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游

搜索文档
抓住毕业游走热的文旅机遇
经济日报· 2025-07-01 06:10
行业趋势 - 高考后旅游市场迎来消费热潮 6月作为暑期前价格洼地 机票与酒店均价较暑期高峰低近四成 吸引大量学生出行 [1] - 毕业旅行订单呈现显著长线化趋势 新生代消费群体决策链条短促 自主性强 追求高性价比深度游与定制化行程 [1] - 杭州因LPL季赛吸引超六成跨城游客 赛事门票带动周边消费超10倍 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单日客流超5万人次 [1] 消费特征 - Z世代偏好兴趣社交与文化认同 热衷演唱会 国风国潮 电竞动漫 户外探险等青年文化热点 [2] - 新生代游客注重个性化与沉浸式体验 愿意为特定项目定制行程 如旅拍 短视频跟拍 小众秘境深度向导 轻奢露营等高情绪价值服务 [1][2] - 部分景区"准考证免收费游"活动仅免大门票 二次消费高昂 吸引力易被稀释 [1] 产品策略 - 开发主题化场景产品 如"音乐节+在地文化深度游" "古风剧本杀沉浸式景区" "电竞主题酒店+观赛派对"等特色线路 [2] - 优化"准考证优惠"政策 从门票减免扩展至"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 推出"青春畅游一卡通"等高性价比主题套餐 [2] - 推动城市公共空间与旅游场景融合 培育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的优质项目 如深度研学游 特色工业游 生态环保游等 [3] 运营管理 - 运用智慧化手段应对瞬时客流高峰 实施分时预约制度 建立客流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系统 [3] - 加强高风险项目隐患排查 完善应急预案 建立高效透明的旅游投诉响应机制 [3] - 延长政策红利期 扩大市场辐射带动力 将毕业游需求转化为驱动全年文旅消费的引擎 [1][2]
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举行:努力建设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郭元强讲话 盛阅春主持
长江日报· 2025-05-22 10:08
文化旅游发展战略 - 武汉将文化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 旨在建设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1][3] - 发展目标包括推动"三个优势转化" 重塑武汉城市地位 通过文旅产业带动千行百业发展 [1][3] - 武汉具备得天独厚的文旅发展条件 近年来市场呈现欣欣向荣态势 将重点推进高质量发展 [3] 核心发展举措 - 资源整合聚焦"两江四岸" 大东湖 大知音 大木兰等核心板块 探索文体场馆统一运营模式 [4] - 产品供给将打造"一桥两山" 汉口历史风貌区等世界级项目 发展工业游 乡村游 研学游等新业态 [4] - 品牌建设结合历史 生态 科教优势 重点培育长江文旅 红色文旅 科技文旅三大特色品牌 [4] 产业支持政策 - 市场主体培育计划引育行业龙头 支持中小旅行社及专业平台发展 加大外资吸引力度 [4] - 服务体系建设强调"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升级 推出城市伴手礼 建设游客友好型城市 [4] - 实施《行动方案(2025-2027)》 编制"十五五"规划 构建全域文旅网络和世界级地标 [5][6] 实施保障机制 - 创新投融资模式盘活优质资源 推进"文旅体商展"融合发展 打造演艺 赛事 会展之都 [5] - 建立"大文旅"工作格局 完善体制机制改革 加强城市宣传提升国际影响力 [4][5] - 实施三年行动计划 强化部门协同 压实责任链条确保重点任务落地 [5][6]
武汉出台三年行动方案 聚力打造文化旅游新引擎
长江商报· 2025-05-22 07:57
武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核心目标 - 武汉市计划将文化旅游业培育为支柱产业 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 [1] - 实施《行动方案(2025-2027年)》 通过六大行动和22项重点任务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4] 资源整合与产品供给 - 围绕"两江四岸"、大东湖、大知音、大木兰等核心板块推进资源重组 探索文体场馆统一运营模式 [2] - 打造"一桥两山"、汉口历史风貌区等世界级景区和地标 发展工业游、乡村游、研学游等新业态 [2] - 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升级 推出"城市伴手礼"满足多样化需求 [2] 品牌塑造与特色IP - 依托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科教优势 打造长江文旅、红色文旅、科技文旅三大品牌 [2] - 重点塑造江豚IP 推进万里茶道申遗 培育"漫游武汉""赛博武汉"等特色品牌 [4] 市场主体培育与服务优化 - 引育文旅龙头企业 支持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发展 以企业强带动产业强 [3] - 优化国际交通网络 建立服务质量评价机制 打造游客友好型城市 [3][4] 重点工程与产业生态 - 实施城市名片点亮、汉派文化赋能等六大系统工程 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休闲街区 [4] - 引进文旅链主企业 振兴老字号美食 打造夜间消费地标和"演艺之都" [4] - 构建全球宣传体系 推广"江润三镇 城通九州"形象 扩大国际游客吸引力 [4]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记者观察:在工业重镇,百年古屋与戏剧“长守”
新华社· 2025-05-15 18:22
区域发展转型 - 深圳坪山长守村作为300年历史的客家古村与比亚迪全球总部基地、荣耀智能制造产业园、中芯国际深圳基地等工业园区仅一街之隔[1] - 该区域从工厂与破败老屋的二元对立转变为通过戏剧文化激活古村活力的新型文旅模式[3] 文旅项目运营 - 2023年成立的长守戏剧公社采用"以旧修旧"方式修缮古宅并推出新剧目 吸引村民观剧及外地游客"打飞的"到访[5] - 项目以"戏剧谷"为核心规划文化长廊、演绎秀场、民俗礼巷等区域 提供艺术打卡、民俗体验、住宿等综合服务[7] - 开业8个月累计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 并带动坪山区工业游、生态游形成协同效应[9] 文旅经济拉动 - 2024年"五一"假期坪山区游客总量达30 8万人次 同比增长12 7% 其中港澳台游客增幅达107 5%[9] - 戏剧谷通过咖啡厅等商业配套实现业态升级 推动古村与自然山系、创新产业的融合共生[9][11] 文化品牌战略 - 项目以"守住客家精神乡土 拥抱文艺新风"为定位 探索工业重镇的文化复兴路径[11] - 计划将"戏剧谷"模式扩展至大湾区 形成区域性文化品牌影响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