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游

搜索文档
保持定力鼓足干劲攻坚克难 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动能加快汇聚民生不断改善
四川日报· 2025-08-21 06:55
施小琳强调,要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取得突破。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强 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与高能级平台合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提升新能 源、电子信息、新型显示、油气开发等产业发展水平;强化进圈入链意识和服务,进一步明晰各 链条产业图谱,更好引领企业培育和项目招引,紧盯链主企业需求,精准布局公共设施、建设中 试平台、开展订单式培训、设立产业基金等,为企业纾困解难、拓展市场,用好科创生态岛、数 智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中心、金融增信体系等平台,做优产业生态,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集群集聚 发展,加快建立承载区协同区联动发展利益分享机制,合力共赢做大蛋糕。下大功夫抓项目建设 攻坚和谋划储备。坚持以项目为牵引组织经济工作,高质量抓项目、抓高质量项目,强化项目全 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在守牢实质安全和质量底线基础上,推动成达万高铁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早日达效,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聚焦推动国家重大战略落地,跟进对接国家政策走向资金投向, 统筹传统基建和新基建、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抓紧谋划储备一批支撑性、牵引性、带动性强的 大项目好项目,争取更多纳入国家大布局大项目大平台。千方百计提振消费信心激发消费 ...
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举行:努力建设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郭元强讲话 盛阅春主持
长江日报· 2025-05-22 10:08
文化旅游发展战略 - 武汉将文化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 旨在建设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1][3] - 发展目标包括推动"三个优势转化" 重塑武汉城市地位 通过文旅产业带动千行百业发展 [1][3] - 武汉具备得天独厚的文旅发展条件 近年来市场呈现欣欣向荣态势 将重点推进高质量发展 [3] 核心发展举措 - 资源整合聚焦"两江四岸" 大东湖 大知音 大木兰等核心板块 探索文体场馆统一运营模式 [4] - 产品供给将打造"一桥两山" 汉口历史风貌区等世界级项目 发展工业游 乡村游 研学游等新业态 [4] - 品牌建设结合历史 生态 科教优势 重点培育长江文旅 红色文旅 科技文旅三大特色品牌 [4] 产业支持政策 - 市场主体培育计划引育行业龙头 支持中小旅行社及专业平台发展 加大外资吸引力度 [4] - 服务体系建设强调"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升级 推出城市伴手礼 建设游客友好型城市 [4] - 实施《行动方案(2025-2027)》 编制"十五五"规划 构建全域文旅网络和世界级地标 [5][6] 实施保障机制 - 创新投融资模式盘活优质资源 推进"文旅体商展"融合发展 打造演艺 赛事 会展之都 [5] - 建立"大文旅"工作格局 完善体制机制改革 加强城市宣传提升国际影响力 [4][5] - 实施三年行动计划 强化部门协同 压实责任链条确保重点任务落地 [5][6]
武汉出台三年行动方案 聚力打造文化旅游新引擎
长江商报· 2025-05-22 07:57
武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核心目标 - 武汉市计划将文化旅游业培育为支柱产业 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 [1] - 实施《行动方案(2025-2027年)》 通过六大行动和22项重点任务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4] 资源整合与产品供给 - 围绕"两江四岸"、大东湖、大知音、大木兰等核心板块推进资源重组 探索文体场馆统一运营模式 [2] - 打造"一桥两山"、汉口历史风貌区等世界级景区和地标 发展工业游、乡村游、研学游等新业态 [2] - 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升级 推出"城市伴手礼"满足多样化需求 [2] 品牌塑造与特色IP - 依托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科教优势 打造长江文旅、红色文旅、科技文旅三大品牌 [2] - 重点塑造江豚IP 推进万里茶道申遗 培育"漫游武汉""赛博武汉"等特色品牌 [4] 市场主体培育与服务优化 - 引育文旅龙头企业 支持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发展 以企业强带动产业强 [3] - 优化国际交通网络 建立服务质量评价机制 打造游客友好型城市 [3][4] 重点工程与产业生态 - 实施城市名片点亮、汉派文化赋能等六大系统工程 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休闲街区 [4] - 引进文旅链主企业 振兴老字号美食 打造夜间消费地标和"演艺之都" [4] - 构建全球宣传体系 推广"江润三镇 城通九州"形象 扩大国际游客吸引力 [4]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记者观察:在工业重镇,百年古屋与戏剧“长守”
新华社· 2025-05-15 18:22
区域发展转型 - 深圳坪山长守村作为300年历史的客家古村与比亚迪全球总部基地、荣耀智能制造产业园、中芯国际深圳基地等工业园区仅一街之隔[1] - 该区域从工厂与破败老屋的二元对立转变为通过戏剧文化激活古村活力的新型文旅模式[3] 文旅项目运营 - 2023年成立的长守戏剧公社采用"以旧修旧"方式修缮古宅并推出新剧目 吸引村民观剧及外地游客"打飞的"到访[5] - 项目以"戏剧谷"为核心规划文化长廊、演绎秀场、民俗礼巷等区域 提供艺术打卡、民俗体验、住宿等综合服务[7] - 开业8个月累计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 并带动坪山区工业游、生态游形成协同效应[9] 文旅经济拉动 - 2024年"五一"假期坪山区游客总量达30 8万人次 同比增长12 7% 其中港澳台游客增幅达107 5%[9] - 戏剧谷通过咖啡厅等商业配套实现业态升级 推动古村与自然山系、创新产业的融合共生[9][11] 文化品牌战略 - 项目以"守住客家精神乡土 拥抱文艺新风"为定位 探索工业重镇的文化复兴路径[11] - 计划将"戏剧谷"模式扩展至大湾区 形成区域性文化品牌影响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