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路线之争
搜索文档
储能企业致命困局:有企业停产,3GWh订单成定时炸弹
鑫椤储能· 2025-10-23 15:33
文章核心观点 - 储能行业正经历由电芯严重短缺引发的致命供应链危机,行业从价格战转向生存大考 [1] - 电芯供需失衡导致交货周期大幅延长、预付款激增、价格倒挂,严重挤压集成商利润空间 [1][3][6] - 为应对危机,企业采取拆单采购、收缩战线、纵向一体化等多种生存策略,行业等待理性回归 [4][6][9] 电芯供应困局现状 - 2025年第三季度储能电芯平均交货周期从2024年同期的30天飙升至75天 [1] - 38.7%的中小储能企业因电芯短缺被迫减产,其中15.2%的企业一度停产 [1] - 电芯成本占储能系统总成本60%以上,其供应稳定性直接决定产业链运转 [3] - 某集成商积压3GWh订单,若全部交付可带来12亿元收入,现因生产延期每天承担数十万元违约金 [4] 供需失衡演变过程 - 2023年初为买方市场,电芯供应商排着队谈合作,价格可谈折扣 [2] - 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第三季度,政策驱动需求爆发式增长 [2] - 《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需达1.8亿KW以上 [2] - 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较2024年底增长约29%,其中电网侧独立储能同比增长22%,新能源配储同比增长31% [2] 采购条件恶化趋势 - 2024年1月:采购周期30天、预付款30% [3] - 2024年7月:周期45天、预付款50% [3] - 2025年1月:周期60天、全款预付 [3] - 2025年6月:即使全款,交货周期延长至75天,且交货时间无法确定 [3] - 头部储能企业需提前6个月下单,并付100%预付款,部分头部电芯厂商订单已排到2026年一季度 [6] 企业经营困境 - 集成商为保生产将同一订单拆分成三份,尽管管理成本和物流成本增加20%以上 [4] - 电芯库存预警显示不足3天,采购员需常驻电芯厂蹲点抢货 [4] - 因无法保证电芯供应,企业被迫推掉超千万元订单 [4] - 尝试与电芯厂商谈战略合作时被要求未来三年每年至少采购5GWh电芯,且价格按季度调整 [5] - 从新供应商采购的电芯循环寿命仅为标称值80%,导致项目亏损百万元 [5] 行业竞争与利润失衡 - 拆单采购已成为行业常态,内卷从价格战蔓延至全产业链生存大考 [6] - 出现严重价格倒挂:280Ah电芯采购价从2025年1月0.38元/Wh升至6月0.45元/Wh,而储能系统销售价从0.58元/Wh跌至0.46元/Wh [6] - 2022年储能系统集成商平均毛利率约20%,与电芯厂商差距不大;2025年上半年多数集成商毛利率跌破5%生死线,而宁德时代储能业务毛利率仍保持在18%以上 [7] 二级市场与资金压力 - 电芯短缺催生活跃二级市场,2025年9月通过二级市场流通的电芯规模预计达5GWh,占当月总需求量15%以上,2024年同期不足5% [7][8] - 二级市场出现期货式交易,贸易商提前3-6个月向电芯厂锁定产能,再加价10%-20%转手 [7] - 2025年上半年A股储能板块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达65.3%,较去年同期上升8.7个百分点 [8] - 经营性现金流为负的企业占比超三成,去年同期仅18% [8] 企业应对策略与技术路线 - 远景集团选择纵向一体化路线,自建电芯产能并在全球布局锂资源 [9] - 中小企业被迫收缩战线,从同时推进12个项目减少到5个,专注于利润率较高细分市场 [9] - 华为数字能源推动智能组串式储能标准化,阳光电源加大海外市场拓展 [9] - 部分企业开始布局钠离子电池,但钠电池能量密度较低,预计2026年才能实现规模化应用 [8] 行业未来展望 - 电芯困局在未来6-12个月内难以根本缓解,2025年第四季度电芯供应将持续紧张,价格可能再涨5%-10% [10] - 2026年后随着新增产能释放和钠电池等新技术成熟,情况或有所改善 [10] - 监管层面受到关注,建议建立电芯交易备案制度防止市场失控,同时加快新技术路线产业化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