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环境保护

搜索文档
构建韧性保护体系
人民日报· 2025-08-02 05:45
韧性保护体系概念 - 韧性保护体系是一套具有快速反应和弹性调适能力的文化遗产保护、风险管理与治理体系 使文物在面对气候变化和外部冲击时能迅速调适并采取预警或避险措施 [1]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威胁 - 气候变化表现为气温、降水等平均值和变率的长期变动 已成为文化遗产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 [1] - 不同地区气候特征和文物材质(土、木、砖、石等)差异导致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不同 需针对性开展韧性研究 [1] - 中国80%以上遗址本体为土质 西北地区土遗址存量庞大 需重点关注土、木质文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1] 文物保护修复新要求 - 文物因自然老化、劣化不可避免 修复需兼顾恢复原貌与增强抗冲击、抗侵蚀能力 [1] - 现代修复强调修复前的科学探测、检测、评估及多措施配套 目标从"修旧如旧"升级为"修旧固体" [1] 文物赋存环境的重要性 - 周边环境突变可能引发文物损毁 需将环境保护与文物保护一体化管理 [2] - 古建筑与周边环境具有共生关系 加强赋存环境安全性研究已成共识 [2] 技术应用与文物保护 - 技术已非保护瓶颈 但需结合文物价值与属性认知 实现早期诊断和有效监测 [2] - 需整合现有数据与系统 建立跨领域协作平台 统一标准以实现数据互通和资源共享 [2] 韧性保护体系目标 - 提升文物在灾害中的预警、应急处置及防险避险能力 最大化其自我治愈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2] - 推动从"抢救性修复"转向"适应性维护" 需加强认知能力并建立系统性防护体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