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抵制
icon
搜索文档
美媒:“文化脱美”,不止于加拿大
环球时报· 2025-11-12 06:43
美国文化影响力衰退 - 美国作为全球“酷文化”典范的形象正在削弱,文化影响力急剧衰退 [1] - 美国在全球电影票房的份额从92%下降到66% [4] - 在音乐流媒体平台Spotify上收入超过1万美元的艺术家中,一半以上来自非英语国家 [4] 加拿大市场文化消费转变 - 加拿大作家的作品销量比去年增长25% [3] - 加拿大广播公司流媒体平台观看时长同比增长34% [3] - 在加拿大观看美国超级碗比赛的平均收视率较上一季下降15% [3] 全球文化多样性兴起 - 韩国国家主导文化模式培育了成功的电视节目和流行艺人,成为好莱坞和美国流行音乐的强力替代品 [4] - 青少年卧室装饰呈现多样性,包括韩国偶像团体海报、播放《鱿鱼游戏》等非美国内容 [4][5] - 音乐作品包含多语言元素,例如西班牙歌手新专辑歌词包含13种语言 [5]
欧洲对以色列掀起“文化抵制”浪潮,被批“反犹主义”
新浪财经· 2025-09-19 19:24
欧洲文化抵制以色列行动 - 西班牙国家广播公司RTVE宣布抵制以色列参加欧洲歌唱大赛 若以色列参赛将退出该赛事[3] - 爱尔兰 斯洛文尼亚 荷兰和冰岛此前已宣布抵制以色列参加欧洲歌唱大赛[3] - 欧洲广播联盟正就如何"管理歌唱大赛的参与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与成员磋商 要求12月中旬前决定是否参加[6] 以色列文化领域内部冲突 - 以色列文化部长米基·佐哈尔宣布削减电影电视学院拨款 因其将最高电影奖项授予展现巴勒斯坦视角的影片《大海》[3][10] - 获奖影片《大海》讲述巴勒斯坦小男孩从约旦河西岸到特拉维夫的旅程 预计代表以色列参加奥斯卡国际故事片奖角逐[10] - 以色列电影学院主席阿米尔回应称阿拉伯语电影代表以色列参加奥斯卡是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合作的成果[10] 国际艺术团体抵制事件 - 比利时弗兰德斯音乐节取消慕尼黑爱乐乐团音乐会 理由是以色列籍首席指挥拉哈夫·沙尼未与以色列政府行为划清界限[8] - 音乐节组织方声明指出沙尼担任以色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的身份 无法阐明其对"特拉维夫种族灭绝政权"的态度[8] - 沙尼发表声明批评该决定"令人遗憾" 表示加沙图像"令人深感不安" 呼吁"尽一切努力尽快结束战争"[9] 政治外交层面反应 -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呼吁"在野蛮行径停止之前禁止以色列参加任何国际体育赛事"[6] - 以色列外交部长萨尔将桑切斯称为"反犹主义者和骗子"[6] - 比利时首相德·韦弗出席慕尼黑爱乐乐团音乐会表达对沙尼的支持 表示"比利时永远不会容忍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9] 历史背景与争议 - 自1973年以色列首次参赛以来 欧洲歌唱大赛多次受巴以冲突政治影响[7] - 2019年冰岛乐队在决赛展示巴勒斯坦国旗 导致冰岛广播公司被罚5000欧元[7] - 2024年和2025年大赛现场观众多次对以色列表演者发出嘘声[7]
《呼啸山庄》的色情化改编,将经典变成爱情闹剧?| 文化周报
新浪财经· 2025-09-14 10:17
威尼斯电影节政治议题聚焦 - 突尼斯导演考赛尔·本·哈尼耶的作品《欣德·拉贾布之声》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后赢得长达23分钟的掌声并最终获得银狮奖[3] - 影片重现了5岁巴勒斯坦女孩欣德·拉贾布在2024年1月被困于加沙北部被炸毁汽车残骸中的真实事件 作为唯一幸存者 她最终与前来营救的医护人员一同丧生于以色列军队的炮火[3] - 电影运用了欣德与急救人员的真实通话录音 导演哈尼耶表示影片是“加沙在呼救的声音” 演员萨贾·基拉尼指出欣德的声音代表着过去两年在加沙失去生命的19,000名儿童[3] - 2025年威尼斯电影节的影片与战争、就业等现实话题紧密相关 除《欣德·拉贾布之声》外 《炸裂白宫》聚焦核武器 《拯救地球》寓言气候灾难 《无可奈何》回应就业焦虑[5] - 约3900名电影从业者签署了由巴勒斯坦电影工作者组织发起的承诺书 承诺不与“参与种族灭绝和种族隔离”的以色列电影机构合作 该倡议援引了1987年反对南非种族隔离的电影人联合行动[6] 以色列电影界对抵制运动的反应 - 以色列编剧协会主席纳达夫·本·西蒙认为抵制运动“伤害了那些致力于促进对话和搭建桥梁的人” 并指出以色列绝大多数电影依赖公共资金支持 对机构的抵制将严重影响创作者及其作品[7] - 以色列纪录片论坛和导演协会联合声援上述观点 强调以色列电影人致力于“讲述复杂的故事 特别是关于巴以冲突的故事” 不应将创作者与政府混为一谈[7]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图书禁令政策调整 -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以删除“露骨性内容”为由 将包括《使女的故事》在内的众多文学作品从学校图书馆中移除 引发对言论自由与教育管控的辩论[7] - 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创作了一篇极具讽刺意味的短篇故事公开批评该政策 她直言此举是对教育部长将学生视为“愚蠢的婴儿”的回应[8] - 该政策将“露骨性内容”定义为“对性行为进行详细清晰描述的内容” 禁止从幼儿园至12年级学生接触符合该定义的任何材料 要求公立学校于10月前完成对书籍的清理 埃德蒙顿学校董事会已公布将移除超过200本书籍 除《使女的故事》外 还包括《1984》、《美丽新世界》等经典作品[8] - 阿尔伯塔省政府于9月2日宣布暂停实施图书禁令 “以确保经典文学作品保留在学校图书馆” 教育部长德米特里奥斯·尼古拉德斯称将立即修改指令[10] - 9月8日 省政府公布政策调整 明确允许书面性描述 但禁止性图像与插图 执行期限延至2026年1月 教育部长解释视觉材料是政府关注的重点 因为图像“可在任何理解层面被感知”[11] 《呼啸山庄》电影改编争议 - 埃默拉尔德·芬内尔担任编剧并执导的电影《呼啸山庄》发布首支预告 因改编与原著的差距较大引发讨论 影片由玛格特·罗比与雅各布·艾洛蒂主演 预计于明年情人节上映[12] - 预告片内容更加情色 被早期试映观众描述为“咄咄逼人、语调粗暴” 是一种“病态美学” 其露骨、惊悚的元素与读者期待的“传统浪漫和情感复杂性”相差甚远[12] - 选角问题引发批评 希斯克利夫在原著中被明确描述为“皮肤黝黑” 而选择白人演员埃洛迪出演该角色被许多书迷指责为忽视原著的核心设定 选角导演卡梅尔·科克伦回应称“这只是一本书 不是基于现实生活 一切都是艺术”[12] - 评论人Katie Rosseinsky批评改编将一部本质上与情色无关的小说转变为“两个非常上镜的人在谷仓中进行性行为的故事” 她强调《呼啸山庄》的核心是关于阶级、家庭以及成长环境的复杂探讨 而非爱情叙事[14] 巴美列·捷福奖入围名单 - 2025年巴美列·捷福奖公布入围名单 评委会主席米伦认为“多样性”是本次入围作品的共同主题 十二部作品在风格、人物、主题层面呈现出丰富性[14] - 华裔作家李翊云的回忆录《自然万物只是生长》讲述了她的两个儿子在十几岁自杀身亡的故事 被评委评价为“不同于名单上任何其他作品” 其笔触被赞“美丽而非凡”[15] - 曾获该奖的芭芭拉・德米克凭借《竹林女儿》再次获得关注 作品通过作者在中国与一对分离的双胞胎重逢的经历 以“人性化”的叙事揭示政策对家庭结构的深远影响[15] - 澳大利亚女性主义作家海伦・加纳的《如何结束一个故事:日记集》因对婚姻破碎过程的坦诚记录受到评委称赞 入围作品还涵盖了历史文化题材 包括对披头士乐队创作关系的解读以及诗人丁尼生的传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