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经济
搜索文档
打工人花钱排队谈“虐恋”,一次698元,值吗?
虎嗅APP· 2025-10-25 11:14
行业趋势:剧本杀市场演变与“恋陪本”的崛起 - 剧本杀行业在2022至2023年间经历大洗牌,接近60%的店铺永久闭店,但核心用户基数不降反增,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172亿元 [25] - 行业从传统的“推理本”向沉浸式体验进化,如今已卷成长达12小时的真人实景沉浸式剧场,关注点从凶案推理转向情感体验与心理疗愈 [25] - “情感本”及其分支“恋陪本”成为市场新宠,精准击中打工人厌倦日常工作的痛点,提供无需烧脑的爱恨情仇体验 [26] 产品与服务创新:“恋陪”模式的商业逻辑 - “恋陪”服务指DM(主持人)以特定玩家恋人身份进行一对一互动陪伴,提供“无条件的爱”的情感价值 [10] - 产品形态快速迭代,恋陪位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从最初一位发展到《神墟》剧本的八人全员1v1恋陪,甚至由DM一人分饰两角 [16] - 此类剧本具备高客单价溢价能力,如《神墟》价格达698元/位,并能显著提升店家引流与复购,助力打造“网红爆款店” [5][19] 目标用户画像与消费行为 - 恋陪玩家以00后女性为主,画像特征为长得好看、有钱、使用苹果最新款手机,现实中不乏追求者 [23] - 用户追求的不只是恋爱模拟,更是一种“被看见的高光时刻”,愿意为确定性亲密互动支付高额溢价 [23][26] - 消费成本高昂,除698元/位的门票外,热门剧本需提前半年预约,“车头”玩家常需自掏腰包补贴其他玩家几百至上千元,甚至支付交通住宿的“远征”费用可达千元起步 [20] 运营模式与市场竞争 - 店家将DM作为核心资产进行明星化运营,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高光片段,打造“人形招牌”吸引客流 [11] - 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内容“内卷”,发行商和店家重点服务付费意愿更强、复购率更高的恋陪玩家,导致恋陪位从剧情配角变成主角 [26] - 部分从业者抱怨恋陪本挤压传统推理本生存空间,并有作品以“恋陪”为噱头忽视文笔和可玩性,存在“污名化”风险 [29] 产业链与商业模式 - 恋陪本通过高单价和强复购率提升门店盈利能力,有店家强调其能吸引全市乃至周边城市玩家慕名而来 [19] - 玩家消费延伸至服化道等周边环节,为追求完美体验会自费打造全套妆造、准备定制伴手礼,甚至贿赂工作人员修改结局 [20] - 与乙女游戏、Cos委托等其他“恋爱经济”形态相比,恋陪本提供的是可由玩家选择与掌控的低风险“爱与被爱”体验 [34]
打工人花钱排队谈“虐恋”,一次698元,值吗?
虎嗅· 2025-10-24 08:40
行业趋势与市场规模 - 剧本杀行业在经历2022至2023年的大洗牌后,接近60%的店铺永久闭店,但核心用户基数不降反增,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172亿元[30] - 行业从传统的“推理本”向沉浸式体验进化,发展出长达12小时的真人实景剧场,关注点从凶案推理转向情感沉浸[31] - “恋陪本”作为情感本的一个分支,从最初的边缘角色补充演变为市场主角,服务于付费意愿更强、复购率更高的细分用户群体[35][36][37] 产品创新与定价策略 - 出现“全员一对一恋陪本”如《神墟》,提供八位玩家全员1v1恋爱陪伴服务,价格达到698元/位[2][16] - 热门场次的起步价为498元/人,与明星见面会价位相当,部分玩家为体验热门角色需提前半年预约,单场消费(含交通住宿)千元起步[5][22] - 店家通过打造网红DM、剪辑高光短视频进行营销,强调恋陪本具备高客单价溢价能力,能显著提升引流与复购[10][20] 用户行为与消费特征 - 恋陪玩家以00后女性为主,经济条件较好,追求“被看见的高光时刻”,愿意为确定性亲密互动付费[28][36] - 玩家除支付剧本费用外,常自掏腰包补贴其他玩家(金额从一两百至成千上万),并承担服化道、伴手礼等额外开支,圈内流行“无补贴,不恋陪”[23][24] - 用户追求低风险、可掌控的模拟恋爱体验,将其视为现实恋爱的高成本与不可控性的替代品[47][48][49] 市场竞争与生态变化 - 恋陪本的爆火挤压了传统推理本和普通情感本的生存空间,部分从业者认为行业生态出现“失衡”[40] - 部分作品以“恋陪”为噱头但忽略文笔与可玩性,甚至出现打“擦边球”的现象,引发行业“污名化”担忧[40][41] - 尽管存在争议,但恋陪本因在文本、流程和演绎上投入更多,能满足特定受众需求,关键在于店家需明确自身细分定位[45]
打工人花698排队跟男店员谈6小时虐恋,“掐脖强制爱比短剧还狗血”
36氪· 2025-10-23 18:25
行业趋势:恋陪本成为剧本杀新增长点 - 剧本杀行业在经历洗牌后市场规模突破172亿元,核心用户基数增加,而恋陪本成为重要的增长驱动力 [19] - 恋陪本从情感本中配角演变为主角,通过提供确定性亲密互动吸引高付费意愿用户,客单价显著提升至498-698元/位 [3][1][20] - 发行商积极扩展恋陪位数量,从最初1位发展到《神墟》的8人全员1v1恋陪,满足玩家对极致体验的需求 [11] 商业模式与运营策略 - 店家通过打造网红DM人形招牌来提升引流与复购能力,热门剧本需提前半年预约,形成跨城市消费效应 [5][14] - 全员恋陪本具备高客单价溢价能力,单场消费可达千元起步(含交通住宿),并催生“车头”玩家补贴现象,补贴金额从百元至万元不等 [14] - 部分店家通过增加双人小黑屋、公主抱、强制爱等互动环节差异化竞争,但存在服务标准化挑战 [9] 用户画像与消费行为 - 恋陪玩家以00后女性为主,消费力强,追求“被看见的高光时刻”,愿意为定制妆造、伴手礼及加戏环节支付额外成本 [18][15] - 玩家消费动机源于对“无条件的爱”的情感需求,将剧本杀视为低风险探索亲密关系的替代品,兼具心理疗愈效果 [5][27][28] - 核心用户复购率高,存在同一剧本重复体验十次以上的现象,推动店家持续投入优质演绎资源 [15][18] 市场竞争与行业影响 - 恋陪本热潮挤压传统推理本生存空间,部分作品过度依赖噱头导致行业面临文笔质量下降和污名化风险 [23] - 行业呈现两极分化:头部店家通过优质DM和剧本打造网红爆款店,而普通店家面临招募8名高颜值DM的运营挑战 [2][14] - 从业者强调需明确细分定位,恋陪本在文本/流程/演绎上的高投入可能提升整体品质,关键在于匹配目标受众需求 [25]
从恋爱经济到关系经济,七夕营销,品牌如何谈「爱」?
36氪· 2025-08-27 21:44
消费趋势转变 - 年轻人恋爱态度转向理性平等和共同成长 恋爱被视为经历而非目的 更注重陪伴与体验而非高调付出 [1] - 七夕消费重点从送礼转向情感表达与关系探讨 品牌营销需回应亲密关系质量而非单纯产品促销 [1] - 七夕搜索热度达西方情人节2.21倍 反映传统节日文化认同提升 正发展为独具文化内涵的节日场景 [2] 即时零售崛起 - 33.94%消费者最希望伴侣提供陪伴 该需求占比超过送礼物和旅行 [4] - 即时零售打破时空限制满足灵活送礼需求 异地订单占比大幅提升 晚间应急送礼需求持续上涨 [4] - 通过即时送达实现赛博式陪伴 解决情感在场需求 成为传统电商无法替代的新渠道 [4] 礼品选择变化 - 46.28%消费者最看重礼物实用性 小克重黄金饰品因兼具装饰性和投资价值受青睐 [8] - 兴趣周边和定制礼物成为热门选项 新中式及国货关键词商品GMV同比增344.74%和88.80% [10] - 情趣内衣葡萄酒休闲潮玩等非传统品类增长显著 反映消费个性化趋势 [10] 体验消费增长 - 过节方式从互送礼物扩展至逛街看电影短途出游 酒店+晚餐套餐预订热度环比增122% [13] - 传统文化类景区预订热度环比上涨62% 体验型消费注重共同创造记忆瞬间 [13] - 消费驱动从商品拥有转向时刻创造 记忆可持续性成为新消费核心 [13] 品牌营销转型 - 营销逻辑从"爱就送XX"的消费导向转变为关系导向 强调情感细节和价值契合度 [14] - 广告受众从情侣拓宽至朋友家人及单身群体 女性送礼者占比逐年上升 [16] - 通过内容驱动建立长期情感连接 使七夕成为关系讨论入口而非单纯销售节点 [17] 文化价值深化 - 品牌通过非遗联名和文化内容提升价值表达 如自然堂的邦典艺术礼盒传递广义祝福 [20] - 蒂芙尼通过播客讨论自我成长 将营销提升至价值层面积累品牌心智资产 [21] - GUCCI通过短片展现多元情感联结 为关系解读留出空间 强化品牌陪伴意义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