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记事(1912—1928)》
icon
搜索文档
99.99%的普通人,不该从历史中消失
虎嗅· 2025-10-14 14:30
上《十三邀》,录《圆桌派》,每年参加大量讲座、学术活动,历史学家王笛在这样高强度的社会活动和学术活动节奏之下,依然保持高产。 今年,他69岁,接连出了两部书。一是他的"茶馆百年史"第二卷《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50—2000)》,终于出了简体字版;二是两卷本 《中国记事(1912—1928)》,近900页的巨著。 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孙江说,王笛是"农耕型学者",深耕细作,稳扎稳打,不激不随。新周刊《世界观》栏目与王笛关于历史观的讨论,就从他的农耕生 活说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朱人奉,编辑:谭山山,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你知道怎样种出一吨重的南瓜吗?" 历史学家王笛问我。大约5年前,我曾经在成都听他闲聊,说起他在美国家里种菜的趣事。现在,我从他那里得到了答案。 "买点堆肥,然后盛一桶水,抓几把堆肥放入水里,还可以加入一些糖。再拿用来养鱼的氧气泵,放水桶里'咕咚咕咚'输氧24小时。堆肥里的生长菌会和 氧气、糖分发生作用,密集生长,24小时后,你就得到了最好的有机肥料。把它浇到植物根部、叶子和果实上,蔬果会长得非常好。按照这个方法,我种 出来的丝瓜可以 ...
对话王笛:我们在历史之中
新浪财经· 2025-09-03 17:32
西方媒体对中国市场的关注 - 西方列强在19世纪末将中国划分为势力范围 德国控制山东半岛 英国控制长江流域 法国控制云南 将中国视为工业品和原料倾销市场[9] - 美国作为后起帝国主义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913年威尔逊总统率先承认中华民国 显示美国对中国市场的强烈兴趣[10] - 1913年《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像美国一样追求时髦" 反映西方对中国消费市场潜力的关注[9] 媒体报道的立场与价值 - 美国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标榜独立于政府的第三势力地位 但实际存在意识形态倾向 通常偏左且与利益集团对立[21] - 《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派记者埃德加·斯诺前往延安 发表《红星照耀中国》揭示中国革命真相 该报因揭露日本侵略遭报复[22] - 媒体报道存在框架限制 评论文章反映报刊自身意图 但矛盾观点如斯坦福教授崔特既希望中国自主又希望美国分羹 真实反映了复杂立场[20] 历史人物与中国观察 - 司徒雷登作为美联社特约记者报道辛亥革命 史迪威专程从菲律宾赴中国上海 广州 梧州等地记录武装冲突[9] - 记者阿班率先报道西安事变 遭国民党封锁时通过菲律宾美军军舰发送新闻稿 体现专业追踪能力[22] - 赛珍珠通过《大地》等作品描写中国女性突破传统束缚 记录女童放脚后穿西式皮鞋等细节 反映社会变迁[31][34] 出版视角与内容特色 - 本书通过西方记者 外交官 学者等九类人群视角 聚焦北京等四座城市 以1912-1928年十七年时段记录中国[26][30] - 内容源自九篇学术论文 采用历史非虚构写作手法 包含杜威教育观点 赛珍珠女性观察等多元视角[25][30] - 书名从近40个提案中选定《中国记事》 突出"记录"特性 区别于传统宏大叙事[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