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污染物防控

搜索文档
“美丽中国 科技先行”——生态环境科技活动周主场开放活动侧记
中国环境报· 2025-05-27 17:06
生态环境科技活动周展示 - 活动以"美丽中国 科技先行"为主题 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 吸引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公众参与 [1] - 现场展示自主研发的"Go2生态环境监测机械狗" 具备灵活行走和多项环境监测功能 成为焦点 [1][2] Go2生态环境监测机械狗技术特点 - 集成多参数传感器模组 可执行空气质量、水气采样、噪声监测、地表辐射测量等任务 [2] - 具备自主路径规划能力 可跨越台阶、避障转弯 并在无网环境下独立运行 支持卫星通信远程作业 [5] - 已投入城市内涝巡查、生态脆弱带监测、工业园区异味溯源等场景 未来计划与无人机、无人船协同实现陆海空一体化监测 [5] 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 构建"天上看、空中巡、地面测、水中查、海上控"立体化监测格局 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等多种手段 [6][9] - 系统应用于青藏高原、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 在2023年北京门头沟暴雨灾情中通过无人船绘制水下地形图支援救援 [9] 环保科技互动与公众教育 - 设置无人机模拟飞行、走航车操作等互动体验 参与者可亲手操作设备模拟环境监测任务 [9] - 黄河中心展区设计"沙包丢丢乐"、"环保涂鸦墙"等趣味活动 结合黄河流域生态案例进行科普 [14][16] - 环保知识打卡墙和互动问答区通过扫码答题、兑换徽章等形式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9][16] 环保法治与科技讲座 - 专家讲座涵盖新污染物治理、生态环境法治发展等议题 解析《环境保护法》等法规出台背景及典型案例 [10][13] - 强调新污染物防控需科技创新与公众参与"双轮驱动" 呼吁减少塑料制品使用等日常行动 [13]
筑牢湿地生态屏障,强化生态敏感区新污染物管控
中国环境报· 2025-05-19 07:21
湿地生态系统现状 - 中国湿地资源总面积达5635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但人均湿地面积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20% [1] - 超过20%的湿地位于生态敏感区,包括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关键区域 [1] - 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新污染物污染风险,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等污染物通过直接排放、水体交替等方式持续进入湿地 [1] 新污染物特征 - 新污染物在湿地环境中呈现"三高"特征:高迁移性、高持久性、高生态风险性 [2] - 湿地水文过程和候鸟迁徙为新污染物扩散提供通道,全球候鸟迁徙网络可跨越洲际运输新污染物 [2] - 新污染物具有苯环等稳定性结构,在自然环境中较难降解,湿地特有的生态过程进一步延长其滞留时间 [2] - 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直接威胁国家一级保护物种,并通过水产品等途径影响公众健康 [2] 污染影响与管控需求 - 新污染物导致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出现"持续输入—缓慢转化—长期累积—多级放大"的内源式系统性衰退 [3] - 需强化自然保护区、水源敏感区、特殊生境区等生态敏感区湿地新污染物风险管控 [3] 防控建议 - 系统开展生态敏感区湿地新污染物本底调查与监测,构建"水—沉积物—生物"三维监测体系 [4] - 制定湿地敏感区补充名录,纳入国家重要湿地常规监测指标,强化监测方法和技术的标准化建设 [4] - 构建分级防控机制,实施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源头淘汰限制使用,研发新型阻断技术 [5] - 实施"光催化—植物吸收—动物调控—微生物降解"四元协同的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 [5] - 建立跨省域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开发湿地新污染物智慧管理平台,实现重点湿地数据实时共享 [6] - 完善"企业自律—公众监督—政府监管"的三维共治管理体系,加快形成现代湿地生态系统新污染物管控新格局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