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智化教学
icon
搜索文档
瞭望 | 北航航空航天工程:定义世界空天教育新坐标
新华社· 2025-08-19 10:21
核心观点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有组织科研和体系化创新 推动航空航天领域重大科技成果涌现 其航空航天工程学科连续七年排名世界第一[1][3][4] - 学校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航空航天学科生态体系 以顶尖学科为引擎带动全学科协同发展 并实施数智化赋能战略[7][8][9] -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强化学生实战能力 为航空航天行业输送高质量复合型人才[10][11][12] 科研创新体系 - 构建"学院+研究院"机构布局 设立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等科研特区 建设空地一体新航行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大平台装置[4] - 形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仿真平台-验证环境"全链条研究体系 实现从单点创新到体系化创新突破[4] - "十五"计划以来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84项 2020年来获15项国家科技奖励一等奖 其中技术发明一等奖9项居全国高校第一[4] 重大科技成果 - 郭雷团队研制仿生偏振罗盘装置 精度领先国际同级别实验室技术水平[4] - 闫晓军团队研制仅重4.21克的太阳能动力微型无人机 实现自然光供能持续飞行[4] - 吴江浩团队研发微型可悬停扑翼飞行机 2024年成为同类飞行器中唯一持续飞行时间超15分钟的产品[4] 学科生态建设 - 以航空航天学科为核心牵引 构建多学科深度融合的"学科群"生态系统[7] - 新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 由7个学院共建 联合杭州校区和低空产业龙头企业建立交叉创新实践平台[7] - 从飞行器和动力系统设计制造入手 以力学为基础向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上下游学科拓展形成航空宇航学科群[7] 数智化赋能战略 - 实施《数智赋能三年行动计划》 搭建"1+M+N"人工智能课程生态[8] - "1"为面向全体大一新生的人工智能导论课 "M"为人工智能与专业融合特色课程 "N"为联合AI企业开设的微专业实践课[8] - 开展数智赋能教学系列培训 单设"数字赋能"赛道 提供经费和导师倾斜支持青年教师[9] 人才培养模式 - 分级分批打造10多个科教协同平台 包括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等[10] - 推动所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00%面向本科生开设科研课堂[10] - 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平台集成协同设计区等功能区域 支撑69名学生和35名教师共同研制新一代数字飞机[11] 产教融合机制 -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以"真问题 真场景 真突破"重构育人逻辑 开设基础专业课 企业实践课和校企共建三类课程[12] - 与近400家企业签约共建社会课堂接收基地 要求学生深度参与企业各环节累计不少于八周[12] - 企业授课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 关注工程加工和精度控制等实践细节[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