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意义危机
icon
搜索文档
科学理性正在制造一场“意义”危机
虎嗅· 2025-05-15 13:56
科学世界观与人类经验的关系 - 科学被视为真理的象征,成为摆脱蒙昧和拥抱理性的首要途径 [2] - 20世纪科学繁荣伴随危机,科技在世界大战中的破坏性引发对科学造福人类能力的质疑 [3] - 科学指导下的社会复杂度膨胀导致人类陷入身份、制度和结构的束缚,引发存在主义危机 [3] 科学危机的根源 - 科学危机源于科学主义将数学抽象视为真实实在,贬低直接经验世界 [9] - "盲点"现象指科学抽象过程中排除直接经验,导致科学与生活世界脱节 [10] - 经典物理学通过数学构造故事,最终遗忘生活经验,将数学定律视为比现实更根本 [15] 科学理性的历史渊源 - 科学理性与中世纪神权观念有微妙关联,科学活动延续寻找统一规律的世界观 [16] - 科学世界观支撑现代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但无法解释心灵、意义与意识 [20] - 科学理性陷入深刻矛盾,演变为意义危机,需要全新科学世界观 [18] 社会科学中的意义建构 - 社会科学中"现实为社会所建构"的论断强调主体间意义共享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 [22] - 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易变性导致信息模糊性,主体间性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23] - 社会科学通过抽象提炼概念和机制建构现实,但排斥直接经验导致脱离社会基础 [24] 科学理性的祛魅与反思 - 将直接经验重新带入科学认知可对科学理性产生祛魅作用,防止权威意志强加 [27] - 主体差异性和解释多元性成为现实建构的新基础,科学共识需寻找新的共享基础 [28] - 有限理性观念质疑理性神话,但未触及直接经验参与客观现实建构的本体论问题 [31] 时代反思与思想方式 - 当前时代需要反思自己的思想方式,科学世界观面临根本性挑战 [33] - 科学叙事应成为世界与人类经验共同演化的表达,实现自我纠错 [21] - 科学理性与个体理性化的两大思潮推动社会演变,但需重新审视其基础 [30]
社交中的“快消主义”,让人很难重建亲密关系
虎嗅· 2025-05-14 07:44
社会关系危机 - 现代人普遍陷入孤独和碎片化状态 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建立深度联系 社会普遍缺乏对他人的凝视和关注 [1] - 市场化推动个人主义极端化 传统关系模式(宗教/血缘/兴趣)瓦解 新社交关系无法替代 导致乡村空心化/家庭观念崩溃/社交碎片化 [5] - 信息技术发展使虚拟交流取代身体互动 年轻人通过手机建立脆弱/表层/漂浮的关系 无法从现实找到社交载体 [9][10][11] 代际差异与科技影响 - 70年代生人通过老乡会建立联系 现代年轻人依赖虚拟社交 AI发展可能加剧孤独感 [9][12] - 娱乐和工作高度意识化 信息过载导致"关系体力"和"文化体力"丧失 身体使用减少引发身心消耗 [14][15] - 碎片化时间被学习填满 信息匮乏焦虑症盛行 过度使用脑力导致心力衰弱和抑郁倾向 [15] 关系价值与工具化倾向 - 社交被异化为"拼多多式快消主义" 他人被工具化 情绪价值输送不可持续 [19][20] - 约会软件加剧人际工具化 缺乏反思将阻碍亲密关系重建 佛教"一期一会"理念提供替代视角 [21] - 情绪价值需求上升反映普遍安全感缺失 学生/子女/夫妻均存在"被看到"的诉求 [22] 意义危机与解决方案 - 年轻人失去传统意义锚点(成家立业) 佛教认为生命存在本身即意义 需重建与世界的深度联系 [24][26] - 健康集体生活和和谐亲密关系可缓解意义恐慌 但最终需认知改变 [26] - 电影《完美的日子》展示非主流价值观 生命意义可源于日常感知 [25] 自我认知与社会重构 - 过度强调自我导致控制幻觉 佛教"去除我执"可避免被ego反噬 [28] - "爱自己"口号空洞化 个体无法脱离关系网络存在 [31][32] - 关系建构需社会协同 包括公共讨论/共识达成/教育机构参与 个体可从日常互动积累充实感 [33][34][35] 青年困惑与行动建议 - 年轻人普遍缺乏热情 需平衡利己与利他视角 关注人类命运可激发个体能量 [36][37] - 社会需认知结构改变 认同关系价值 各行业应在能力范围内改善年轻人处境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