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转化

搜索文档
复旦大学携手复旦微电子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科研成果转化,构建校企协同新机制 助推集成电路产业升级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8 08:57
战略合作协议签署 - 复旦大学与复旦微电子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标志着校企双方在科研协同、技术转化、机制共建等关键领域迈入深层次合作新阶段 [2] - 协议签署由复旦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彭慧胜与复旦微电子集团执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沈磊代表双方完成 复旦大学、杨浦区、企业董事会及行业组织代表共同见证 [2] 合作框架与方向 - 双方将围绕"平台共建—科研攻关—人才协同"三大方向构建系统化合作框架 依托复旦大学在集成电路学科领域的研究基础与人才优势 [4] - 合作聚焦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与工程化验证环节 推动科技成果从"论文阶段"走向"应用场景" 打通产学研协同链条 [4] - 协议设立专项机制支持联合团队组建、实验资源共享与项目协同推进 提升高校科技成果工程化能力与企业创新效率 [4] 校企合作意义 - 复旦大学表示此次签约是推动校企合作机制化、制度化的重要探索 将为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5] - 复旦微电子集团强调此次合作是对校企协同探索的系统性深化 为EDA工具、工程平台、行业标准等关键方向的联合攻关奠定制度支撑 [7] 论坛核心议题 - 论坛以"自主之芯 协同之道"为主题 讨论协同机制构建、产业生态演进与技术底座发展等议题 [9] - 与会代表认为芯片产业处于结构重塑与生态再造关键阶段 推动协同从理念走向机制、从技术走向平台是自主生态建设的核心任务 [9] 未来合作规划 - 双方将持续推动科研成果在真实产业场景中的落地转化 探索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工程能力的有效衔接路径 [9] - 目标构建更加开放、协同、高效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体系 [9]
南海局:科技赋能严阵以待防范汛期海洋灾害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5 10:04
防汛准备与部署 -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高度重视2025年台风路径复杂多变及海洋灾害防御形势,提前部署汛期安全检查并落实防汛措施[1] - 南海局组织各单位对观测设备、会商系统、预警报系统等进行全方位自查,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作[3] - 南海调查中心完成1个浮标应急回收航次及3个常规维护维修航次,新增2套油气平台观测系统并纳入业务化观测序列[3] 应急演练与协同能力 - 南海局以超强台风"摩羯"为原型开展海洋灾害应急演练,模拟海浪、风暴潮灾害全流程处置,检验协同作战能力[5] - 演练首次启用新演播厅功能,提升融媒体时代公共服务能力,为精准发布预警信息奠定基础[5] 观测数据保障 - 南海海域海岛中心上半年接收、质控、汇交近3000个观测数据文件,实时数据接收率达99.92%[7] - 南海预报减灾中心发布海浪警报50期、风暴潮警报9期,制作周预报25期、月报6期及节假日专报5期[9] 地方服务与定制化支持 - 汕头海洋中心为汕尾文旅码头至龟龄岛航线及青少年游泳锦标赛提供预报保障服务[11] - 深圳海洋中心与惠东县三防部门建立天气预警共享机制,珠海海洋中心发布9期《防汛专题海洋预报》[11] - 湛江海洋中心推动预报台共建,北海海洋中心为广西编制潮位核定报告,海口海洋中心开展海水倒灌风险预警试点[11] - 三沙海洋中心为西沙海域提供精细化预报,支持海上应急救援演练[11] 体系运行状况 - 南海区海洋防灾减灾体系运行良好,观测设施、数据传输、预警发布等环节平稳有序[12]
天津闲置房成了“科创良田”
人民日报· 2025-07-08 13:54
天开高教科创园的发展与成效 - 天开高教科创园(天开园)是天津2023年打造的科创园区,定位于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和科创服务生态圈 [1] - 天开园核心区载体天开广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大本营,吸引数格科技等科创企业入驻,企业规模从20多人团队、300平方米工位快速扩张至近百人团队、1500平方米办公区 [1] - 天开集团通过盘活中电科创园等闲置楼宇,2万平方米载体在12天内实现意向客户过半,形成"梯度培育"模式助力企业成长 [3] 科创企业成长案例 - 数格科技专注于车身工业人工智能技术,从产品测试转向订单交付阶段,并孵化出新企业数格致元,其工业软件正推向主流车企 [1][3] - 北京海纳数聚科技将大模型一体机业务落户天津河西区网信大厦,2025年营收目标2500万元,看重天津区位条件与天开园服务 [4] - 先期入驻企业形成产业链互助"帮帮团",成为吸引新企业的招牌,如物华道10号改造后吸引36家企业入驻,5000平方米写字楼和1万平方米厂房全部盘活 [4] 园区运营模式与服务特色 - 天开集团定位为企业"职业经理人"和"贴身保姆",由招商、运营、服务团队全程护航,策划应用场景大赛等特色服务 [5] - 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2025年以来盘活4处闲置载体约6万平方米空间,吸引近百家企业入驻且全部满租 [4] - 天开园"一核两翼多点"布局累计注册企业超3700家,与天津56所高校、40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等建立对接机制 [6] 科研成果转化成效 - 天开园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实现"从0到1"突破和"从1到N"裂变 [7] - 数格致元在园区内加速人工智能模型与整车车身技术融合,开发自主算法工业软件 [3]
周到服务先于空间改造创新生态滋养初创企业 闲置房成了“科创良田”(神州看点)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15
天开高教科创园发展概况 - 天开园2023年成立 定位为科技创新策源地 科研成果孵化器 科创服务生态圈 [1] - 核心区载体天开广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大本营 入驻企业数格科技两年内从20人团队扩展到近百人 办公面积从300平方米增至1500平方米 [1] - 园区采用"梯度培育"模式 通过"育苗-施肥"组合拳支持企业成长 典型案例包括数格科技孵化子公司数格致元 [2][3] 闲置载体盘活成效 - 中电科创园2万平方米载体由天开集团接手后 12天内招商意向客户超50% [3] - 河西区网信大厦吸引北京海纳数聚科技入驻 该公司预计2024年营收超2500万元 [4] - 物华道10号改造后入驻36家企业 激活5000平方米写字楼及1万平方米厂房 [4] - 4处闲置载体合计盘活6万平方米空间 实现100%出租率 吸引近百家企业 [4] 园区运营特色 - 招商团队定位为企业"职业经理人"和"贴身保姆" 提供全周期服务支持 [5] - 形成产业链互助"帮帮团"生态 成为吸引新企业的独特优势 [4] - 与天津医科大学合作打造天开医大创新创业基地 未改造完毕即接近满租 [4] 产学研资源整合 - 累计注册企业超3700家 对接56所高校及29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6] - 整合7家海河实验室 40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 62家驻津院所资源 [6] - 推动科研成果实现"从0到1"突破和"从1到N"产业化裂变 [7]
没有地方比天津更神奇
半佛仙人· 2025-06-25 16:52
天津的历史与文化 - 天津名称源于朱棣在此停船上岸并最终登上皇位 被称为天子津渡 简称天津 [7] - 历史上是盐业和漕运中心 汉武帝修盐场 隋修运河 唐盖盐仓 逐步发展为繁华都市 [7] - 融合传统与现代 既有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民俗文化 也有中国第一辆蒸汽火车、第一盏路灯等现代创新 [8][10] 天津的独特民俗与人物 - 妈祖信仰在天津被称为老娘娘 兼管送子 衍生出栓泥娃娃和互称二哥的习俗 [17] - 天津庙里有挑水大哥塑像 纪念历史上为市民提供生活用水的挑水夫 [18] - 霍元甲是天津静海的挑夫 虽无影视剧中的超能力 但以真功夫对抗外国势力 [19][20] 天津的特色企业 - 郁美净儿童霜上市46年 累计销售49亿袋 厂区设有鸡鸭鹅和孔雀园 产品含真牛奶 吸引周边居民每日排队购买 [25][26][27][29] - 海鸥手表从生产中国第一只航空表到逆向研发高端陀飞轮和三问表机芯 部分款式售价达几十万元 [31][32][33] 天津的科技创新 - 天开高教科创园研发阿洛酮糖、玫瑰精油酵母、菌丝蛋白生产大豆蛋白等创新技术 [37][38][39] - 开发人工心脏、神经调控机械外骨骼、机械蛇和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等前沿科技 后者已进入吨级中试阶段 [39][40][41] 天津港的现代化发展 - 天津港是世界十强港口 全球首个零碳码头 使用绿电和92台AI运输机器人 35年目标吞吐量3500万标准箱 [45] - 码头实现无人化操作 延迟控制在1毫秒内 大幅提升效率 [45]
突破博士培养模式!港城大校长梅彦昌,如何让大学推动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创业邦· 2025-06-24 11:35
高校创新创业培养体系 - 梅彦昌在港城大推出GRIT计划,构建从本科到博士的高科技创业培养体系,包括全球首个高校跨境专利交易平台 [6] - GRIT计划将于2026年落地港城大(东莞),对接中国大陆市场及专利转化需求 [6] - 该计划已培养数千人,目标未来每年培养超千名学生,并计划扩展至杭州、成都等内地城市 [26][28][30] 科研成果转化模式 - GRIP项目通过体验式创业教育,协助研究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高科技初创公司,使新加坡国立大学初创公司数量从每年15家增至60-100家 [5][17][18] - 项目要求博士生以可商业化专利替代部分学术论文,促使科研对接产业需求 [5] - 港城大改变教授晋升机制,新增专利和创业路径,简化专利授权流程 [38][39] 专利交易平台 - 港城大建立国际化专利贸易平台,为中国第三个获批的同类平台,提供专利估值和交易服务 [21][22] - 平台拓展服务范围至英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家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需求 [23] - 大学作为信用担保方,确保平台真实合规,由专门公司运营 [22] 创业生态系统构建 - 构建闭环系统,集中展示60-100家初创公司,降低投资人筛选成本 [34][35] - 整合政府、私人投资、专业机构和大企业等多元力量,不单依赖政府资源 [33] - 线上平台提供便捷筛选功能,最大限度节约投资人时间 [35] 人才培养理念 - 采用"鱼苗孵化场"模式,注重培养创业人才而非公司成败 [26] - 提供本科生海外初创公司实习、硕士创新创业项目、博士商业化培养等多层次教育 [27] - 国际化定位,港城大国际学生比例居全球前列,培养跨文化创新人才 [37] 行业发展趋势 - 预计未来10-20年亚洲将成为全球创新创业最活跃区域,超越硅谷和伦敦 [30] - 高科技转化公司对国家影响力更大,能带动更多就业机会 [31] - 亚洲年轻人追求高价值岗位,推动创新教育需求增长 [37]
优化特殊审批程序 高端医疗器械创新提速
北京商报· 2025-06-23 00:05
政策支持 - 国家药监局审议通过《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涵盖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等领域 [1] - 《举措》包含十方面具体措施,优化特殊审批程序居首,对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高端医疗器械实施"创新特别审查"程序 [3] - 加快发布医用外骨骼机器人、放射性核素成像设备等相关标准,筹建医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3] - 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年均增长率超过20% [4] - "十五五"时期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120亿美元,占据全球市场的28% [8] - 医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前沿技术领域呈现爆发式增长 [4] - 国产治疗设备在全球心肺复苏、体外除颤等领域市占率达到10%-20% [8] 技术创新与突破 - 国产企业逐步突破技术壁垒,手术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核心部件研发加速 [8] - 脑机接口、AI医疗等前沿技术临床转化加速,行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8] - 部分企业将AI技术与手术器械结合,开发智能手术辅助器械 [8] - 体外诊断试剂与进口产品差距不断缩小,国产试剂性价比优势凸显 [8] 产业生态与集群 - 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全产业链企业数量达到53.4万家,上市企业707家、高新技术企业1.2万家 [9] - 东部地区如江苏、广东已形成成熟产业集群,江苏2023年获批Ⅲ类医疗器械数量和创新医疗器械数量居全国第一 [9] - 中西部地区如湖南、湖北积极打造产业新高地 [9] 产学研用融合 - 政策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解决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产学研用脱节问题 [5] - 医用机器人领域科研成果转化进程加快,通过优化审批流程等措施满足临床需求 [6] - 资本关注度提升,医疗器械领域投资基金加大对早期研发项目投入 [7] - 头部医院与企业共建"医工转化中心",医生深度参与研发过程 [7]
怀柔科学城“聚科研气”成效不断显现
环球网资讯· 2025-06-22 09:41
怀柔科学城建设进展 - 怀柔科学城已成为全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最密集地区 进入以运行为主的新阶段 预计"十五五"期间还将有一批科学设施平台落户 [1] - 全国重点实验室 新型研发机构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在怀柔科学城集聚 "聚人气 聚科研气"成效不断显现 [1] -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作为核心大科学装置 自去年10月成功发出"第一束光"后 15个光束线站均已成功出光 预计年底迎来工艺验收和试运行阶段 [1] -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未来最多可建设90个线站 服务更多国内外科研团队 [1] 大科学装置协同效应 -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今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 能横跨10个数量级时空尺度进行多模态观测 [2] -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线站为生物样本检测提供关键助力 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装置正在建设 北大怀密医学中心将落地 形成强大科研"朋友圈" [2] - 怀柔科学城已累计突破核心技术51项 产出重大科技成果329项 [2] - 怀柔区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开辟约1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 并出台政策 设立基金 开放应用场景支撑成果转化 [2] 国际科研合作与人才集聚 - 怀柔科学城举办国际论坛后 外国科研人员主动提出合作建设客座实验室 [3] - 怀柔科学城起步区规划实现率达85% 基础设施完成率达91% [3] - 目前在怀柔工作生活的科研人员达2.5万人 平均年龄35岁 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超80% 包括一批国际人才 [3] - 未来3至5年怀柔计划吸引10万名科研和产业化人才 持续升级交通医疗教育等服务保障 [3]
浦东创投助力上海科研成果转化
快讯· 2025-06-17 12:39
融资信息 - 上海柏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超2亿元A轮融资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加速推进首款原创靶点CD3L1抗肿瘤药物的注册临床开发 [1] 投资方布局 - 浦东创投集团参与投资 [1] - 投资目的是对原创新靶点的积极布局 [1] - 加速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在浦东临床转化 [1] 区域经济影响 - 为浦东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动力 [1]
传承“忧乐精神”,扎根河南续写文化情缘——访江苏省政协委员、香港万豪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梅艳
搜狐财经· 2025-06-14 21:34
河南制造业与香港合作前景 - 河南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在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与香港合作前景广阔 [1] -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与专业服务中心,在科研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体系及对接国际市场规则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1] - 河南制造业"硬实力"日益增强,高端装备、新能源、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1] - 依托"四条丝绸之路"和立体化多式联运体系,河南正加快构建联通全球的物流网络 [1] - 香港在金融、法律等专业服务领域优势显著,可为河南企业"走出去"提供从融资到合规的全链条支持 [1] - 香港可助力更多豫企赴港上市、拓展海外市场 [1] 文化旅游与青年交流 -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为两地青年交流提供天然载体 [3] - 未来将通过政策推动、平台搭建等方式,带领香港青年走进河南的工厂车间与烟火街巷 [3] - 此举旨在让香港青年切身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底色,增强国家认同与文化自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