放缓将面临巨大风险,可能引发科技行业泡沫[5] - 有观点认为,公司策略有效解决了当前AI落地的核心瓶颈,即碎片化算力供给与爆发式场景需求的错配问题[4][6] 中国AI产业发展路径 - 国内厂商如商汤与寒武纪达成战略合作,推进软硬件的联合优化,但业内普遍认为中国不会简单复制OpenAI的闭环路线[1][7] - 中国在资本规模上与海外存在差距,2024年全球AI风险投资规模达1370亿美元,美国占比高达66%,但中国在开源与人才方面表现亮眼,累计顶会论文作者数量达3000余人,首次超过美国[8] - 中国AI模型在全球开源竞赛中表现突出,知名开源社区HuggingFace榜单显示排名前十的开源大模型中中国占据九席[8] 未来生态竞争格局 - 未来竞争是生态之争,美国模式是闭环资本主义,高效率但高集中,中国更适合开源共生型生态,灵活、多元、面向本地产业智能化[9] - 有专家提出中国可探索国家队+市场化平台的双轮驱动路径,构建开放式分层协作体系以激发生态活力,尤其在医疗、金融等数据敏感领域[10] - 公司策略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持续输出颠覆性创新成果,突破现有闭环边界,若策略落地见效将倒逼整个AI行业向软硬一体模式加速演进[1][6]
与OpenAI深度绑定,博通在陪Altman进行一场“AI豪赌”
硬AI· 2025-10-15 14:56
博通与OpenAI合作的核心观点 - 博通与OpenAI的深度合作是一场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的豪赌,合作内容包括开发大量定制芯片及计算系统 [3] - 该合作面临高成本风险,若OpenAI出现问题,相关定制系统难以转移给其他客户 [2][7] - 相较于英伟达和AMD,博通对OpenAI的押注风险更大,因其合作的定制化性质决定了更高的成本和客户依赖 [2][7][8] 合作潜在回报与风险 - 分析师估计该交易有望在未来三到四年内为博通带来远超1000亿美元的额外收入 [7] - 博通首席执行官承认开发大型AI系统将提振公司盈利,但会稀释其毛利率,具体幅度未透露 [2][7] - OpenAI计划投入数十亿美元,用数十万颗芯片填充数据中心,总耗电量达26吉瓦,但这仅是其未来八年建设计划的十分之一 [3] - OpenAI预计到2029年才能实现盈利,其今年约130亿美元的预计收入远不足以支撑庞大支出,资金问题尚不明朗 [4][7] 行业竞争与公司估值 - 博通在其定制芯片业务领域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核心客户谷歌已开始与联发科合作开发定制AI芯片 [11] - 英伟达和AMD仍在积极争夺OpenAI订单,可能引发价格战,进一步挤压博通利润空间 [11] - 博通股价约为其明年预期收益的40倍,今年大部分时间里其远期市盈率一直高于市场领导者英伟达 [11] - 博通被打造为毛利率超过70%的综合性企业,但与OpenAI的绑定并非稳赚不赔的买卖,因其宏大愿景缺乏清晰财务模型支撑 [11]
美股三大指数持续下跌,纳指跌超1%
凤凰网财经· 2025-10-14 22:35
美股市场表现 - 美股三大指数持续走低,道指跌0.42%,纳指跌1.01%,标普500指数跌0.59% [1] - 部分中概股逆势上涨,招商银行涨超5%,小米集团(ADR)涨超3% [1] - 部分中概股跌幅较大,小马智行跌超6%,BOSS直聘跌超4% [1] 全球宏观经济动态 - 黄金价格出现历史性暴涨,背后是投资者为应对各国失控的预算赤字威胁而寻求资产保护的“货币贬值交易” [2] - 日本金融资产遭遇抛售,因执政联盟破裂引发市场紧张,担忧出现政治“黑天鹅”事件 [3] 人工智能行业进展 -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OpenAI与博通达成战略合作,将共同推出总容量达10GW的定制芯片 [4] - OpenAI负责芯片设计,博通从2026年下半年开始进行芯片开发与部署 [4] 科技公司动态 - 大量用户反映iPhone17及iPhone17ProMax无法激活,苹果官方客服确认此问题非个例,原因可能是服务器故障 [5] - 大疆创新科技在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就诉美国国防部的判决结果提起上诉,此前公司因被列入“中国军工企业”清单对美国防部提起诉讼 [6]
OpenAI抱团科技巨头的循环融资会引发泡沫吗?瑞银研报:目前不会
智通财经· 2025-10-14 21:53
文章核心观点 - 瑞银研究报告认为,尽管OpenAI等科技巨头的循环融资交易引发对AI行业泡沫的担忧,但当前AI融资并非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重演 [1] OpenAI的主要合作项目 - 与甲骨文达成3000亿美元云基础设施协议 [1] - 与博通建立100亿美元定制芯片合作 [1] - 与英伟达的合作规模达1000亿美元,计划部署10GW AI系统,对应约5000亿美元AI资本支出 [1] - 收购AMD大量股权 [1] - 与头部内存供应商签订协议,采购量占全球当前内存产能的50% [1] 瑞银的核心论证:当前AI融资与历史泡沫的区别 - 循环交易规模可控且绑定业绩,例如英伟达对OpenAI的100亿美元再投资需绑定AI商业化的实际进展,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固定投机承诺有本质区别 [1][2] - 以OpenAI与英伟达合作为例,该合作预计占英伟达2026年预期营收2720亿美元的13%,规模虽大但未具压倒性 [2] - 若部署1GW AI系统,总资本投入约500-600亿美元,英伟达可获得350亿美元,占AI资本支出的60%-70% [2] - 当前头部AI企业资本支出主要依赖强劲的经营现金流,四大科技巨头2025年合计预期产生2030亿美元自由现金流,投资能力充足,资产负债表风险低 [3] - 当前AI巨头前瞻市盈率约35倍,而90年代末互联网龙头企业前瞻市盈率约60倍,且当前企业盈利质量更高,资产负债表更强 [4] 投资策略建议 - 投资策略聚焦全价值链分散配置,AI是多层级跨年度机遇,覆盖底层使能技术、智能平台、应用解决方案 [5] - 半导体占推荐AI配置的23%,因其是下一代AI系统的核心动力 [5] - 企业筛选优先选择基本面强劲、现金流可持续、具备规模化创新能力的公司 [5] - 采用灵活分散策略,跨AI价值链层级、跨区域、跨行业配置 [5]
AI生态闭环了吗?OpenAI下订博通芯片!自主可控重要性凸显!科创人工智能ETF(589520)近3日吸金4823万元
新浪基金· 2025-10-14 09:34
OpenAI与博通的战略合作 - OpenAI与博通宣布合作,共同推出总容量达10GW的定制芯片,OpenAI负责芯片设计,博通从2026年下半年开始进行芯片开发与部署[1] - OpenAI已与甲骨文、英伟达、AMD等巨头签署总额约1万亿美元的协议,覆盖算力、云服务等多个关键领域[1] - 这一系列布局预计将使OpenAI在未来十年获得超30GW的算力支撑,有观点认为此举已形成AI生态的"闭环"[1] 全球AI产业生态竞合趋势 -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表示,OpenAI等企业的深度合作标志着全球AI产业进入更深层次的"生态竞合"阶段,将加速行业"马太效应"[3] - 深度绑定被描述为更高的"高墙"正在筑就,这将产生深远且多层面的影响[3] 国产算力替代与行业前景 - 平安证券指出,在美国限制先进芯片出口中国以及打压国产算力芯片、国产大模型的背景下,国产算力替代的紧迫性持续提升[3] - 申港证券认为,随着算力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国产算力在模型侧和算力芯片方面或将持续突破,有望维持较好景气度[3] - 展望中期,国产算力有望获得领先于海外算力的增长弹性[3] AI行业投资机会与市场表现 - 业内人士指出,AI满足产业趋势+全球共振+业绩基本面+资金面,一旦市场风险偏好提升,AI行情可能继续[3] - 银河证券建议重点关注AI基建及AI赋能两大方向,AI基建方向推荐AI PCB设备、AIDC发电设备、液冷以及半导体设备;AI赋能方向推荐应用场景落地[3] - 展望"十五五","AI时代"将催生机械设备行业围绕AI的投资机会[3] - 市场震荡期间,资金积极抢筹,重点布局国产AI产业链的科创人工智能ETF(589520)近3日连续吸金,合计金额4823万元[3] 科创人工智能ETF(589520)投资亮点 - 政策点火,AI腾飞:顶层文件引爆,AI或成为贯穿本轮行情的引领板块,端云融合是AI发展的核心趋势[5] - 成份股均为细分环节收入最大或卡位最好的公司,受益于端侧芯片/软件AI化进程提速[5] - 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科技摩擦背景下,人工智能作为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至关重要,标的指数重点布局国产AI产业链、具备较强国产替代特点[5] - 20CM高弹性,进攻性强:ETF能够低门槛布局,并且20%涨跌幅限制,在行情爆发时效率更高[5] - 前十大重仓股权重占比超七成(71.90%),第一大重仓行业半导体占比超一半(52.6%),集中度高,具备较强进攻性[5] - 前三大权重股为寒武纪-U(16.6230%)、澜起科技(10.0070%)、芯原股份(8.6520%)[5]
市值飙涨1500亿美元!博通(AVGO.US)被拉入OpenAI“算力生态圈”,股价暴力拉升10%
智通财经· 2025-10-14 07:59
合作概况 - 博通与OpenAI达成巨额数据中心合作协议,涉及定制芯片和网络组件,以支持其人工智能服务运行[1] - 该协议使OpenAI能够根据具体需求定制芯片,旨在实现新的性能水平和智能水平提升[1] - 此次合作建立在双方现有的联合开发与供应协议之上,OpenAI将主导芯片设计,博通负责从2026年下半年起开发并部署,新定制芯片将于2029年底前完成全部部署[2] 市场影响与公司表现 - 合作协议引发博通股价在周一上涨9.9%至356.70美元,公司市值因此增加超过1500亿美元[1][2] - 截至周五收盘,博通公司股价今年已上涨40%,超过费城证券交易所半导体指数29%的涨幅[5] - 博通被视为人工智能领域投资的主要受益者之一,此次合作为其在AI市场提供了更深入的参与机会[2][5] 交易规模与行业背景 - OpenAI已与数据中心和芯片供应商达成价值远超1万亿美元的交易,并计划再向博通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购买芯片[1] - 该协议是在OpenAI与英伟达以及AMD达成合作之后签订,目的是增加10 GW的AI数据中心容量,相当于纽约市的峰值能源需求[1][3] - 目前,1 GW级别AI计算能力所需的芯片成本高达约350亿美元,10 GW计算能力总计超过3500亿美元[4] 技术战略与目标 - OpenAI采取多管齐下策略,在购买芯片的同时也致力于设计自己的半导体产品,以处理AI模型的推理阶段并降低成本[3][4] - 通过采用博通基于以太网的网络技术,OpenAI与英伟达的专有技术形成竞争,并将设计自己的设备作为定制硬件研发工作的一部分[5] - OpenAI的核心理念是更强的计算能力将使其能够提供更多服务,但公司联合创始人表示10 GW计算能力尚不足以实现其构想的人工通用智能目标[3][5] 合作模式与资金来源 - 与博通的交易中没有投资或股票方面的内容,这与同英伟达和AMD签订的协议有所不同[3] - 目前尚未明确OpenAI将如何支付相关设备的费用,该公司预计要到本十年末才能实现现金流的正向运转[2][3] - OpenAI可能效仿谷歌使用博通技术自行制造芯片以降低成本的做法,谷歌与博通的合作成功可能促使了OpenAI的选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