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与修复
搜索文档
靠几张黑白远景照,他为大佛“重塑”面容
经济观察报· 2025-10-30 11:10
天梯山石窟历史与价值 - 天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约60公里处,是我国见于史册记载的第一个由一国之君直接参与创凿的皇家石窟[1][2] - 该石窟自北凉大规模开凿后,北朝至隋唐陆续兴造,西夏至明清仍有重修,保存造像一百多尊、壁画数百平方米,以及魏、隋、唐汉藏文写经和初唐绢画等珍贵文物[2] - 1954年7月,我国美术史学家史岩经过6天详细勘察,确认天梯山石窟即为文献记载的凉州石窟[1] 石窟搬迁与保护工程 - 1958年因修建黄羊河水库,石窟下部第一、二层共10个洞窟面临淹没风险,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搬迁工作队进行文物迁移[3][4] - 搬迁工作于1959年11月开始,至1960年4月完成,共迁移43尊造像、300平方米壁画及25箱残片至甘肃博物馆保存[4] - 第13窟大佛窟因塑像体量过大无法搬迁,原地保留,但蓄水后大佛胸部及其他六身塑像颈部浸泡水中30多年,泥层被侵蚀剥落[6] 大佛窟修复工程 - 1992年在大佛窟外围筑起18米高钢筋混凝土围堰大坝,彻底隔绝水害,1995年开始对岩体和塑像进行修复[6][7] - 修复工作由敦煌研究院专家李云鹤主持,其子李波协助,针对七身塑像被毁头部及风化部位进行重塑,修复工程历时半年多[12][21] - 修复采用传统材料如麦草、麦衣、胡麻杆等,并创新使用螺纹钢和圆钢替代原木骨架,增强结构耐久性[14][15] 李云鹤的修复技艺与传承 - 李云鹤自1956年加入敦煌莫高窟研究所,开创国内"铆固法"修复空鼓壁画先河,并完成国内首次石窟整体异地搬迁复原[10][11] - 在修复天梯山大佛时,仅凭50年代黑白远景照片,通过放大成像技术重塑高6米、面宽3.85米的大佛头,实现"修旧如旧"[13][19] - 其职业生涯修复壁画超4000平方米、塑像500余身,培养数十位修复人才,家族三代均从事文物保护工作[21][23]
总台记者探访丨巴黎圣母院塔楼重开 缮后细节抢先看
央视新闻· 2025-09-20 10:17
当地时间20日,巴黎圣母院的塔楼在历经六年修缮后重新向公众开放。受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和法国文物部门邀请,总台记者在正式开放前登上塔楼探访, 修缮后的塔楼里都藏着哪些细节? 总台记者 朱雪松:我现在在塔楼里的钟楼这一层,旁边是钟楼里两口大钟的其中一口。这口钟重达13吨,铸造于17世纪。在六年前的大火中,这口钟幸免 于难,但上面悬挂它的木质结构被烧毁了。现在,悬挂它的木质结构已经被修葺一新,大钟也被重新安置在上面。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小说《巴黎圣母院》中 曾对钟楼和钟声有非常重要的描写。如今钟声重新回荡在钟楼里,让人联想到文学的巴黎,也让历史与现实重新交织。 总台记者 朱雪松:我们现在来到巴黎圣母院一处叫作"森林"的地方。这里是巴黎圣母院主建筑的屋顶。因为完全由木结构组成,所以被叫作"森林"。在六 年前的火灾中,"森林"被完全烧毁。由于安全原因,我们不能进去拍摄。据了解,修复使用了1200多棵橡树,这也是最能体现修复过程难度、精度和艺术性 的地方。 总台记者 朱雪松:站在巴黎圣母院塔楼的楼顶,能够俯瞰巴黎市区的景色。此时此刻我感受到,六年前的这场大火,带给这栋建筑不小的考验,但同时也 赋予它新的生命。巴黎圣母院浴火重 ...
镜观·回响丨用匠心修复时光
新华网· 2025-07-06 22:08
文物保护行业现状 - 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需要长期坚持 强调"慢功夫"和代际传承 [3] - 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泸州举行 展示工匠精神 [3] - 参赛选手年龄跨度大 平均40.5岁 最小19岁 最大59岁 [5] 人才结构变化 - 决赛293名选手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53% 含45名硕士和1名博士 [9] - 高素质人才加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9] - 年轻从业者如19岁大学生参与专业赛事 [5] 文物保护成果 - 三星堆博物馆近两年修复4000多件出土文物 [7] - 龙门石窟自2005年起建立数字化档案 运用激光扫描等技术留存数据 [20] - 天津大学团队利用无人机采集长城图像 生成三维模型用于研究 [25] 技术创新应用 - 数字化技术实现文物3D打印复原 如龙门石窟万佛洞造像 [22] - AR技术展示长城数字化成果 支持文化遗产展示与病害分析 [25] - 科技手段使文物展示可交互 如三星堆金面具"可听见可触摸"的展览 [23] 地域保护案例 -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开展珐琅器修复 [17] - 山西大同云冈研究院进行铁器修复 [18] - 新疆博物馆运用仪器分析文物材质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