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据要素与数字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鑫元基金张峥青:政策与周期共振,科技投资进入新阶段
中国经营报· 2025-11-07 21:20
政策环境与战略定位 - “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战略核心要义,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10次提及“科技”,8次提及“创新”,2次提及“新质生产力” [1] - “十五五”规划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主要目标,叠加“未来十年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政策表述,意味着A股科技板块在未来五年具备结构性主线地位 [2] - 国家明确未来十年对算力、半导体、工业自动化、绿色能源等领域进行资金和资源持续倾斜,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 [2] 科技行业发展趋势 - 本轮科技周期是政策、资本、需求三重力量共振推动的系统性升级,而非单一技术替代 [1] - 长期趋势清晰,包括AI驱动算力持续扩张、智能制造推动工业升级、数据要素与数字经济加速渗透 [1] - 政策推动产业链自主可控和创新能力提升,促进科技行业成长与盈利预期增强 [2] 利率环境对科技行业的影响 - 全球利率下降通过降低贴现率和风险溢价,直接作用于企业估值中枢,对SaaS、云计算、AI应用、创新药等“长久期”成长型板块的估值扩张影响最大 [3] - 利率变化影响全球流动性和跨境资本流动,美联储政策及美元趋势引导非美新兴市场和港股科技板块的估值 [3] - 利率下降降低科技企业债务和再融资成本,有利于提升资本开支加速,例如AI大厂的算力基础设施投资 [3] - 汇率变化通过成本和汇兑收益影响利润表,弱美元与本币升值阶段改善进口依赖型企业的成本结构 [3] - 利率下行周期驱动风险偏好变化,使投资人倾向配置高成长性科技标的 [4] 投资策略与风险识别 - 投资需回归业绩和护城河基准,坚持估值与盈利匹配原则,把“含科量”转化为可量化的增长指标 [6] - 应关注具备清晰商业化路径、持续研发投入与核心技术壁垒的企业,例如AI产业链中具备模型算法、算力芯片、数据资源与产业落地协同能力的企业 [6] - 估值风险的本质是兑现风险,投资者应通过产业验证与业绩周期研判,判断企业的兑现节奏是否与市场定价一致 [6] - 配置应保持均衡,长期仓位聚焦具备全球竞争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资产,短期仓位参与景气较强的细分领域轮动 [7] - 在高估值阶段,投资者需要以更长视角和更严标准审视企业成长质量,做到“以业绩化解估值” [7] 政策分析与效果验证 - 区分长期“制度红利”与短期“情绪催化剂”的关键在于理解政策的传导路径,即从“方向确定—资金分配—执行落地—业绩兑现”四个阶段 [9] - 真正的长期政策具备“持续、可衡量、具备执行力”的特征,例如有明确的考核目标、财政或金融配套机制,并持续出现在中长期规划文件中 [10] - 政策的真正价值需通过落地后的产业数据验证,包括财政支出、项目批复、设备订单、企业资本开支、毛利率改善等硬指标 [11] - 投资者可跟踪地方专项债投向、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清单、AI算力中心建设节奏等数据,判断政策是否形成产业合力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