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

搜索文档
专家共话多学科合作推动边疆考古工作发展
新华社· 2025-09-12 20:01
本届研讨会共推出40场学术报告,内容涵盖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边疆治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8大主题,遗址分布区域覆盖新疆、内蒙古、辽 宁、黑龙江、广西、云南、西藏等多个边疆省区。 本届研讨会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 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中国 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自2019年创办起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完) 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10日电(记者 张瑜)第七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9日在新 疆伊宁市召开。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边疆考古是构建中国考古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 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着力点。要加强多学科对话与交流,实现田野发掘与研究 阐释的同频共振。 近年来,中国边疆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绩显著。2025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持续推进,边疆文物遗产保护利用取得积极成效,新疆乌拉泊古城等纳入国家考古遗 址公园立项单位,龟兹故城等遗址专题博物馆建成开放。 ...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守护国之瑰宝 筑牢文明根基——“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新华社· 2025-09-12 11:36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题:守护国之瑰宝 筑牢文明根基——"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国家文物 局副局长解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孙德立介绍"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新华社记者 金良 快 摄 新华社记者徐壮、杨湛菲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介绍,"十四五"时期,文 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历史性成就。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扎根基层、甘于奉献,以昂扬奋进的姿态书写浓墨重彩的"十四五"文物篇 章。 坚持保护第一 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发 布会上,饶权公布的一组数字令人振奋。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好是第一位的。 当前,我国完成全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革命文物资源等调查公布。各级财政文 ...
文物事业发展步伐更坚实
经济日报· 2025-09-11 08:59
饶权介绍,我国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考古工作任重道远。下一步,我国将以中华文明探源 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夏商文明研究工程等为抓手,以发现阐释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 人才培养为支撑,持续推进考古研究,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 "十四五"时期,"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这背后体现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底,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超91%。5 年间,中央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全国每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 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充分发挥了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增进了人民精神力量。 原标题:文物事业发展步伐更坚实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10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副 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历史性 成就。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丰硕,"考古中国"重大项 ...
“十四五”期间我国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取得新突破
经济日报· 2025-09-11 08:07
原标题:文物事业发展步伐更坚实 "十四五"期间我国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取得新突 破 本报记者 张 雪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10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副 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历史性 成就。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丰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 得重要进展,博物馆体系更健全、功能更完备、影响更广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捷报频传。 考古实证文明起源发展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十四五"时期,21个"考古中 国"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围绕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文明交流互 鉴等关键问题,集中实施128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 年文明史。吉林古城村、新疆莫尔寺、西藏玛不错等边疆考古发现,生动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 并蓄的特质。考古发掘方舱、移动实验室等专有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考古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谋求新时代中国考古的大格局、大视野、大发展,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 展 ...
国家文物局局长:我国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新京报· 2025-09-10 16:16
同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丰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 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新发现,南海西北陆坡 一号、二号沉船深海考古迈向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初步建立。 "十四五"时期,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 区,一大批文物进出境精品展览擦亮中国文化遗产"金色名片",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 国。 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在9月10日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 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博物馆体系更健全、功能更完备、影响更广泛,全国备 案博物馆数量达到7046家,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年接 待观众已近15亿人次。 我国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 完成复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完成全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革命文物资 源等调查公布。 饶权介绍,各级财政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13万处
人民日报· 2025-09-10 15:45
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介 绍"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 复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完成全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革命文物资源等 调查公布。文物保护状况全面改善,以文物资源为主干,有力支撑长城、大运河、长江、黄河、长征国 家文化公园建设。各级财政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持续投入,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有力推 进,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有效实施,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文物安全 形势总体向好,整治法人违法、打击文物犯罪、防范安全风险,守牢文物安全底线、红线、生命线。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丰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 基本建设考古项目,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新发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 二号沉船深海考古迈向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初步建立,更好认识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博物馆体系 ...
滚动更新|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新发现文物数量超13万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0 15:40
中国世界遗产与文物保护成果 -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位居世界前列[2]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 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3] - 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持续投入 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进 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3] 国际文物合作与流失文物回归 - 在柬埔寨等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 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的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稳步推进[2] - 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2] 考古发现与研究体系建立 - 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 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新发现[5] -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深海考古迈向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特色考古学初步建立[5] 文物保护法律与专项工作 - 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 文物保护成为国家意志[4] - 完成全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革命文物资源调查公布 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3]
构建青藏高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考古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8-23 06:11
考古发现与文化遗产 - 青藏高原发现超过5000处不可移动文物和上百处史前石器采集地点 近20处史前遗址经过科学发掘[1] - 阿里梅龙达普遗址为世界海拔最高超大型史前洞穴遗址 出土旧石器至早期金属时代文化遗物逾万件[1] - 堆龙尚嘎岗遗址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技术遗存 申扎尼阿底遗址测年显示距今4万-3万年[1] 史前文化交流与人群构成 - 遗址中发现粟 黍 滑石珠 青铜器 红玉髓等外来产品 证明史前存在广泛流通网络[2] - 考古证据显示高原人群来源多元 东部人群是形成"高原主体人群"的主要贡献者[2] - 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采集人群与周边密切联动 新石器时代展现文化传承与交流[3] 人类定居与文明发展进程 - 距今10万-1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 距今5000-3000年前出现最早村落和永久定居[3] - 距今3000-1400年前形成麦作和畜牧业为主的经济体系 社会组织结构趋于复杂[3] - 吐蕃时期温江多遗址出土带釉砖瓦 陶器 铁器等 证实与中原及周边物质文化交流[4] 考古研究项目与学术价值 - 2018年以来西藏每年8-10个项目列入国家"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4] - 新发现构建起西藏考古学文化演进脉络与时空框架 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关键实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