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传播
icon
搜索文档
美国作家贾和普:千年蜀道是文明互鉴“活化石”
中国新闻网· 2025-06-11 16:18
蜀道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 蜀道作为中国古代交通遗存,跨越千年历史,连接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促进国内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并成为丝绸之路在西南方向的重要延伸 [2][3] - 与西方罗马道路不同,中国道路网络在朝代更迭中不断修缮,延续两千多年,16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全国性道路网络的发达表示惊叹 [3] - 蜀道不仅保存完好的石板路和古树名木,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8][9] 蜀道的跨文化传播 - 贾和普通过《剑门古蜀道行走记》向西方介绍蜀道的独特魅力,书中注重历史深度与文化普及的平衡,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和农耕生活内容 [5] - 书籍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提示文化遗产传播需与时俱进,善用虚拟现实技术、纪录片和互动平台等新技术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6] - 举办跨文化交流活动有助于蜀道文化走向世界,为其保护传承引入新理念与资源,进一步推动蜀道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6] 蜀道的现代启示 - 从"蜀道难"到"蜀道美"的转变,反映了现代交通技术发展和旅游设施完善,以及中国人对历史文化价值认知的提升 [8] - 蜀道是中国古代交通建设智慧的结晶,其修建智慧至今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现代游客徒步其上仍能感受到古人开山凿石的巨大挑战 [8] - 蜀道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连通性,与今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不谋而合,促进了物质交流、文化传播和文明互鉴 [9][10] 蜀道的保护与发展 - 蜀道修缮与维护秉持"修旧如旧"原则,警惕过度商业化和不当开发对文化遗产的损害,保留历史风貌 [6] - 剑门关、广元、阆中和昭化等地历史遗址恢复原貌,损毁石板路得到修复,增设卫生间、停车场、路标和长椅等现代设施 [10] - 蜀道以崭新姿态向外界讲述中国故事,搭建起中外文明对话的新平台 [10]
交互设计助力创新文化遗产传播路径
新华日报· 2025-04-27 10:34
文章核心观点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文化事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核心资源基础,但传播方式面临挑战,推动H5交互设计、XR技术、移动应用与社交媒体平台的融合赋能,可为文化遗产创新传播提供新路径 [1] 各技术助力文化遗产传播要点总结 H5交互技术 - H5以低门槛、跨平台与社交化特性,成为文化遗产传播核心载体,将厚重文化内容解构为易传播交互单元,降低用户认知负荷并提升参与意愿 [2] - 技术实现上,H5可整合LBS位置服务与实时数据接口,根据用户位置与轨迹智能推送文化内容,形成虚实融合传播场景,如接近博物馆时自动推送AR导览激活入口 [3] - 交互机制设计上,H5通过视差滚动、触摸响应与微交互动效构建沉浸式叙事流,将单向信息传递转化为探索式学习过程 [3] - 社交化传播是H5重要突破方向,依托社交平台开放接口与算法工具,实现用户参与的裂变式扩散,形成文化价值传递与个体身份建构的双向赋能机制 [3] XR技术 - XR技术通过VR、AR与MR融合,为文化遗产数字化叙事与交互体验提供多维度解决方案,消解物理限制与时间壁垒,构建沉浸式文化认知场景 [4] - 技术实现上,XR依托三维建模等技术将文化遗产静态实体转化为可交互数字孪生体,用户通过自然交互指令触发多模态信息呈现 [5] - 叙事逻辑上,XR通过场景化脚本设计赋予文化遗产动态表达,以非线性叙事模式让用户从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探索者 [5] - XR为文化遗产跨学科协作提供技术基础设施,支持多地专家实时介入虚拟修复项目,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封闭式研究转向开放式共创 [5] 移动应用与社交媒体平台 - 移动应用与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终端适配性、数据驱动与社群运营,构建文化遗产传播的生态化矩阵 [6] - 移动应用深度融合定位服务等,实现场景感知与文化内容精准匹配,界面交互遵循人体工程学原理,构建虚实交融文化体验场域 [6] - 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用户生成内容机制与算法推荐模型,激活文化遗产社群化传播势能,话题标签系统聚合用户内容形成传播热点 [7] - 移动端与社交媒体沉淀的用户行为数据为文化遗产传播策略提供量化支撑,跨平台数据融合可构建用户文化兴趣图谱,形成文化与产业价值良性循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