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责任
搜索文档
日本学者石田隆至:民间交流让日本人反思错误“中国观”
环球时报· 2025-09-18 06:43
历史认知与当前隔阂 - 日本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不参加甚至阻挠中国和俄罗斯的纪念活动,因其属于加害方[1] - 日本对侵华历史真相避而不谈,并有意渲染中国所谓的“反日氛围”[1] - 日中两国在历史认知问题上的隔阂已呈现出扩大趋势,这是一种极为危险的现象[2] 日本社会对华认知偏差 - 日本社会对中国现实以及中国民众的想法缺乏认知,将中国的和平诉求宣传为“反日”[1] - 日本社会的对华认知已偏离实际,陷入自以为是的状态,甚至在日中友好活动现场对中国抱有警惕的人在增多[2] - 日本社会的大多数人看不到中国民众的“真实面貌”,包括他们的喜怒哀乐[3] 学者的作用与民间交流 - 学者致力于缩小日中之间的认知差距,传递具体事实并结合中国社会语境解释以消解日本人的偏见[3] - 弥合两国隔阂的唯一可能性或许在于直接的民间交流,接触过中国或在日中国人的日本人会重新审视其中国观[2] - 学者将其关于战争责任的研究成果回馈社会视为一种教育实践[3] 解决路径与未来展望 - 日本只有彻底清算过去的战争罪行和加害责任,才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1] - 中国人民期待日本能以真诚的态度直面历史、反省战争,而非回避或美化历史[3] - 只有建立在真实与正义基础上的和平才能为中日关系带来稳定、友好的发展[3]
日本的战后反思,为何不如德国深刻
虎嗅· 2025-07-31 18:16
核心观点 - 仲正昌树教授通过比较德国和日本的战后思想 分析日本未能像德国一样彻底反省战争历史的原因 核心差异在于两国被追究的战争责任内涵不同 战后所处的地缘政治情境也有很大差异 [1][4][5] 战后责任追究的差异 - 德国被明确追究"反人道罪"并进行国家赔偿 而日本的战犯并未根据具体罪名被判定有罪或无罪 而是被"综合地"追究责任 判决书中未使用"反人道罪"一词 导致日本是否犯下此罪对外没有明确结论 [6][7][12] - 日本政府常以明治宪法的"国家无答责原则"为依据 认为国家行为合法无法追责 法院也认可这一观点 这与德国因"反人道罪"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形成对比 [12] - 德国像因严重罪行被彻底追究的原大恶人 对善恶有更深刻理解 日本则像罪行不明显的原小恶人 只受部分追责 导致善恶标准认知不彻底 [12] 国家形态与战后体制 - 德国的第三帝国彻底解体 形成全新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日本天皇制得以维持 新宪法明确天皇为国家象征 未经历国家形态全面重构 [27][30] - 日本在战后残存领土中重新形成接近"民族国家"的状态 国民身份认同反而加强 天皇成为凝聚国民的象征角色 [30] - 日本宪法学者提出"八月革命说"解释战后宪法合法性 但现实性和逻辑性受质疑 国民未有实质性主权转变的感受 [28] 思想框架与国民责任讨论 -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为讨论国民战争责任奠定框架 反对"集体罪责" 强调个体独立思考责任 并提出四种罪责区分 [13][14] - 日本缺乏类似雅斯贝尔斯的思想家 战争责任讨论被简化为二元对立图式 要么全体国民有罪 要么只有甲级战犯有罪 导致个人责任模糊化 [16][17] - 日本"一亿总忏悔"论源自皇室成员东久迩稔彦 强调战败因国民"道义颓废" 是内向反思为何战败 未涉及对他国侵略罪行的忏悔 [18][19] 历史观与身份认同 - 德国围绕历史与国民身份认同进行深入哲学探讨 如"历史学家之争"和"戈德哈根之争" 日本则主要围绕教科书叙述方式展开争论 缺乏深刻哲学性探讨 [25][31][32] - 日本思想界讨论民族主义等问题时 大多局限于介绍西欧论点或特定事件解释 未与宪法框架关联 未形成类似德国关于宪法爱国主义与民族国家的明确对立 [31][33] - 日本战后思想存在"人格分裂"状态 改宪派与护宪派矛盾导致国家在历史问题上缺乏清晰立场 身份认同问题始终无法清晰表达 [34][35] 地缘政治环境影响 - 德国处于欧洲东西冷战前线 经历四十年分裂 在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时选择余地有限 被迫真诚反省过去错误 [4] - 日本参与东亚冷战但未经历国家分裂或直接军事对峙 美国未建立类似北约的集体安全机制 因此无需明确日本在"同盟"中的定位 也无需创建与周边国家和解的框架 [4] - 进入1980年代后 随着历史教科书问题发酵 韩国和中国等国家对日本的批评声日益强烈 促使日本反战和平运动逐渐从关注本国国民受害转向反思对周边国家的侵害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