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保护体系

搜索文档
构建韧性保护体系
人民日报· 2025-08-02 05:45
韧性保护体系概念 - 韧性保护体系是一套具有快速反应和弹性调适能力的文化遗产保护、风险管理与治理体系 使文物在面对气候变化和外部冲击时能迅速调适并采取预警或避险措施 [1]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威胁 - 气候变化表现为气温、降水等平均值和变率的长期变动 已成为文化遗产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 [1] - 不同地区气候特征和文物材质(土、木、砖、石等)差异导致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不同 需针对性开展韧性研究 [1] - 中国80%以上遗址本体为土质 西北地区土遗址存量庞大 需重点关注土、木质文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1] 文物保护修复新要求 - 文物因自然老化、劣化不可避免 修复需兼顾恢复原貌与增强抗冲击、抗侵蚀能力 [1] - 现代修复强调修复前的科学探测、检测、评估及多措施配套 目标从"修旧如旧"升级为"修旧固体" [1] 文物赋存环境的重要性 - 周边环境突变可能引发文物损毁 需将环境保护与文物保护一体化管理 [2] - 古建筑与周边环境具有共生关系 加强赋存环境安全性研究已成共识 [2] 技术应用与文物保护 - 技术已非保护瓶颈 但需结合文物价值与属性认知 实现早期诊断和有效监测 [2] - 需整合现有数据与系统 建立跨领域协作平台 统一标准以实现数据互通和资源共享 [2] 韧性保护体系目标 - 提升文物在灾害中的预警、应急处置及防险避险能力 最大化其自我治愈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2] - 推动从"抢救性修复"转向"适应性维护" 需加强认知能力并建立系统性防护体系 [2]
气候变化之下,古建筑如何“未病先防”
科技日报· 2025-07-25 10:02
气候变化对古建筑的威胁 - 全球六分之一的文化遗产正面临气候变化的威胁 [1] - 2021年10月山西强降雨导致1783处文物受影响,其中平遥古城61处城墙坍塌 [2] - 全球平均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木材强度下降20%-25%,石材风化速率加快30% [3] - 21世纪以来我国约十分之一的登记保护建筑遗产逐渐消失,每年约2000处建筑遗产消失 [4] 气候变化对古建筑的具体影响 - 极端天气导致古建筑屋顶渗漏、墙体开裂、地基沉降 [2] - 温湿度剧烈变化加速建筑材料老化,彩画及油饰开裂 [2] - 湿度增加促进霉菌生长和生物病害增多,导致构件霉变 [2] - 长期气候波动导致不同时间尺度的问题:1-3年出现霉变、漆膜鼓起;5-10年出现结构性裂缝;10年以上导致地基下沉等 [3] - 敦煌莫高窟壁画酥碱病害以每年2%速度扩散 [4] - 福建土楼青砖强度下降约40% [4] 古建筑保护技术创新 - 良渚古城遗址使用纯天然植物精油抑制苔藓和微生物生长 [6] - 敦煌石窟采用"硅烷渗透+生态固沙"技术使风蚀速率降低60% [7] - 苏州园林采用"石墨烯改性环氧树脂"填充技术使盐结晶破坏率降低70% [7] 古建筑保护面临的挑战 - 基础数据不足,缺乏病害记录和气候变化曲线 [7] - 专业文物保护复合型人才短缺 [7] 韧性保护体系建设 - 需要构建能够快速反应和弹性调适的风险治理体系 [10] - 需要持续监测、记录数据并建立模型,构建全过程干预机制 [12] - 需要建立跨领域协作平台,实现数据互通与资源共享 [12] - 需要扩大参与维度,整合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力量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