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找企业
搜索文档
成都营商环境观察|走访15万户企业背后,成都如何重塑营商服务生态?
搜狐财经· 2025-11-13 04:04
文章核心观点 - 成都通过系统性的营商环境改革,实现了企业服务模式从被动响应、单点解题向主动预判、资源中枢和系统护航的深刻转变,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并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 [3][5][23] 理念之变: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判” - 成都惠企政策平台整合529个政策文件和3000余项服务事项,实现“政策找企业”,累计推送政策信息60万余次,企业点击率超过85% [6] - 2024年9月启动“进解优促”工作,累计走访企业超15万户,解决问题4.24万个,办结率达99.31% [5] - “民企会客厅”活动已举办76期,覆盖1282家企业,协调解决1116项诉求,活动主题逐步细化为个性化小切口 [8] - 新津区建立“首席服务官”制度,确保中粮生化的企业诉求2小时内响应 [10] 角色之变:从“企需我应”到“资源中枢” - 企业服务部推出资源对接平台,一年来推动233场资源对接活动落地,惠及企业6200余家次 [11] - 金融板块举办债权、股权融资活动91场,促成1513家企业与670家次金融机构对接 [11] - 供需产销平台组织产销对接99场,发布供需清单700余条,意向签约金额超过10亿元 [12] - “企业出题、高校揭榜”模式促成450余家企业与80余家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600余项 [14] - 蓉商出海平台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全链条支撑,如前方便能人工智能科技公司通过政府牵头赴沙特考察打开中东市场 [14] 体系之变:从“单点解题”到“系统护航” - 成都搭建“1+1+15+N”政企服务体系,通过分行业、分层级联系企业,建立问题清单和闭环管理机制 [15] - 推出“链长接待+局长坐班”常态化沟通机制,配套7天产业链“攻坚周”和365天常态化“陪伴式服务” [17] - 人工智能企业专场活动原计划邀请15家企业,实际报名超过60家,企业家“抢麦”发言交流持续三个多小时 [17] - 智能网联汽车专场活动中,一汽-大众捷达品牌提出新能源车型推广诉求,相关部门现场答复并承诺推进 [20] 改革成效与市场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成都民营经济增加值达9209.7亿元,同比增长6.4%,民间投资增长6.7% [3][22] - 全市经营主体合计405.41万户,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 [3][22] - 成都共有42家企业上榜“2025四川民营企业100强”榜单,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22] - 民营企业资本市场表现活跃,如山友暖通登陆纳斯达克,长城开发科技在北交所上市等 [22] - 壹玖壹玖酒类平台蝉联“中国网络零售TOP100”第30位,其速冲咖啡业务办证难题在民营经济座谈会上得到次日回应并解决 [22]
杭州“亲清在线”海关专区 上线移动端
每日商报· 2025-08-26 15:37
核心观点 - 钱江海关在"亲清在线"平台上线"海关政策专区" 通过AI算法和标签管理实现政策与企业精准匹配 推动"政策找企业"模式转变 已开展政策智能推送6.7万次 惠及企业1.6万家 企业反馈有价值推送超60% [1][2][3] 政策专区功能 - 全面汇总海关规章/公告/技术性贸易措施等5200余项政策数据 采用6大类200子类标签管理体系 覆盖产品类别/企业类别/贸易国别/发布时间/政策热度等维度 [1] - 完成2.0版本升级并上线移动端 新增保税政策/AEO政策/食品进出口政策等特色专区 配备政策解读模块 [2] - 新增线上咨询和业务求助功能 构建企业提问-海关响应-问题解决闭环服务体系 企业咨询半天内可获得详细回复及经办人员联系方式 [2] 企业应用成效 - 先临三维科技股份公司通过AEO互认政策拓展南美市场 称其为"及时雨" [1] - 杭州翰都实业有限公司在海关线上指导下准备AEO认证材料 实现"线上办理替代多次往返" [2] - 政策推荐度通过实时运算和反馈机制动态调整推送优先级 确保政策供给精准匹配企业需求 [2] 数据成果 - 政策专区自2月初上线以来累计开展智能推送6.7万次 覆盖企业1.6万家 [3] - 企业反馈具有关注价值的推送占比超过60% [3]
好政策要送上门
海南日报· 2025-05-29 10:11
因此,"主动送政策",就应成为服务的常态。其实,类似"主动送政策"的服务创新,在全省各地也 有不少探索实践。比如,一些重点园区设立企业秘书、首席服务专员等,及时联络企业,帮助其用足用 好各项政策,获得企业的认可。这启示我们,在政策落实上,不能只是坐等企业上门,需要转换视角, 走进经营一线,像"快递员"一样将政策送货上门,像"店小二"一样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让自贸港政策 直达企业,做到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带去真金白银的利好。 当然,"主动送政策"不是一送了之,既要讲明白,还要看实效,须警惕形式主义陷阱。政策送上 门,不能沦为简单的"政策秀场",满足于开几场座谈会,发几本政策汇编,送的人自说自话,听的人一 知半解,如此一来,非但显不出诚意,还会带来新的负担。为此,"主动送政策"须从"广撒网"向"精准 滴管"转变,从"政策宣讲"向"全程陪跑"转变,既要询问企业对政策是否已经掌握,还要追问享惠流程 是否便利,也要追踪政策是真正利企,还是带来了新负担。只有形成完整闭环,才能确保"送政策"不走 过场有效果。 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看似角色的简单转换,背后折射的是治理理念的变化。当政府不 再坐等企业上门,而是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