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
搜索文档
年轻人上场,职场代际正发生关键转折
腾讯研究院· 2025-10-20 17:33
远程工作趋势 - 新冠疫情后远程工作比例显著上升,所有行业员工在家工作的带薪时间占比从2019年的约5%飙升至2020年的62%,并于2022年8月稳定在31%,其中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该比例稳定在50% [4] - 远程工作模式带来巨大效率提升,仅在美国每周就节省约2亿小时通勤时间和60亿英里通勤距离,被经济学家描述为"几十年来劳动力市场受到的最大冲击" [4] - 不同代际对远程工作接受度存在差异,2021年民意调查显示55%的千禧一代质疑返回办公室的必要性,而只有36%的婴儿潮一代持相同观点,预示随着X世代和千禧一代成为领导层,远程工作接受度将进一步提高 [6] - 远程工作趋势将推动对偏远地区蜂窝网络和宽带服务的投资需求,并导致办公园区被改造为住宅,城市规划及住宅设计(如包含家庭办公室的户型)将随之改变 [10] 工作模式与期望 - Z世代高度重视工作灵活性,将其视为求职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灵活性可体现在工作时间和地点上,例如允许在完成当日目标后停止工作或选择在晚上工作 [7] - 技术使得许多白领工作(如写作、会议、协作)可以远程完成,Z世代作为数字原生代更适应随时随地的工作模式,对传统朝九晚五的办公室坐班制度接受度较低 [8][9] - 工作评价标准正从注重"在岗时间"转向关注"工作结果",员工越来越不接受仅因老板未下班而必须留在办公室的"屁股粘在椅子上"文化 [6] 职场文化与管理 - Z世代可能将大学校园中"安全空间"的概念带入职场,未来办公室可能出现配备放松设施(如舒缓音乐、舒适座椅)的明确标识的安全空间或放松室,集体娱乐活动可能被更个人化的舒缓活动(如冥想、瑜伽)取代 [13][14] - 职场沟通更注重言语和言论,年轻员工受到冒犯时更倾向于向权威人士报告而非直接对话,管理者需在保持相互尊重讨论氛围和避免"取消文化"之间取得平衡 [14] - 管理风格趋向扁平化和非正式化,经理与员工之间以名字相称更为普遍,团队协作模式逐渐取代传统的命令式管理,Z世代对领导者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更倾向于去中心化的群体结构 [28][29] 员工价值主张与福利 - Z世代求职时相比"有趣的工作"或"能交到朋友的工作",更看重"能帮助他人的工作"和"对社会有价值的工作",这反映了其对社会价值和人生目标的追求 [19] - 心理健康福利成为Z世代员工的重要考量,他们期望医疗保险涵盖心理健康服务,并将心理健康假视为与身体病假同等重要,部分公司已推出如无限心理健康日、补贴健康用品等政策 [24] - Z世代的职场焦虑感显著,2020年调查显示66%的13至25岁年轻人对未来工作感到高度紧张,50%担心找不到好工作,仅17%表示乐观,管理者需帮助其将焦虑转化为生产力 [25] 多元化与包容性 - 公司政策趋向包容员工自我表达,例如家得宝、UPS、迪士尼等大型雇主已放宽对纹身、胡须的限制,以创造更现代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展现真实自我 [30] - 随着约每18名青年中就有一人认同为非二元性别或跨性别者,无性别服装、无性别厕所、在选项中加入"非二元性别"等职场包容性措施将越来越普遍 [32] - 声明个人代词正成为职场标准做法,从电子邮件签名到Zoom会议名称,未来可能扩展至口头对话,这有助于避免性别假设并适应多元化沟通场景 [33][34]
美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用人名命名建筑?
虎嗅· 2025-10-13 12:35
2025年8月,美国宣布成功促成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签署和平协议,并称将获得对赞格祖尔走廊这条战略通道的99年开发权。协议文件里,有个细节耐人 寻味:这个合作项目被命名为特朗普国际和平繁荣之路(后文简称TRIPP)。 这个名字确实让人意外。纵观全球,从城市到街道,从机场到桥梁,美国的总统、将军、议员名字早已遍布全球,美国人咋就对以人名命名这么情有独 钟? 一、殖民时期的传统 在古代中国,把人名作为地名非常罕见,由于为尊者讳的观念,为皇帝和其亲族专门更改地名的情况反而时常发生,例如为避隋炀帝杨广的名讳,全国几 十个地名中有"广"字的都要改掉。直到近现代才出现了越来越多以人物命名地名的情况,比如中山县、左权县、靖宇县等。 在殖民地时期,英法殖民者来到这片土地时,许多人得到了国王、贵族和商人的资助。为了答谢权贵的庇护,他们常会以赞助人的名字命名"新发现"的土 地。今天美国东海岸的地名几乎全是这种命名方法的遗存。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佐治亚州取自英国国王乔治二世,弗吉尼亚州得名于伊丽莎白一世的"处子王"称号(Virginia,即"处女之地")。马里兰州之名更是直 接,翻译成中文是"玛丽的土地",以此纪念英格兰查理一世国王的 ...
9月译著联合书单|魑魅魍魉:我们的心魔和怪物的意义
新浪财经· 2025-09-30 12:39
金融科技与交易行业 - 金融市场正经历自动化高频交易(HFT)的深刻变革,电子交易系统以纳秒(十亿分之一秒)为单位执行交易,取代了传统的实体交易大厅 [42] - 高频交易虽然提升了市场效率,但也引发了无休止的速度竞赛,算法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暗战,证券交易所和大银行需思考如何应对并利用这一变革 [42] - 基于对300余位高频交易员、技术供应商、交易所员工和监管者的访谈,该书为理解高频交易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现实影响和未来趋势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42] 科技行业与劳动治理 - 硅谷科技巨头通过设计几十种游戏化机制来调动程序员的积极性,询唤其"游戏玩家主体性",使其自愿投入高强度工作模式 [48] - 这种新的劳动治理模式让工程师通宵修复漏洞、沉迷开发竞争,导致工作与生活边界模糊,陷入高度内卷和身心岌岌可危的状态 [48] - 游戏化设计巧妙地遮掩了资本控制劳动者并榨取超额劳动力的意图,这种模式在未来可能成为常态 [48] 农业与食品科技行业 - 食品科学领域的前沿科技包括食品微生物科技、细胞农业、转基因技术、人造肉、科技大棚和数字农场,旨在为未来提供新的食物解决方案 [69] - 合成化学物质苯胺染料从纺织业潜入食品工业,彻底改变了西方乃至全球的食品体系,引发了关于食品安全和"纯天然食品"迷思的讨论 [77] - 该书通过科技史、社会史与消费文化史的融合,为理解现代食品体系的起源和当下的食品安全焦虑提供了历史视角 [77] 设计行业 - 过去四十年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被视为进步,但其正加剧气候变化和其他物种的灭绝,本身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26] - 行业需要转向一种基于谦逊与共存、具有关系性和包容性的设计之路,借鉴哲学和设计理论来超越以人为中心的范式 [26] - 这种新的设计理念强调所有非人类事物不应被消耗、灭绝或利用,而是应被纳入设计考量 [26] 橡胶与种植园行业 - 20世纪上半叶,美国费尔斯通公司在利比里亚建立庞大橡胶种植园,在美国政府推动下以"发展与进步"之名大规模掠夺土地 [22] - 橡胶带来的暴利使白人管理者和少数利比里亚精英生活优渥,而原住民劳工在种族歧视、劳动剥削与暴力压迫下挣扎求生 [22] - 美国资本重塑了利比里亚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秩序,为其日后社会分裂与内战爆发埋下隐患 [22]
松弛又焦虑的美国人
虎嗅· 2025-08-25 18:10
美国文化特征 - 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自主 成年人需对自己的决策承担后果[3] - 美国人普遍表现出"不在乎"态度 但注重基本礼貌和人际尊重[3] - 语言体系缺乏宏观叙事 个体仅代表自身而非群体[4] 社会行为模式 - 陌生人之间友好互动频繁 超市、公园等场所常见主动打招呼现象[7] - 汽车文化高度发达 3.41亿人口拥有3亿登记车辆 驾驶行为整体守规矩[9] - 人际关系保持明显边界感 友好但难以建立深度友谊[10] 心理健康状况 - 北美消耗全球47.9%抗抑郁药物 大部分为美国人消费[2][21] - 约23%美国成年人过去两年被诊断焦虑或抑郁 比例居全球高收入国家之首[21] - 600万美国儿童正在服用抗抑郁药物[21] 医疗消费习惯 - 心理治疗费用高昂 南部州每小时600-700美元 保险报销后仍需支付100-200美元[18] - 制药公司积极推广抗抑郁药和ADHD药物 但需明确告知副作用[21] - 患者追求即时见效 医生优先开药导致药物依赖风险[21][22] 经济行为特征 - 崇尚即时消费 普遍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商品[22] - 存在贷款旅游等超前消费现象[22] - 失业可能导致债务危机和住房丧失 进而引发精神崩溃[24] 社会支持体系 - 教会组织在心理疏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提供社群互助机制[18] - 心理疾病去污名化 看心理医生被视为正常行为[21] - 无家可归者再就业需通过机构体检培训 过程漫长且困难[25] 文化差异比较 - 美国人将身体视为分部位治疗对象 头疼立即服用头疼药[23] - 东亚文化将身体看作完整系统 强调综合治疗[23] - 美国流浪汉数量庞大 洛杉矶市区约4.5万人无家可归[3]
为何中国最动人的英雄故事,从来不是独角戏?
虎嗅· 2025-06-28 14:50
影视创作风格 - 《山花烂漫时》回归并创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结合时代特点重新塑造了这一风格[1][9] - 该剧突破了当前主流"情节剧"模式,后者弱化了对社会复杂关系的深刻揭示和人物与社会关系的精准塑造[1][2] - "情节剧"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主导,通过抽象化现实和突出个人英雄主义或内心挣扎来反映生活[2] 剧情与人物塑造 - 剧中通过2007年云南华坪山区14岁女孩谷雨被3万元彩礼"卖掉"的事件,展现了偏远地区的贫困现状[3] - 张桂梅作为主角,其形象在与基层干部、商人、教师等群体的互动中立体呈现,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共振[5][6] - 剧中塑造了包括马县长、周局长、陈四海等人物群像,他们以各自能动性共同推动华坪女高建设[6] 社会体系与价值观 - 张桂梅的"创业"本质是动员从中央到基层的体系力量,如马县长亲自向省委书记争取资金[5] - 剧中呈现了体制内外合力办学的场景,如基层干部用拖拉机运送学生、豆花摊主暗中资助30元等细节[6] - 该剧强调共同体责任,区别于个人主义叙事,展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集体能动性[8][10] 行业趋势与比较 - 近年来《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作品与《山花烂漫时》共同呈现新趋势:在个人与共同体关系中塑造角色[10][11]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当代中国影视中的回归,部分源于苏联艺术理念的历史影响和观众接受基础[11] - 新文艺正尝试以自身美学超越美国大众文化主导的个人主义叙事模式[12]
社交中的“快消主义”,让人很难重建亲密关系
虎嗅· 2025-05-14 07:44
社会关系危机 - 现代人普遍陷入孤独和碎片化状态 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建立深度联系 社会普遍缺乏对他人的凝视和关注 [1] - 市场化推动个人主义极端化 传统关系模式(宗教/血缘/兴趣)瓦解 新社交关系无法替代 导致乡村空心化/家庭观念崩溃/社交碎片化 [5] - 信息技术发展使虚拟交流取代身体互动 年轻人通过手机建立脆弱/表层/漂浮的关系 无法从现实找到社交载体 [9][10][11] 代际差异与科技影响 - 70年代生人通过老乡会建立联系 现代年轻人依赖虚拟社交 AI发展可能加剧孤独感 [9][12] - 娱乐和工作高度意识化 信息过载导致"关系体力"和"文化体力"丧失 身体使用减少引发身心消耗 [14][15] - 碎片化时间被学习填满 信息匮乏焦虑症盛行 过度使用脑力导致心力衰弱和抑郁倾向 [15] 关系价值与工具化倾向 - 社交被异化为"拼多多式快消主义" 他人被工具化 情绪价值输送不可持续 [19][20] - 约会软件加剧人际工具化 缺乏反思将阻碍亲密关系重建 佛教"一期一会"理念提供替代视角 [21] - 情绪价值需求上升反映普遍安全感缺失 学生/子女/夫妻均存在"被看到"的诉求 [22] 意义危机与解决方案 - 年轻人失去传统意义锚点(成家立业) 佛教认为生命存在本身即意义 需重建与世界的深度联系 [24][26] - 健康集体生活和和谐亲密关系可缓解意义恐慌 但最终需认知改变 [26] - 电影《完美的日子》展示非主流价值观 生命意义可源于日常感知 [25] 自我认知与社会重构 - 过度强调自我导致控制幻觉 佛教"去除我执"可避免被ego反噬 [28] - "爱自己"口号空洞化 个体无法脱离关系网络存在 [31][32] - 关系建构需社会协同 包括公共讨论/共识达成/教育机构参与 个体可从日常互动积累充实感 [33][34][35] 青年困惑与行动建议 - 年轻人普遍缺乏热情 需平衡利己与利他视角 关注人类命运可激发个体能量 [36][37] - 社会需认知结构改变 认同关系价值 各行业应在能力范围内改善年轻人处境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