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

搜索文档
武汉出台三年行动方案 努力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证券时报网· 2025-05-22 19:29
武汉市文化旅游发展行动方案 - 武汉发布《行动方案》提出将文化旅游业培育为支柱产业并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1] - 2024年武汉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等4项指标居中部第一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1270家 [1] - 未来三年将实施6大行动22项重点任务80个重大项目 包括打造"一桥两山"世界级景区等标杆项目 [1] 文旅产品与服务升级 - 计划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打造"漫游武汉""赛博武汉"等品牌 [2] - 优化国际交通网络 建立游客服务质量评价机制 打造游客友好型城市 [2] - 推动文旅消费升级 提升核心商圈功能 振兴武汉美食老字号 打造标志性夜间消费街区 [2] 产业培育与宣传推广 - 培育引进链主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加强文旅资源整合 延伸产业链 [2] - 构建全球宣传体系 推广"江润三镇 城通九州"城市形象 扩大国际友好人士"朋友圈" [2] - 湖北将文化创新作为战略支点 重点支持武汉建设国际都市旅游城市 [2] 文旅市场表现 - 2024年五一假期湖北省博物馆接待观众13.25万人次 同比增长20.17% [3] - 东湖风景区接待游客181.8万人次 同比增长18.54% 客流指数全国第二 [3] - 五一期间武汉酒店订单量增8% 门票订单量增35% 人气居全国前十 [3]
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举行:努力建设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郭元强讲话 盛阅春主持
长江日报· 2025-05-22 10:08
文化旅游发展战略 - 武汉将文化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 旨在建设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1][3] - 发展目标包括推动"三个优势转化" 重塑武汉城市地位 通过文旅产业带动千行百业发展 [1][3] - 武汉具备得天独厚的文旅发展条件 近年来市场呈现欣欣向荣态势 将重点推进高质量发展 [3] 核心发展举措 - 资源整合聚焦"两江四岸" 大东湖 大知音 大木兰等核心板块 探索文体场馆统一运营模式 [4] - 产品供给将打造"一桥两山" 汉口历史风貌区等世界级项目 发展工业游 乡村游 研学游等新业态 [4] - 品牌建设结合历史 生态 科教优势 重点培育长江文旅 红色文旅 科技文旅三大特色品牌 [4] 产业支持政策 - 市场主体培育计划引育行业龙头 支持中小旅行社及专业平台发展 加大外资吸引力度 [4] - 服务体系建设强调"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升级 推出城市伴手礼 建设游客友好型城市 [4] - 实施《行动方案(2025-2027)》 编制"十五五"规划 构建全域文旅网络和世界级地标 [5][6] 实施保障机制 - 创新投融资模式盘活优质资源 推进"文旅体商展"融合发展 打造演艺 赛事 会展之都 [5] - 建立"大文旅"工作格局 完善体制机制改革 加强城市宣传提升国际影响力 [4][5] - 实施三年行动计划 强化部门协同 压实责任链条确保重点任务落地 [5][6]
武汉出台三年行动方案 聚力打造文化旅游新引擎
长江商报· 2025-05-22 07:57
武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核心目标 - 武汉市计划将文化旅游业培育为支柱产业 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 [1] - 实施《行动方案(2025-2027年)》 通过六大行动和22项重点任务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4] 资源整合与产品供给 - 围绕"两江四岸"、大东湖、大知音、大木兰等核心板块推进资源重组 探索文体场馆统一运营模式 [2] - 打造"一桥两山"、汉口历史风貌区等世界级景区和地标 发展工业游、乡村游、研学游等新业态 [2] - 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升级 推出"城市伴手礼"满足多样化需求 [2] 品牌塑造与特色IP - 依托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科教优势 打造长江文旅、红色文旅、科技文旅三大品牌 [2] - 重点塑造江豚IP 推进万里茶道申遗 培育"漫游武汉""赛博武汉"等特色品牌 [4] 市场主体培育与服务优化 - 引育文旅龙头企业 支持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发展 以企业强带动产业强 [3] - 优化国际交通网络 建立服务质量评价机制 打造游客友好型城市 [3][4] 重点工程与产业生态 - 实施城市名片点亮、汉派文化赋能等六大系统工程 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休闲街区 [4] - 引进文旅链主企业 振兴老字号美食 打造夜间消费地标和"演艺之都" [4] - 构建全球宣传体系 推广"江润三镇 城通九州"形象 扩大国际游客吸引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