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威慑

搜索文档
东风-5C何以成为覆盖全球的核威慑王牌?
央视新闻· 2025-09-13 11:37
手握战略重器,铸就和平盾牌! 东风-5C是一款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在阅兵式上使用了三辆车拖运,采用了圆锥体的尖弹头。 军事专家邵永灵表示,洲际导弹射程想要覆盖全球,理论上需要2万公里,实际上我们不会从赤道的一个点打到对应的另外一个点。 现在的洲际导弹,会采用北极弹道这种抄近路的方式。这对于洲际导弹的生存和突防来说是不利的。固体燃料能量密度低,尤其是采用车载机动发射的导 弹,重量和体积会受到严格限制,而液体燃料最大的特点就是推力大,导弹可以射程更远,战斗部可以更大。所以尽管我们有了多款固体燃料洲际导弹,但 是东风-5家族依旧历久弥新,不断发展。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受阅武器装备全部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新一代武器装备的集中展示,彰显了我军强大的 战略威慑实力。 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 打击范围覆盖全球 全时戒备、有效威慑 以武止戈、砥定乾坤 (来源:总台国防军事频道《砺剑》栏目) ...
俄媒:中俄海军潜艇首次在太平洋水域举行水下联合巡逻
环球时报· 2025-08-29 06:35
联合行动概况 - 俄罗斯海军与中国海军潜艇首次在太平洋水域进行水下联合巡逻 由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沃尔霍夫"号柴电潜艇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共同执行[1] - 联合巡逻于8月初开始 在日本海和东海沿协商路线开展 完成后各潜艇已返回基地驻泊[1] - 此次行动紧随"海上联合-2025"联演之后展开 该演习于8月1日至5日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海空域举行[1] 军事合作形式 - 这是中俄海军继水面舰艇联合巡逻后推出的新型合作形式 首次涉及柴电潜艇参与亚太地区联合行动[1][2] - 联合巡航期间包含3艘水面舰艇及2架舰载直升机组成的编队 在西太平洋某海域开展行动[1] - 双方采用轮流指挥或共同指挥方式完成联合搜救 联合补给 联合护航 联合防空等科目演练[1] 战略意义分析 - 潜艇联合巡逻体现两国两军高度战略互信 其隐蔽性特征具有重要战略威慑意义[2] - 行动提升两国海军对潜艇战役战术运用能力 增强水下搜索 侦察 攻击等作战能力[2] - 有助于共同应对海上安全威胁 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海洋安全[2]
普京一句话把欧洲“打”安静了:中程导弹直接指向每个首都,谁还敢乱动?
搜狐财经· 2025-08-09 20:36
俄罗斯"榛树"导弹部署 - 俄罗斯最新列装"榛树"中程弹道导弹系统 射程覆盖1000至5500公里 可打击整个欧洲大陆首都目标 [3] - 导弹飞行速度超过10马赫 具备末端机动变轨能力和分导式多弹头 能突破现有欧洲防空系统并精确打击加固目标 [3] - 导弹可在10分钟内无预警命中欧洲任一国家首都 对欧洲形成分钟级战略威慑 [3][12] 欧洲军事态势 - 欧盟整体国防开支预算突破8000亿欧元 德国宣布打造欧洲最强常规军队 波兰法国捷克等国采购美制装备 [5] - 欧洲军备投入尚未转化为实际战斗力 而俄罗斯已实现针对性战略部署 [5] - 欧洲内部出现战略分化 德国法国倾向谈判优先 波罗的海国家及乌克兰采取更激进立场 [9] 俄罗斯战略意图 - 普京通过导弹列装声明传递威慑信号 而非直接战争威胁 [6][7] - "榛树"导弹设计用于"打疼但不打死" 核心目的是冻结潜在冲突而非发动攻击 [4][7] - 俄罗斯采取"不打嘴仗只晒大招"传统策略 通过展示武力明确红线边界 [8][11] 地缘政治影响 - 军事技术进入分钟级打击时代 地理距离不再构成有效防御屏障 [10][12] - 欧洲需重新评估与俄罗斯的边界感 任何挑衅行为在10分钟打击范围内显得奢侈 [11][12] - 导弹部署迫使欧洲政策圈冷静 可能降低激进行动倾向 [5][9]
伊朗核能重启在即,IAEA警告,浓缩铀生产指日可待
搜狐财经· 2025-06-30 17:20
中东局势与伊朗核问题 -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表示伊朗可能在"几个月内"恢复生产浓缩铀,打破美以宣称的"全面压制"形象 [1] - 部分伊朗核设施未被完全摧毁,部分离心机可能仍能运转,且高浓缩铀库存去向不明 [3] - 伊朗议会投票决定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拒绝总干事进入受损设施,关闭国际监督窗口 [3] 美以军事行动评估 -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轰炸使伊朗核计划"倒退数十年",但实际效果存疑,更多体现选举周期内的政治表演 [4] - 美以未宣战轰炸主权国家踩踏国际法红线,可能为伊朗提供"对等报复"合法性 [4] 中东地缘政治博弈 - 核能力成为中东各国博弈筹码,伊朗通过展示技术能力保留战略威慑力,借助民族主义情绪强化核项目合理性 [6] - 国际监督机制失灵,国际原子能机构既无实权也无强制力,仅能通过警告博取有限关注 [6] 全球影响与潜在危机 - 中东核危机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金融市场与战略格局的全线重构 [8] - 欧洲无力干预,中俄因与美国关系紧张无法有效调停,联合国沦为大国角力舞台 [8] - 浓缩铀问题背后是长期积累的地缘敌意与战略焦虑,可能引发中东版古巴导弹危机 [8]
此番伊以冲突的后续走向
2025-06-16 00:03
行业与公司 * 涉及行业:中东地缘政治、能源(石油)、国际关系 * 涉及公司:伊朗(国家主体)、以色列(国家主体)、中国(作为伊朗石油主要购买方) --- 核心观点与论据 **以色列对伊朗的战略目标** - 以色列试图通过空袭伊朗核设施推翻伊朗伊斯兰政权,构建"无伊朗伊斯兰主义"的中东秩序[1][2] - 直接原因包括美伊关系缓和时以色列的破坏行为(如2015年《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后美国退出)[2] - 已削弱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等伊朗代理人力量,认为当前是打击伊朗的最佳时机[2][19] **伊朗的威慑力与报复能力** - 伊朗报复力度弱,缺乏决心和实力(如2024年4月对以色列打击仅造成"几个大坑")[1][3] - 空军力量薄弱,内部政治分裂(哈梅内伊强硬派 vs 莱希改革派)影响决策[10][11] - 导弹准确度低,以色列通过情报渗透掌握伊朗军事弱点[13][15] **美伊谈判与核问题** - 谈判核心:伊朗放弃核能力建设换取美国取消制裁,但美国取消制裁可能性低[4][6] - 伊朗已接近生产高纯度浓缩铀(20%纯度门槛),但引爆装置可能被以色列摧毁[8] - 美国要求伊朗通过销毁核设施、保持透明度或接受国际监督实现和平目标[5] **伊朗国内经济与社会问题** - 通胀率高达40%,货币贬值严重(1美元兑100万里亚尔,2024年12月)[16][23] - 财政依赖石油收入(年收入400亿美元中200亿来自石油,90%由中国购买)[24] - 社会不稳定加剧,民众购金保值,经济困境削弱政府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16][20] **中国与伊朗的关系** - 中国是伊朗石油主要买家(占其出口量90%),进口价格低于市场均价[24][25] - 中国鼓励伊朗战略自主,认为其战略价值高于海湾国家(因伊朗政治精英无美国资产)[31][33] - 伊朗政权变动可能影响中国石油进口价格,需关注连锁反应[24] **中东地缘政治动态** - 以色列战略优势:空军和情报能力(摩萨德渗透),但征兵基数有限影响经济[15][27] - 海湾国家受制于美国驻军(3万兵力)及政治精英在美资产(如沙特承诺对美投资6000亿美元)[32] - 全面战争风险:若美伊直接冲突,可能升级为核武器使用[28] --- 其他重要但易忽略的内容 **伊朗内部矛盾** - 民众亲西方倾向与利益集团反美立场的分裂,导致外交策略矛盾[29][30] - 教育水平高但民族特性强烈,与美国关系紧张加剧经济困境[22] **能源市场影响** - 伊朗汽油和粮食价格极低(汽油0.2元/升,面包0.5-1元/天),依赖政府补贴[23] - 中国进口伊朗石油更多出于政治考量,经济利益有限[25] **以色列国内问题** - 内塔尼亚胡政府面临反对派压力,人质问题处理不力加剧社会动荡[27] - 国际形象受损(如打击哈马斯未获承认),需长期恢复[28] **技术细节** - 浓缩铀纯度分级:5%工业用,20%医疗用,80%-90%核武器用[8] - 伊朗非对称作战手段:中远程导弹、波斯湾航道破坏、代理人战争[9][10] --- 注:所有数据与观点均来自原文引用,未添加额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