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芯
icon
搜索文档
阿特斯:预计2025年末储能系统产能单班15GWh 电芯3GWh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3 16:51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AI快讯,11月3日,阿特斯在互动平台表示,预计2025年末,公司有储能系统产能单班15GWh,电 芯3GWh。 ...
欣旺达
数说新能源· 2025-10-30 14:32
消费电池业务 - 公司电芯自供率已接近50%,当前水平约为45% [1] - 消费电池版块毛利率与自供率呈现线性关系,后续毛利率提升空间在15-20%左右 [1] - 消费电池业务利润预估:今年25-30亿元,明年30-35亿元,后年35-40亿元 [1] 动力电池业务 - 业务预计在第四季度实现单月盈亏平衡 [1] - 2026年盈利表现可能超出市场预期 [1] 储能电池业务 - 客户端取得重大突破,2026年已知客户订单指引为30-40GWh [2] - 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可能带来涨价弹性,明年储能业务盈利有望实现量价齐升 [2] - 公司现有产能10GWh,预计年底达到20GWh [2] - 在泰国投资不超过4.8亿美元规划二期产能17.4GWh [2] 行业动态 - 主机厂电芯采购策略兼顾性能与成本 [4] - 储能市场增长速度高于动力电池市场 [6]
三举措破解电芯供需失衡痛点
证券日报· 2025-10-30 01:13
行业核心数据与趋势 - 今年前9个月国内储能项目新增招标量达255.8GWh,同比增长97.7% [1] - 预计明年锂电池总需求有望超过2700GWh,同比增速超30%,其中储能电池需求超900GWh [1] - 锂电多个环节可能出现紧缺,龙头企业产能利用率处于较高水平,出现电芯“一芯难求”的情况 [1] - 行业存在“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结构性问题,竞争激烈 [1] 产业发展模式转变 - 行业应告别依赖规模扩张和低价恶性竞争的路径,转向以技术突破和品质升级为核心的新发展模式 [1] - 需回归价值竞争,重构产业核心竞争力 [1] 产业链协同与电池回收 - 产业链协同是熨平周期波动的关键支撑,各方可合力构建回收体系 [1] - 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量突破3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超480亿元,预计2030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1] - 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实现镍钴锰回收率99.6%、锂回收率96.5% [2] - 产业链各方需打造“矿产开采—生产制造—回收再生”的生态闭环,通过技术升级提升回收效率与经济性 [2] 产能预警与政策引导 - 需建立科学的产能预警机制,重点涵盖产能利用率、产品价格波动、企业盈利能力等核心指标 [3] - 《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 [3] - 产能预警机制可为生产规划提供数据支撑,以科学理性决策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3] 全球化布局战略 - 面对国际市场需求分化,本地化生产成为头部企业的共同选择 [4] - 在全球化布局中,企业需基于区域需求和条件进行精准匹配,如在欧洲聚焦高端动力电池供应,在东南亚布局产能并建设资源回收基地 [4] - 通过产业链协同、机制优化、全球化布局等举措,行业有望化解结构性供需失衡难题,迈向高质量发展 [4]
阳光电源:目前没有看到碳酸锂价格有明显波动,价格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0-29 16:48
碳酸锂价格与电芯成本 - 前几年电芯涨价主要由碳酸锂价格上涨带动[1] - 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推动碳酸锂价格从十几万元涨至五十万元左右[1] - 目前碳酸锂价格无明显波动 供需关系良性 价格处于比较稳定状态[1] 电芯供应状况 - 314电芯供应曾出现紧张 主要因全球储能高增长导致短期产能偏紧[1] - 整体电芯产能充足 各线厂商产能逐步盘活 紧张关系趋缓[1] - 当前电芯供应呈现良性稳定状态[1] 公司供应链策略 - 公司与众多优秀电芯厂家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 - 公司通过多种方式保障电芯供应[1] - 预计明年公司电芯供应将保持稳定状态[1]
阳光电源:整体判断公司明年电芯供应保持稳定状态
新浪财经· 2025-10-29 12:12
碳酸锂与电芯价格 - 前几年电芯涨价主要由碳酸锂价格上涨带动 [1] - 目前碳酸锂价格未见明显波动,供需关系良性,价格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1] 电芯供应状况 - 此前314电芯供应紧张,主要原因是全球储能市场高速增长导致短期产能偏紧 [1] - 行业整体产能充足,各线厂商产能正逐步盘活,供应紧张关系已逐步趋缓 [1] - 当前电芯供应状况比较良性和稳定 [1] 公司供应链策略 - 公司与行业众多优秀电芯厂家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 - 公司正通过多种方式保障电芯供应 [1] - 公司整体判断明年电芯供应将保持稳定状态 [1]
智界、MG4紧急采购,“缺芯”开始波及乘用车
高工锂电· 2025-10-24 18:35
行业核心观点 - 锂电产业供需天平再次逼近临界点,行业重新进入高负荷运转状态[5][6] - 供应链紧张本质是高质量标准与紧迫交付叠加下的结构性承压,而非系统性产能缺口,全面供应链危机重现可能性极低[21][22] - 增长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对产业未来竞争力提出新考题,市场走向多元分化,研发需转向解决方案驱动[31][32] 电池排产与供需状况 - 行业整体排产高位运行,Top20电池厂环比增产超过20%,行业平均开工率接近90%[8][9] - 储能端需求爆发更早,呈现一芯难求局面,头部电芯厂商产能趋于饱和[11] - 动力电池需求持续超预期增长,增量订单高度集中导向拥有一流体系与产能调度能力的一线头部电池企业[14][15] 车企应对策略 - 车企紧急采购一线厂商电芯以换取交付确定性,例如智界与MG4车型为守住交付承诺采用宁德时代电芯[17] - 车企通过合资、自研、内部孵化等方式前置布控供应链,将电池可控作为重要战略,例如中创新航与零跑成立中凌新能源[17] - 自建电池开始进入量产装机的第二阵营,吉曜通行累计装机9.39GWh位列国内第10,并开始进入外部市场[17]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锂电池总出货量达1175GWh,其中动力电池贡献超780GWh,储能电池达335GWh[19] - 2025年前三季度整体锂电池出货已突破1.2TWh,动力电池出货约785GWh同比增长47%,储能电池出货约430GWh增幅达99%[19] - 2024年国内汽车销量为1286.6万辆,行业对2025年整体销量上探1600万辆抱有高度共识,储能市场预计延续翻倍增长[20] 材料端价格与供应 - 六氟磷酸锂价格快速上行,从约5.6万元/吨攀升至6.8万-7.3万元/吨,短期涨幅超20%,市场库存降至约1500吨的历史低位[24] -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呈现供不应求,已出现电池企业为锁定2026年供应而提前付款的现象[24] - 隔膜头部企业对储能规格和涂覆类产品率先提价约10%,负极材料头部企业满产并开始向外寻求外协产能,部分订单涨价2000-3000元[26] 供应链协作与产能扩张 - 产业链上下游紧密携手,长协订单与战略合作重回舞台中央,例如楚能新能源、瑞浦兰钧与天赐材料签订电解液采购大单[29] - 宁德时代与负极材料供应商凯金新能源深化战略绑定,并控股富临精工旗下磷酸铁锂子公司江西升华[29] - 三季度动力电池领域签约扩产项目达19个,总投资超747亿元,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引领本轮扩产潮,产能瞄准2026年及以后释放[30]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 市场从单一爆发走向多元分化,磷酸铁锂在国内动力市场占据78%主导地位,但三元体系在高端车型仍不可替代,AI终端、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对电池提出新要求[31] - 研发体系需从技术跟进转向解决方案驱动,对固态电池等前瞻技术的储备决定下一轮产业竞赛入场券归属[31]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约3689万辆,电池的检测、保修、梯次利用与回收闭环成为迫在眉睫的产业必答题[32]
储能企业致命困局:有企业停产,3GWh订单成定时炸弹
鑫椤储能· 2025-10-23 15:33
文章核心观点 - 储能行业正经历由电芯严重短缺引发的致命供应链危机,行业从价格战转向生存大考 [1] - 电芯供需失衡导致交货周期大幅延长、预付款激增、价格倒挂,严重挤压集成商利润空间 [1][3][6] - 为应对危机,企业采取拆单采购、收缩战线、纵向一体化等多种生存策略,行业等待理性回归 [4][6][9] 电芯供应困局现状 - 2025年第三季度储能电芯平均交货周期从2024年同期的30天飙升至75天 [1] - 38.7%的中小储能企业因电芯短缺被迫减产,其中15.2%的企业一度停产 [1] - 电芯成本占储能系统总成本60%以上,其供应稳定性直接决定产业链运转 [3] - 某集成商积压3GWh订单,若全部交付可带来12亿元收入,现因生产延期每天承担数十万元违约金 [4] 供需失衡演变过程 - 2023年初为买方市场,电芯供应商排着队谈合作,价格可谈折扣 [2] - 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第三季度,政策驱动需求爆发式增长 [2] - 《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需达1.8亿KW以上 [2] - 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较2024年底增长约29%,其中电网侧独立储能同比增长22%,新能源配储同比增长31% [2] 采购条件恶化趋势 - 2024年1月:采购周期30天、预付款30% [3] - 2024年7月:周期45天、预付款50% [3] - 2025年1月:周期60天、全款预付 [3] - 2025年6月:即使全款,交货周期延长至75天,且交货时间无法确定 [3] - 头部储能企业需提前6个月下单,并付100%预付款,部分头部电芯厂商订单已排到2026年一季度 [6] 企业经营困境 - 集成商为保生产将同一订单拆分成三份,尽管管理成本和物流成本增加20%以上 [4] - 电芯库存预警显示不足3天,采购员需常驻电芯厂蹲点抢货 [4] - 因无法保证电芯供应,企业被迫推掉超千万元订单 [4] - 尝试与电芯厂商谈战略合作时被要求未来三年每年至少采购5GWh电芯,且价格按季度调整 [5] - 从新供应商采购的电芯循环寿命仅为标称值80%,导致项目亏损百万元 [5] 行业竞争与利润失衡 - 拆单采购已成为行业常态,内卷从价格战蔓延至全产业链生存大考 [6] - 出现严重价格倒挂:280Ah电芯采购价从2025年1月0.38元/Wh升至6月0.45元/Wh,而储能系统销售价从0.58元/Wh跌至0.46元/Wh [6] - 2022年储能系统集成商平均毛利率约20%,与电芯厂商差距不大;2025年上半年多数集成商毛利率跌破5%生死线,而宁德时代储能业务毛利率仍保持在18%以上 [7] 二级市场与资金压力 - 电芯短缺催生活跃二级市场,2025年9月通过二级市场流通的电芯规模预计达5GWh,占当月总需求量15%以上,2024年同期不足5% [7][8] - 二级市场出现期货式交易,贸易商提前3-6个月向电芯厂锁定产能,再加价10%-20%转手 [7] - 2025年上半年A股储能板块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达65.3%,较去年同期上升8.7个百分点 [8] - 经营性现金流为负的企业占比超三成,去年同期仅18% [8] 企业应对策略与技术路线 - 远景集团选择纵向一体化路线,自建电芯产能并在全球布局锂资源 [9] - 中小企业被迫收缩战线,从同时推进12个项目减少到5个,专注于利润率较高细分市场 [9] - 华为数字能源推动智能组串式储能标准化,阳光电源加大海外市场拓展 [9] - 部分企业开始布局钠离子电池,但钠电池能量密度较低,预计2026年才能实现规模化应用 [8] 行业未来展望 - 电芯困局在未来6-12个月内难以根本缓解,2025年第四季度电芯供应将持续紧张,价格可能再涨5%-10% [10] - 2026年后随着新增产能释放和钠电池等新技术成熟,情况或有所改善 [10] - 监管层面受到关注,建议建立电芯交易备案制度防止市场失控,同时加快新技术路线产业化 [10]
正力新能港股IPO半年再度配股融资扩产 有息负债大增、回款状况不断恶化
新浪证券· 2025-10-22 17:48
融资活动 - 公司于2025年4月在香港IPO上市融资约10亿港元[2] - 时隔半年于2025年10月计划配售新股再次融资约5亿港元[1][3] - 2022年至2024年期间公司完成了3轮融资总额达到34亿元[4] 资金状况与债务压力 - 公司资金面长期入不敷出每年的资本支出都远超同期经营现金净流量[5] - 截至2025年6月末现金及等价物为25.49亿元较2023年末的20.34亿元增加约20%[7] - 同期短期借款为16.82亿元较2023年末的6.94亿元大增一倍以上长期借款也有所增加[7] 募资用途与产能状况 - 此次配股募资净额约70%用于新生产工厂二期工程约10%用于全固态电池中试线约10%用于研发活动约10%用于营运资金[1][7] - 2021年至2024年一季度公司形成的有效产能分别为1.3GWh 5.1GWh 14.5GWh 5.1GWh对应产量分别为0.9GWh 3.1GWh 7GWh 1.5GWh[7] - 同期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9.23% 60.78% 48.28% 29.41%呈明显下滑趋势[7] 经营业绩与市场地位 -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2.90亿 41.62亿 51.30亿和31.7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7.20亿 -5.90亿 0.91亿和2.20亿元营收利润均逐年改善[8] - 2025年1-9月公司动力电池出货量11.05GWh市占率2.24%同比提升0.43个百分点[9] 客户与应收账款风险 - 公司回款状况在不断恶化[10] - 上市前主要客户威马汽车自2022年起经营困难并进入破产重整直接取消了对公司的电池采购导致公司亏损由2021年的4.02亿元增至2022年的17.2亿元[12]
储能企业致命困局:有企业停产,3GWh订单成定时炸弹
新浪财经· 2025-10-21 19:39
电芯供应短缺现状 - 储能电芯供应极度紧张,生产线仅能维持三分之二的运转,积压订单达3GWh [2] - 电芯平均交货周期从2024年同期的30天大幅延长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75天 [2] - 行业调研显示,38.7%的中小储能企业因电芯短缺被迫减产,15.2%的企业一度停产 [2] 供需失衡与市场影响 - 政策驱动需求爆发,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较2024年底增长约29%,远超电芯产能扩张速度 [4] - 锂电储能系统价格近三年暴跌近八成,市场均价已低于成本价,全行业面临普遍亏损 [3] - 出现价格倒挂现象,280Ah电芯采购价从1月的0.38元/Wh涨至6月的0.45元/Wh,而同期储能系统销售价从0.58元/Wh降至0.46元/Wh [17] 企业采购策略演变与困境 - 电芯采购条件急剧恶化,从2024年1月的30天周期、30%预付款,变为2025年6月的75天周期、100%预付款且无法保证交货时间 [5] - 为分散风险,企业普遍采用“拆单采购”模式,将订单分给多家供应商,导致采购成本增加20%以上 [6] - 头部电芯厂商订单已排至2026年第一季度,即便大型储能企业也需提前6个月下单并全额预付 [15] 企业经营与财务压力 - 因无法保证电芯供应,企业被迫推掉价值超千万元的订单,积压的3GWh订单预计收入12亿元,但每日需承担数十万元违约金 [10] - 行业毛利率严重下滑,2025年上半年多数储能系统集成商毛利率已跌破5%,而头部电芯厂商毛利率仍保持在18%以上 [17] - A股储能板块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达65.3%,较去年同期上升8.7个百分点,超三成企业经营性现金流为负 [20] 行业应对措施与未来展望 - 企业尝试通过股权投资与电芯厂建立战略合作,但面临苛刻条件,如保证未来三年每年至少采购5GWh电芯 [10] - 二级电芯市场迅速成长,2025年9月其流通规模预计达5GWh,占总需求量15%以上,贸易商采用“期货式”交易加价10%-20%转手 [19] - 为保障供应链安全,部分大公司推进纵向一体化,自建电芯产能并布局锂资源,而中小企业则收缩战线,专注高利润细分市场 [21][23] - 行业预测电芯供应紧张局面在未来6-12个月内难缓解,2025年第四季度价格可能继续上涨5%到10% [23]
储能企业的电芯之困
经济观察网· 2025-10-21 13:19
行业核心困境 - 储能行业面临严重的电芯供应短缺,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 [1][2][15] - 电芯短缺导致38.7%的中小储能企业被迫减产,其中15.2%的企业一度停产 [1] - 储能电芯平均交货周期从2024年同期的30天延长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75天 [1] 供需失衡与政策背景 - 政策驱动下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较2024年底增长约29% [4] - 政策目标要求到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KW以上,催热万亿规模市场 [2] - 需求增长远超电芯产能扩张速度,导致供需严重失衡 [4] 企业经营压力 - 电芯成本通常占储能系统总成本的60%以上,其供应稳定性直接关系产业链运转 [5] - 企业积压3GWh订单无法交付,预计收入达12亿元,但每天需承担数十万元违约金 [10] - 储能系统集成商毛利率从2022年的20%左右跌至2025年上半年的5%以下,而头部电芯厂商毛利率保持在18%以上 [18] 采购模式演变 - 电芯采购条件急剧恶化:从30天账期、30%预付款发展为需要100%预付款且交货周期延长至75天 [4] - 企业普遍采用“拆单采购”模式,将订单分给多家供应商,导致采购成本增加20%以上 [7][16] - 头部电芯厂商订单已排至2026年一季度,即使大型企业也需提前6个月下单并支付全款 [17] 价格与市场乱象 - 锂电储能系统价格近三年暴跌近八成,市场均价已低于成本价,全行业面临普遍亏损 [3] - 出现价格倒挂现象:280Ah电芯采购价从1月的0.38元/Wh涨至6月的0.45元/Wh,而储能系统销售价从0.58元/Wh降至0.46元/Wh [18] - 电芯二级市场快速成长,2025年9月流通规模预计达5GWh,占总需求量15%以上,出现加价10%-20%的“期货式”交易 [20] 企业应对策略 - 部分龙头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保障供应链,自建电芯产能并布局锂资源 [24] - 中小企业被迫收缩战线,从同时推进12个项目减少到5个项目,专注于高利润率细分市场 [25] - 企业探索多元化技术路线,如钠离子电池,但预计到2026年才能实现规模化应用 [22][23] 资金与财务风险 - A股储能板块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平均资产负债率达65.3%,较去年同期上升8.7个百分点 [23] - 经营性现金流为负的企业占比超过三成,较去年同期的18%大幅上升 [23] - 银行对储能项目贷款审批趋严,企业资金压力急剧上升 [23] 行业未来展望 - 电芯供应紧张局面预计在未来6到12个月内难以根本缓解,2025年第四季度价格可能继续上涨5%到10% [25] - 行业博弈促使企业从单纯价格竞争转向供应链、资金链、技术路线的全面较量 [26] - 行业将回归理性,未来存活企业需具备技术、市场及供应链掌控能力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