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搜索文档
“十四五”期间,四川交出“守护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明”、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擦亮巴蜀文化的灿烂底色
四川日报· 2025-09-24 16:01
考古发现与成果 - 旧石器时代考古取得重大突破,稻城皮洛遗址表明远古人类在20多万年前已登上青藏高原,资阳濛溪河遗址为东亚现代人演化研究提供关键材料 [14] - 新石器时代考古屡有斩获,新津宝墩古城发现疑似水稻田遗迹,填补长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水稻遗迹空白,眉山登云村发现成都平原最南端宝墩文化时期古城址 [14] - 三星堆遗址新发现六座祭祀坑出土编号文物超过17000件,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见证 [15] - "十四五"期间全省开展考古调查100余项,涵盖旧石器、古蜀文明、蜀道、石窟寺等类型,填补多项空白 [15] - 四川省累计获得15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包括成都金沙商周遗址、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等 [4][5] 文物资源与保护 - 全省拥有不可移动文物6.52万处,居全国第3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2处,居全国第6位 [10] - 石窟寺(摩崖造像)资源丰富达2134处,数量居全国第1位,核定登记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900余处 [11] - 通过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6889处,为文物保护提供珍贵数据 [17] - 出台《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等多项政策法规,系统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 [16][17] - 推进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实施乐山大佛综合保护等重点项目,加快构建"1+4"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体系 [18] 博物馆体系建设 - 全省备案博物馆(纪念馆)数量达459座,居全国第3位,藏品559万件(套),居全国第2位 [11][20] - 国家一级博物馆数量由12座增加到16座,位居全国第6位,183个县(市、区)首次实现博物馆全覆盖 [11][20] - 2024年全省博物馆举办常设展760个、临时展览1050个,开展活动16124场,观众人数达8608万人次 [21] - 三星堆博物馆文创产品在今年暑假期间销售额达3800万元,文创成为文物"新展厅" [21] - 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江口沉银博物馆等特色博物馆将陆续开放,博物馆体系持续优化 [20] 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 - 借助文物主题游径将"东坡行旅"、蜀道等串珠成链,为文旅融合提供重要支撑 [19] - 运用数字孪生、三维建模等技术推出"四川石窟线上展",让全球观众可线上欣赏广元千佛崖、乐山大佛等 [19] - 举办"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汉字中国"等全国现象级大展,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成为热门打卡地 [21] - 实施文物外展精品工程,在法国、卡塔尔、美国等地推出以三星堆和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数字艺术展 [22] - 创新探索四川石窟乡村文化公园试点建设,推动中小石窟保护利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 [18]
“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央视网· 2025-09-17 15:39
文物资源普查与保护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 [1] - 文物保护状况全面改善,石窟寺、土遗址、壁画、馆藏脆弱文物等重点文物类型的保护修复水平不断提升 [1] -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总数达到40家 [1] 博物馆事业发展 -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7046家,其中免费开放博物馆6444家,占比超过91% [1] - 全国博物馆新增藏品889.2万件/套,年接待观众已近15亿人次 [1] 文物回流与国际合作 - “十四五”期间,35批次共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1] - 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稳步实施 [1]
文物事业发展交出五年答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7 06:42
文物保护法律与制度体系建设 -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公布实施,标志着文物事业进入依法治理新阶段[10] - 已形成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6部行政法规、10部部门规章、4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主体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10] - 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制度除个别省份外已全面推行,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制度在上海开展试点[10] 文物资源普查与家底摸清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7][10] - 完成全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革命文物资源等调查公布[11] - 全国博物馆新增藏品889.2万件/套,各地公布馆藏一级文物名录,摸清全国馆藏一级文物家底[15] 文物保护修复工程实施 - 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有力推进,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有效实施[11] - 实施了西藏布达拉宫贝叶经、孔府档案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和珍贵濒危、材质脆弱的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工作[15] - 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11] 博物馆体系建设与发展 -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7046家,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14] - 博物馆年接待观众已近15亿人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14][15] - 通过大馆带小馆,巡展、借展、联合办展、"云展览"等方式增强供给能力,优化公众参观体验[15] 考古发掘与研究进展 - "十四五"期间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7] -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围绕关键问题集中实施128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18] - 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新发现,南海西北陆坡沉船深海考古迈向世界先进水平[7][18]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 - "十四五"期间新增4项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7][12] - 理顺了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等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体制,强化保护能力[12] - 实施故宫、莫高窟、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一批保护展示项目,持续改善保护状况[12] 文物科技创新与应用 - 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广泛应用于文物风险监测预警[16] - 世界首个文物多场耦合实验室投入使用,可模拟长时序气候变化[16] - 古基因组捕获技术、沉积物古DNA分析、丝绸微痕检测技术等推动考古研究取得突破[17] 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 - 各地发布文物主题游径超200条,其中31条优秀游径串起25个省份19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11] - 积极引导"博物馆热""考古研学热",让文物在城乡大地绽放新光彩[11] - 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推动数字赋能,将文物信息转化为可触摸、可交互的数字资源[6] 国际交流与合作 -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正式成立,成员国、伙伴国、观察员国扩展至20个[13] - 牵头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贡献中国智慧[13] - "十五五"时期将重点推进"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3]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守护国之瑰宝 筑牢文明根基——“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新华社· 2025-09-12 11:36
文物保护成果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复查 新发现文物超13万处 [4] - 完成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革命文物资源调查 推进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 实施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 覆盖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 [5] - 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2024年3月1日施行 形成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 6部行政法规 10部部门规章 400多部地方性法规的法律体系 [5] 考古研究进展 - 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 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遗址取得重要发现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深海考古达世界先进水平 [5] - 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发掘6500余项 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沪渝高速公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6] - 考古研究成果进入中小学教材 学科专业和培养体系建设持续加强 [7] 博物馆体系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平均每20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 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 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9] - 革命纪念馆超3000家 年均举办主题展览超3000个 年接待观众6亿人次 [10] - 通过巡展、借展、联合办展、"云展览"方式输送优质文化资源 优化预约机制和参观线路提升服务体验 [10] 文化遗产国际交流 - "十四五"期间4项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北京中轴线、西夏陵 [11] - 推进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三星堆-金沙遗址、江南水乡古镇、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 [12] - 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 牵头设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 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 实施49项涉及28国中外联合考古项目 [12] 流失文物追索 - "十四五"期间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13] - 将持续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制度安排 推动更多文物回归 [13]
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9-11 08:33
文物保护与立法进展 - 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进 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 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2] - 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完善 形成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 6部行政法规 10部部门规章 4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主体的法律框架[2] - 新修订文物保护法自2024年3月1日施行 首次纳入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表述 已促成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回归[3] 博物馆事业发展 - 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 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6] - "十四五"时期新增藏品889.2万件/套 中央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 5年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6] - 每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 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 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取消闭馆日等措施应对"预约难"问题[6][7] 文化遗产国际影响力 - 中国拥有世界遗产60项 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1项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8] - 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 成员国扩展至20个 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 49项中外联合考古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8] - 举办文物进出境展览和交流活动300余场 推出"秦汉文明展""丝绸之路"等国际品牌展览[8] 科技创新与考古突破 - 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 大幅提升文物风险监测预警能力[3]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构建交叉学科研究范式 考古发掘方舱、移动实验室装备达世界先进水平[9] -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深海考古重大突破 上海长江口二号古船实现整体打捞和考古发掘[9] 文化传播与教育功能 - 基本建立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6] - 通过"云展览"、巡展、联合办展等方式将优质文化资源输送至基层[7] - 博物馆充分发挥教育功能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6]
世界遗产达60项,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人民日报· 2025-09-11 08:18
文物保护与安全 - 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和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有效实施[2] - 文物保护立法实现重要突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文物事业进入依法治理新阶段[2] - 科技引领作用日益明显,卫星遥感、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手段广泛应用,大幅提升文物风险监测预警能力[3] 博物馆事业发展 - 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4] - “十四五”时期全国博物馆新增藏品889.2万件/套,中央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博物馆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4] - 为应对“博物馆热”和“预约难”,行业通过大馆带小馆、巡展、借展、延长开放时间等方式增强供给能力和服务质效[5] 国际交流与世界遗产 - 中国拥有世界遗产60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1项,目前有“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遗工作稳步推进[6] - “十四五”时期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6] - 举办文物进出境展览和交流活动300余场,推出“秦汉文明展”“丝绸之路”等知名外展品牌[6] 考古研究与科技创新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7] - 考古发掘方舱、移动实验室等专有装备达世界先进水平,南海西北陆坡沉船深海考古取得重大突破[7] - 我国牵头发起世界丝绸互动地图等国际文物科技合作计划,吸引国际学术界广泛参与[7]
世界遗产达60项 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9-11 05:59
文物保护与立法进展 - 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进 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 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2] - 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完善 形成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 6部行政法规 10部部门规章 4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主体的法律框架[2] - 流失文物追索取得成果 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 包括圆明园石柱 丰邢叔簋及战国帛书等重要文物[3] 科技赋能文物管理 - 科技手段广泛应用 卫星遥感 无人机 物联网 人工智能等提升文物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火灾探测 自动灭火 防盗预警装备升级[3] - 文物保护技术突破 土遗址病害诊断评估 防风化技术研发系统化推进 文物病害科学诊断方法和动态监测技术取得进展[3] - 考古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考古发掘方舱 移动实验室等专有装备先进 深海考古和古船打捞技术实现重大突破[7] 博物馆体系建设 - 博物馆数量与接待规模显著增长 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 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4] - 博物馆藏品与活动丰富 新增藏品889.2万件/套 每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 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 中央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4] - 优化服务应对"预约难" 通过延长开放时间 调整预约量 巡展借展等方式提升接待能力 构建博物馆"生活圈"[5] 文化遗产国际交流 - 世界遗产申报成果显著 拥有世界遗产60项 其中文化遗产41项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 多项新项目申遗稳步推进[6] - 国际组织建设取得突破 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 成员扩展至20国 牵头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6] - 文物外展与交流活跃 举办进出境展览和交流活动300余场 推出"秦汉文明展"等知名品牌 引进古埃及文明大展等重磅展览[6] 文明研究与考古突破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认定中国方案 构建跨学科研究范式 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7] -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吸引广泛参与 世界丝绸互动地图 瓷器起源与传播等计划凸显文物在文明交流中的价值[7]
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央视网· 2025-09-10 22:19
文物资源普查成果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2] - 新发现文物数量超13万处[2] 文物保护修复进展 - 石窟寺 土遗址 壁画 馆藏脆弱文物等重点文物类型保护修复水平不断提升[2] -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总数达到40家[2] 博物馆事业发展 -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 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2] - 全国博物馆新增藏品889.2万件/套[2] - 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2] 文物回归与考古合作 - "十四五"期间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2] - 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稳步实施[2]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答卷】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央视网· 2025-09-10 20:50
文物资源普查与保护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 [3] - 新发现文物数量超13万处 [3] - 文物保护状况全面改善 石窟寺/土遗址/壁画/馆藏脆弱文物等重点类型保护修复水平提升 [3] -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总数达到40家 [3] 博物馆事业发展 -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 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 [5] - 全国博物馆新增藏品889.2万件/套 [5] - 年接待观众量近15亿人次 [5] 文物国际交流与回归 - "十四五"期间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5] - 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稳步实施 [5]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
央视新闻· 2025-09-10 15:26
博物馆体系建设 -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7046家 其中一、二、三级博物馆1660家 基本建立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博物馆体系[1] - 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6444家 占比超过91% 年接待观众量近15亿人次[1] -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增至65家[1] 文物保护与利用 - 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激发爱国热情[1] - 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激发改革动力[1] - 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串起城乡文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