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创业
搜索文档
不投教授?上海153家教授创业公司狂揽68亿
36氪· 2025-11-12 09:08
文章核心观点 - 投资机构对教授创业项目的态度出现分化,部分投资人表态不再投资,但科研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跃,2024年上海科研人员自主创业公司达153家,相关企业吸纳融资合计超68亿元[1] - 投资机构已从早期盲目追捧教授光环转向理性评估,更关注创始团队的综合实力、创业决心以及项目所在赛道的行业机遇[12][16] - 能够成功获得融资的教授创业项目通常具备四大关键要素:创始人拥有产业化经验、团队由顶尖科学家与资深产业界人士联合组建、科研成果具备全球首创性、创始人拥有破釜沉舟的创业决心[4][6][10][11] 投资趋势与市场现象 - 出现投资热情从热转冷但科研成果转化持续火热的矛盾现象[1] - 2025年仅上海市研究人员(教授)创办的医疗企业中,就有十余家完成融资,例如阿泰克、柏全生物、血霁生物等[2] - 投资机构在“试错”中完成认知迭代,主动帮助科学家寻找创业合伙人,组建“科学家+资深产业界人士”的组合团队[16] 成功融资项目的创始团队特征 - 拥有创业或成果转化经验的创始人更易获得投资者认可,例如血霁生物朱芳芳博士曾在风投机构负责医疗投资及投后管理[4] - 由顶尖科学家与资深产业界人才联合组建的创始团队是顶级配置,例如正序生物由陈佳教授提供技术支持,公司管理交由拥有近20年工业界经验的牟晓盾博士负责[6][8] - 创新实力极强、科研成果为全球首创的顶级科学家易获青睐,例如阿泰克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发表于《Nature》主刊的蛋白自噬降解技术(ATTEC)[10] - 拥有破釜沉舟勇气、主动全职创业的教授更易打动投资者,例如波达医疗许凯亮通过压上身家和对赌协议展示决心,从而获得近亿元估值投资[11] 获得融资的典型公司案例 - 血霁生物在2021-2025年完成五轮融资,其“巨核细胞注射液”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已获中美监管机构批准,并获FDA授予两个孤儿药资格[5] - 阿泰克于2025年8月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资金用于推进基于ATTEC技术的药物开发及临床前研究[10] - 波达医疗在2025年7月获得新一轮融资,其自主研发的国产首套功能超声成像系统已于2023年12月上市销售[11] - 正序生物已完成三轮融资,其首条管线CS-101使多位β-地中海贫血症患者摆脱输血依赖,碱基编辑药物CS-121注射液已完成首位患者给药[8][9] 热门投资赛道与行业机遇 - 靶向蛋白降解(TPD)领域备受关注,相关企业如达歌生物、阿泰克、标新生物等近两年均顺利斩获融资,达歌生物与武田制药就新型分子胶降解剂达成总额12亿美元的合作[13][14] - 脑机接口是投资机构重点布局赛道,念通智能、韶脑科技等相关企业均已完成融资[14] - TPD技术为传统小分子疗法难以靶向的致病蛋白提供新成药方法,分子胶和PROTAC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吸引众多跨国药企布局[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