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与智能

搜索文档
海峡两岸业界人士武汉共商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
新华网· 2025-07-08 08:45
海峡两岸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合作 - 两岸汽车产业界人士齐聚武汉经开区共谋融合发展 聚焦技术创新协同 产业链互补和生态共建 [1] - 大陆新能源汽车发展全球领先 两岸智能网联汽车合作空间广阔 [1] - 武汉作为大陆六大汽车制造基地之一 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领域具备产业基础与创新优势 [1] 产业示范基地与合作协议 - 中部地区首家两岸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落户武汉经开区 系大陆第二家同类基地 [2] - 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产业园与海峡两岸车辆技术创新联盟签约 推动技术 产品 人才等要素深度融合 [2] - 东风汽车发布技术产品规划 两岸企业代表分享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前沿趋势 [2] 区域产业基础与联盟发展 - 湖北拥有"武襄十随"国家级汽车产业集群 武汉经开区建成全国最大5G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示范区 [2] - 海峡两岸车辆技术创新联盟成立两年吸纳近百家产业链企业 促成东风集团等整车厂与台企研发合作 [3] - 联盟推动两岸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技术协同创新 武汉经开区有望升级为国家级产业融合示范区 [3] 台商投资与历史渊源 - 武汉是中部地区台商投资最密集城市 自1990年代起多家台资汽车产业链企业落户经开区 [1] - 顶益 顶津 武汉铭祥 广佳汽车饰件等台企长期深耕武汉经开区 [1]
第十九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开幕 39个项目签约总额近140亿
长江商报· 2025-07-07 06:35
活动概况 - 第十九届湖北·武汉台湾周于7月4日在武汉开幕,主题为"融合发展共建支点",1700余名两岸嘉宾参与 [1] - 活动持续至7月9日,在武汉设主会场,襄阳、宜昌、黄石设分会场,共举办14项活动 [4] 经贸合作 - 39个鄂台经贸合作项目现场集中签约,总金额139.75亿元人民币,其中投资超10亿元项目4个,5亿元以上项目6个 [1][2] - 签约项目涵盖半导体、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制造、文化旅游、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2] - 湖北省台办与中国银行、湖北银行、富邦华一银行签署合作协议,优化台胞台企投融资环境 [2] 产业合作 - 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信息和乡村振兴等产业展开合作 [1][2] - "两岸(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授牌,为全国第二家,首家在江苏常州 [2] - 宜昌分会场签约18个电子化学品产业项目,总投资62.57亿元人民币,累计批准台资企业229家,投资金额19.38亿美元 [4] - 襄阳分会场聚焦新一代光芯屏技术产业,利用台湾半导体材料、精密光学技术与襄阳终端应用市场互补 [4] - 黄石分会场聚焦电子信息产业,2024年台企工业总产值突破115亿元,同比增长25.6%,增幅高于全市规上工业11个百分点 [5] 企业数据 - 黄石市台资企业达114家,其中年产值超30亿元的1家,纳税过亿元的2家,吸纳就业1.5万人 [5] - 宜昌累计批准台资企业229家,累计投资金额19.38亿美元 [4]
共融共促 聚力共赢——第十九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开幕
新华网· 2025-07-05 12:31
两岸经贸合作 - 第十九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在武汉开幕,1700余名两岸嘉宾参与,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信息和乡村振兴等领域 [1] - 湖北省台办与3家银行签订金融服务合作框架协议,10个鄂台经贸合作项目集中签约 [2] - 台湾周涵盖主体活动、鄂台经贸产业对接、青年交流交往三大板块共14项活动,在武汉设主会场,襄阳、宜昌、黄石设分会场 [2] 产业合作领域 - 两岸合作重点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1] - 大陆具备制度优势、市场需求优势、产业供给优势和人才优势,为两岸经济合作提供新动能 [1] 青年交流 - 两岸青年交流活动为年轻人提供学习机会,拓展视野,促进两岸关系稳健发展 [1] - 台湾周期间将举办第十九届两岸媒体荆楚行和2025鄂台职工交流活动 [2]
太保战新并购私募基金完成备案 | 企查查LP周报(06.23-06.29)
搜狐财经· 2025-06-30 16:37
新备案私募基金概况 - 上周(06 23-06 29)新备案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111支 累计募集认缴金额614 50亿元人民币 [1] - 上海太保战新并购私募基金规模达98亿元 由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出资设立 投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九大领域 [1] 地区分布特征 - 浙江省新备案基金数量最多(27支 占比24 32%) 上海市募资规模最大(占比25 71%) [1] - LP投资方地区分布中 上海市认缴金额最高(184 29亿元 占比34 59%) 浙江省LP数量占比24 35% [5][11] LP资金结构 - 193家LP累计认缴532 87亿元 政府背景资金占比55 37%(295 05亿元) 创本月新低 [5] - LP资金流向前五地区为上海市(184 29亿)、浙江省(76 8亿)、四川省(41 35亿)、江苏省(35 64亿)、北京市(28 83亿) [11][12] 重点投资领域 - 上海太保基金重点布局集成电路、新能源与智能汽车、高端装备等战略性产业 同时覆盖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领域 [1]
宇通重工焕新品牌 一次性发布7款新品
经济观察报· 2025-06-29 15:55
品牌焕新与战略升级 - 公司于6月28日在郑州举办品牌焕新暨2025年夏季新品发布会 更新品牌战略定位为"新能源作业设备引领者" 品牌使命为"以创新驱动作业场景更绿色 更高效 更智能 让人居环境更美好" [2] - 战略升级基于国家"双碳"战略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 依托睿控E平台和安睿通智能车云服务平台 聚焦新能源与智能化核心技术研发 [2] - 公司通过"宇+直服"商用车全场景高效运营服务 推动行业作业方式向绿色化 高效化 智能化转型 [2] 新品发布与技术亮点 - 推出7款新品覆盖环卫 矿卡 重装三大核心品类 包括8吨纯电动压缩环卫车 解决地库场景"最后一公里"收运难题 [2] - 12吨纯电动扫路车为行业同吨位级首款电驱桥产品 采用风机箱体集成技术 智能热管理技术和24小时电池监控技术 降低能耗并提升作业安全 [2] - 第三代纯电动矿卡采用加强型能量回收系统和三代智能热管理系统 能耗较行业节省20%以上 搭载PB级存储+亿万级计算智能网联云平台 [3] - 推出"三不超"和"斜拉索"桥梁检测车 前者施工不占行车道 后者突破斜拉索桥检测效率限制 [3] - 增程式压裂车应用于石油开采场景 采用分布式增程器和多电机直驱动力端 实现智能数字化管理 [3] - 纯电动港口轮胎起重机采用电机直驱系统 支持三枪充电1小时充满 实现零碳排放和低噪音 [3] 行业影响与未来方向 - 品牌焕新与新品发布标志着公司深耕新能源与智能化赛道的决心 推动行业向绿色智慧作业转型 [4] - 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 加速构建覆盖全作业场景的"绿色智慧作业"产品生态 [4]
中汽股份(301215) - 301215中汽股份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26
2025-06-26 20:14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核心测试资源和业务重心位于华东地区,正评估全国其他潜力区域布局机会,探索合作模式,目标是构建全国性测试验证服务网络 [3] 业绩增长因素 - 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市场扩张、整车厂多品牌战略深化、汽车出口态势强劲、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技术发展、政策法规要求升级带来测试验证需求增加 [3] 增长路径 - 持续丰富与升级测试场景能力,如投入湿圆环湿操控测试道路和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 [3] - 打造“一站式”技术服务能力,提供研发验证全流程解决方案 [3] 检测机构情况 - 大的检测机构有天津检验中心、长春检验中心、达安检验中心、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等,绝大部分是中央或国有企业 [4] - 检测机构收入来源从国家强制性检验变为企业委托的研发测试需求,原因是国内自主品牌研发投入增加 [5] 智能网联业务 - 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是募投项目,实际效益受多种因素影响,产能逐步释放,已签业务合同为产能释放奠定基础 [6] -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周期动态且差异化,公司助力客户缩短研发周期;收费模式有按试验时间或里程收费和项目制收费 [6][7] 仿真测试 - 仿真测试能提前介入车辆开发,解决实际道路测试难题,优势是构建难复现场景、加速开发进程、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7] 客户业务占比 - 2024年中汽中心及其关联方相关业务占公司年度营业收入约18% [7]
3月汽车消费品牌TOP15,新能源与智驾技术融合|世研消费指数品牌榜
36氪· 2025-06-25 16:39
品牌排名与市场表现 - 比亚迪以1.93的指数值位居榜首,大众以1.82紧随其后,幸田以1.79排名第三且上升2位 [1] - 小米汽车和特斯拉均上升5位,分别以1.60和1.52的指数值位列第5和第6 [1] - 日产、小鹏汽车、阿维塔、领克、零跑汽车均为新上榜品牌,指数值分别为1.40、1.29、1.23、1.06、1.00 [1] - 宝司指数值1.50下降2位,圆进指数值1.40下降6位 [1] 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趋势 - 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成为核心趋势,品牌通过生态构建进入技术纵深阶段 [1][2] - 2025款小鹏G6全系标配图灵AI智驾系统和智能座舱,上市7分钟内大定订单突破5,000台 [2] - 零跑B10将激光雷达高阶智驾系统下探至12万元级市场,通过全域自研实现成本控制与性能突破 [2] - 阿维塔06提供纯电和增程两种动力选择,丰富了中高端新能源产品矩阵 [2] - 领克EM-P双子星新增CarPlay、HUAWEI HiCar等功能,优化Carlink体验,升级无界生态 [2] - 用户需求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电动化"的深度协同 [2] 下沉市场竞争策略 - 头部品牌竞争焦点从"油电同价"转向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市场的心智争夺 [3] - 比亚迪针对王朝网、海洋网非智驾版本车型限时降价,秦L DM-i起售价8.98万元,宋PLUS DM-i降至11.98万元 [3] - 大众一季度新开业经销商达36家,重点布局三四线城市及以下市场 [3] - 丰田与"久车GO"平台合作,授予卡罗拉1.2T全系现款车型年度独家包销权,开发下沉市场潜力 [3] 榜单背景与覆盖行业 - 世研消费指南针系列指数报告包括品牌、行业、产品、事件等榜单,覆盖12大行业如汽车消费、3C数码、食品生鲜等 [4][5] - 榜单通过指数评价呈现消费趋势,为企业经营提供参考 [4]
雷军回应!“没有计划造油车”
中国基金报· 2025-06-23 17:45
【导读】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我们没有计划造油车 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舟 6月23日下午,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个人微博发文,祝贺ROWE车队98号BMW M4 GT3 EVO,从第17位发车勇夺今年纽博格林24小时耐力赛总冠军,这一消息迅速引发网 友热议。 在评论区,有用户向雷军询问:"雷总,咱啥时候组建车队?" 据透露,小米YU7多项配置均为全系标配置超长续航,标准版CLTC续航高达835km。在辅助 驾驶方面,小米YU7全系标配最新Thor芯片,其算力达到700TOPS,并且全系标配激光雷 达。 小米YU7共有9种颜色,有跑车色系、时尚色系、豪华色系和经典色系。除了此前发布的钛金 属色等四种外,今日还发布了第五种色系流金粉色。 雷军也第一时间在个人微博发布了小米YU7上市发布会的相关预告。 编辑:赵新亮 校对:乔伊 制作:鹿米 面对该提问,雷军直接回应道: "这是油车的比赛。我们没有计划造油车。" 目前来看,小米汽车坚定聚焦新能源与智能领域的发展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备受业界关注的小米首款SUV——小米YU7发布时间正式定档在6月26日(本 周四)晚7点。 此次发布会上,多款新品将一同亮相。同场发 ...
郭元强盛阅春到东风公司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全力支持东风汽车转型发展,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汽车企业
长江日报· 2025-06-18 21:19
政府支持东风公司转型发展 - 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强调要全力支持东风汽车转型发展,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1] - 武汉市将加大支持力度,完善产业引导政策,支持东风公司推动产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经营管理创新 [6] - 武汉市将搭建产业创新平台,支持东风公司、高校院所成立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方向加强创新突破 [6] - 武汉市将营造产业发展氛围,帮助东风公司提升品牌影响力、开拓海内外市场 [6] - 武汉市将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帮助协调解决东风公司发展中的难题 [6] 东风公司转型发展举措 - 东风公司推出豪华电动越野品牌猛士汽车科技公司,作为转型重要支撑 [3] - 东风公司将充分发挥科研实力强劲、产品布局完整等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5] - 东风公司将努力抢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新赛道,提升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5] - 东风公司将加快合资品牌和零部件板块转型步伐,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 [7] 武汉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 汽车产业是武汉的支柱产业,东风公司是汽车行业龙头企业 [5] - 武汉正把握机遇,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5] - 武汉市将围绕"抓创新、拓市场、创品牌"全力落实支持东风公司加快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 [7] - 武汉市将强化全方位支持,围绕落实东风公司转型发展三年行动,强化目标引领和项目支撑 [7] - 武汉市将强化政策集成,围绕技术研发、供需对接等重点领域发挥产业基金、政策性资金等组合带动效应 [7] - 武汉市将强化服务保障,建立常态化沟通衔接机制,为东风公司转型升级创造一流环境 [7]
日产汽车拟减持雷诺股份 联盟关系“松绑”再进一步?
中国经营报· 2025-06-18 16:44
日产汽车与雷诺股权关系调整 - 日产汽车计划减持雷诺5%股份 持股比例将从15%降至10% 减持所得资金预计达1000亿日元(约49.58亿元人民币)将用于新车型开发 [1] - 此次减持是双方资本关系"松绑"战略的延续 2023年7月双方已将互持股比降至15% 标志着联盟进入"低绑定 高自治"新阶段 [1] - 减持动作旨在削弱财务交叉依赖 为战略松绑铺路 但联盟协同机制仍保持稳固 [1][2] 联盟关系历史与现状 - 联盟始于1999年 此前雷诺持有日产43.4%股份且有投票权 而日产仅持雷诺15%股份无投票权 导致长期紧张 [3] - 2023年雷诺将日产持股从43.4%降至15% 为日产与其他公司(如本田)合作创造条件 [3] - 减持时机选择考虑雷诺CEO更迭可能带来的变数 日产寻求在未来更自由地建立新合作关系 [3] 日产汽车战略转型背景 - 2024财年营业利润同比下滑87.7%至698亿日元(约34.77亿元人民币) 净利润从盈利4266亿日元转为亏损6709亿日元(约334.23亿元人民币) [7] - 面临美国关税 地缘政治 中国车企竞争三重压力 推动"Re: Nissan"重组计划 目标2026财年恢复汽车业务正利润和自由现金流 [7] - 计划削减5000亿日元(约248.62亿元人民币)成本 2027财年前裁员2万人(占员工15%) 关闭7家工厂 [7] 产品与市场挑战 - 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迟缓 电动车领域"起大早赶晚集" 中国过度依赖轩逸 天籁等燃油车导致转型滞后 [6] - 产品矩阵老化严重 新车型投放不足 战略模糊与品牌定位失焦造成系统性困局 [6] - 2024财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2% 重点投入电动化与辅助驾驶领域 中国实施"在中国 为中国 向全球"战略 [8] 未来发展方向 - 需明确技术路线 加快纯电平台和混动技术独立研发 重构品牌认知 强化区域自主权(尤其中国市场) [6] - 新任CEO埃斯皮诺萨推动战略重组 改革力度堪比1999年"日产复兴计划" [7] - 依托92年历史积累 强大团队与充足现金支撑转型 强化本土化产品定义权 [8]