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差距
搜索文档
周小川:研究养老金改革必须高度重视资金来源
证券时报网· 2025-10-24 22:04
养老金改革的核心视角 - 研究养老金改革存在多种视角,包括关注养老金待遇水平以及从财政视角关注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问题 [1] - 从投资视角看,实行养老金预筹积累制后,尽管全球金融市场存在波动,但通过投资实现保值增值仍有很大潜力 [1] - 必须高度重视资金来源问题,提高养老金待遇的主张必须与“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紧密联系 [2] 中国养老金第一支柱的特点 - 中国的养老第一支柱在概念上与OECD和世界银行的定义不完全一致,并非简单的普惠性、兜底性支出 [1] - 第一支柱的待遇计发公式很大程度上与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挂钩,并设有上下限,领取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刚从15年延长至20年 [1] - 第一支柱包含了很强的精算和贡献关联成分,其性质并非纯粹的第一支柱 [1] - 第一支柱不仅人口覆盖广,其待遇水平也关乎当前提振消费的议题 [2] 政策制定需考量的因素 - 关于养老保障的讨论往往忽略企业利益和感受,企业要追求效率和竞争力,过重的社会保障供款负担必然削弱其竞争力 [2] - 制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反应 [2] - 人工智能可能显著加大而非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机制将AI带来的新增效率和GDP增量分配给养老金体系 [2] - 建立AI效益与养老金体系的分配渠道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并且与企业考量密切相关 [2]
周小川:养老保障政策制定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 |直击外滩年会
经济观察报· 2025-10-24 13:45
养老保障第一支柱的性质与特点 - 中国的养老第一支柱并非简单的普惠性、兜底性支出,其待遇计发公式很大程度与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挂钩,并设有上下限 [1] - 近期领取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已从15年延长至20年,表明第一支柱包含了很强的精算和贡献关联成分 [1] - 中国自行定义的三支柱体系在进行国际比较时,若口径不一容易产生概念混淆和误解 [1] 第二支柱与资金来源问题 - 第二支柱采用强制性可能会带来好处,例如香港回归后设计的强制性"强积金"计划 [1] - 必须高度重视资金来源问题,提高养老金待遇的主张必须与"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紧密联系 [2] - 资金来源涉及是否提高缴费率或寻求新的平衡点等问题,财政部门会严格考量预算约束 [2] 政策制定中的企业考量 - 政策制定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在社会保障供款方面负担过重会削弱其竞争力 [3] - 企业会通过各种渠道向主管部门反映社保缴费率问题,并对显著延长退休年龄有顾虑 [3] - 企业顾虑高龄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可能不同,病假情况也可能更多 [3] 覆盖面与历史遗留问题 - 第一支柱人口覆盖广,并关乎当前提振消费的议题 [2] - 过去关于第一支柱是否应充分考虑农民养老问题的争议,导致当下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较低 [2] - 历史争议包括农民的养老是由承包地和宅基地保障,还是应实现国家保障与土地保障的双重覆盖 [2] 人工智能对养老体系的影响 - 人工智能很可能显著加大而非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3] - 目前尚未建立有效机制将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增效率和GDP增量分配给养老金体系 [3] - 人工智能的影响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并且与企业考量密切相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